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達默爾(Gadamer)與「對話」

讀加達默爾(Gadamer)最後總要來到「對話」這個主題。

大家都愛說「對話」!要求來「對話」!但什麼是對話?

如果你也愛觀察、愛思考,對話其實有三種結果:

一、用它來「說服別人」。
二、用它來達成「共識」。
三、用它來發現自己的局限,企圖超越「現在的」「自己」。

第二種是哈伯瑪斯,
第三是是加達默爾。

第一種呢?

開放給你想想?
The width of the div is 670px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又走近加達默爾

慢慢的又讀回高達美/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經典的威力如是。

但逐漸的,愈來愈覺得去「真正」「理解」經典似乎不再是那麼重要。

慢慢的,覺得重要的是,人如何「表達」對一部經典的理解,換言之,能不能講出來,講出來讓人可以明白:「你讀懂了什麼」,更重要。

要講出來,難!

其實,能講得出來到那裡,才代表了你理解到那裡。

但,更要重的是,能講得出來,同時「讓別人理解到邦裡」,才是你真正的理解到那裡。

我喜歡一位學者對 gadamer 思想總結性描述:

「回到對話,它並不試圖通觀他者、終結他者,而是試圖與他者同在,行於語言的道路之上,所以,新理性歸根到底是一種知道自己界限的理性,是一種不同於近代獨斷論的謙虛的理性,是一種自我約束的理性。」p31
《加達默爾美學思想研究》

用自己的話講得出來,是一種美,一種藝術。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終究無法擺脫他!盧卡奇

終究無法擺脫他!

哈,這裡沒有「情字性」的故事啦。

我是在想,我明明是從阿多諾被撩撥起對美學的思索,但為什麼念念不忘盧卡奇呢?

盧卡奇是一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換言之,社會對個體所產生的約束作用是要被承認。但他卻在美學領域上,堅定的論證:作者「自由的主體性」是偉大藝術的先決條件。

相反的,作為盧卡奇敵對一方的阿多諾。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他,在人道主義的大前題下,卻苦苦的論證(真的很辛苦,所以很難懂):藝術這種東東,是具有「客觀真理性」,是能「反映」社會的客體性。

這兩位,雖有不同的立場,但卻都看到同樣的「偉大矛盾」:即社會秩序和個體自由之間的永恆張力。

又從各自的立場,做出令人驚奇的學術風光。

為什麼我無法擺脫他──盧卡奇,一直念念不忘他的著作?

或許,一位思想家的特質在於看到偉大的問題。並且,試圖提出對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