《華嚴經.十迴向品》:得到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皆悉能行大會施
盡施
善施
最勝施
無上施
最無上施
無等等施
超諸世間施
一切諸佛所稱歎施。
布施,是佛學中的重要「行法」。
這點,當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待」。
滅煩惱,是佛學的宗旨。
在佛學理論上,為什麼人會有煩惱,因為人有「取心」。
只要你有「取心」,就如同在陽光下一定有影子,一定會有「煩惱」。
理論上,如何破解?如果你真的想要「滅除煩惱」。
於是有「行法」出來了,就是「布施」。
這布施的過程,你會體會出來,人是可以「放下取心」的,真的。
「真正感受到」人有這種可能,於是你才能切真的相信人有滅除煩惱的可能。
布施,不是一種制度,不是一種「禮法」,布施是「行法」,一種改變自己的方法,
一種讓自己去「經驗到」知道人原來有滅除煩惱的可能性的「教學方法」。
所以,布施是「一層一層」的向自己挑戰。
你會怕嗎?
嗯,有捨故有得。
《华严经.十迴向品》:得到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皆悉能行大会施
尽施
善施
最胜施
无上施
最无上施
无等等施
超诸世间施
一切诸佛所称歎施。
布施,是佛学中的重要「行法」。
这点,当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灭烦恼,是佛学的宗旨。
在佛学理论上,为什麽人会有烦恼,因为人有「取心」。
只要你有「取心」,就如同在阳光下一定有影子,一定会有「烦恼」。
理论上,如何破解?如果你真的想要「灭除烦恼」。
于是有「行法」出来了,就是「布施」。
这布施的过程,你会体会出来,人是可以「放下取心」的,真的。
「真正感受到」人有这种可能,于是你才能切真的相信人有灭除烦恼的可能。
布施,不是一种制度,不是一种「礼法」,布施是「行法」,一种改变自己的方法,
一种让自己去「经验到」知道人原来有灭除烦恼的可能性的「教学方法」。
所以,布施是「一层一层」的向自己挑战。
你会怕吗?
嗯,有捨故有得。
回到教學網站
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得到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欲
《華嚴經.十迴向品》:欲
當願眾生
經文:
欲令自身作第一塔 普使一切皆生歡喜
欲於世間生平等心 欲為眾生作清涼池
欲與眾生一切安樂 欲為眾生作大施主
智慧自在
「欲」,大乘佛學不排斥「欲」。
只是看「欲」什麼?
欲,什麼?理論上,佛學也沒有定下某種「普世是非的價值」在,只是「凡事有因果」。
你「欲」什麼呢?
你欲的東東,會有什麼「果效」呢?
你欲的東東,的果效,會不會有超出你的想像能力之外的「後作用力」呢?
經典,往往是提醒我們,那些我們可能看不到的「後作用力」。
欲:平等心、清涼池、一切安樂、作大施主。
欲了這些,有什麼作用、果效?
智慧自在。
《华严经.十迴向品》:欲
当愿众生
经文:
欲令自身作第一塔 普使一切皆生欢喜
欲于世间生平等心 欲为众生作清凉池
欲与众生一切安乐 欲为众生作大施主
智慧自在
「欲」,大乘佛学不排斥「欲」。
只是看「欲」什麽?
欲,什麽?理论上,佛学也没有定下某种「普世是非的价值」在,只是「凡事有因果」。
你「欲」什麽呢?
你欲的东东,会有什麽「果效」呢?
你欲的东东,的果效,会不会有超出你的想像能力之外的「后作用力」呢?
经典,往往是提醒我们,那些我们可能看不到的「后作用力」。
欲:平等心、清凉池、一切安乐、作大施主。
欲了这些,有什麽作用、果效?
智慧自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