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煩惱
當願眾生
經文:
具質直心
安樂心
利益心
仁慈心
恭恪心
無怨恨心
無仇敵心
能隨受者方俗所宜
於彼彼中作諸利益
你想不想,你可能就是經中所描述般的那樣的一種存在者。
這樣有什麼好?這是首先你會問自己的。我也問過。
對啊,那樣有什麼好?
可以賺更多錢嗎?
可以讓自己的「所想」被實現嗎?
可以有更多掌聲嗎?
大概不會。你用「一般經驗」判斷下,這是必然的結論。
什麼狀況下,你會想要成為「如經中所描述的」那樣的人?
先有那種「願力」,所以你才會去有所行為,即「修行」。
這些心,能幹什麼?能幫上什麼?
佛學基本上所想的所思考的所朝向的是:消除煩惱。
這很重要嗎?如果你每天都賺大錢賺的挺煩惱的,你一點都不想去「消除」,對不對?
生老病死,是佛學所指向的一種煩惱根源。
有這種「煩惱根源」,所以才有世間的「總總經驗界的煩惱」。
如果你不會「生老病死」,這世界你還想去追求什麼而煩惱呢?
生老病死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煩惱,而且化不掉。
如可化解這種根源性煩惱?對,有上面所談的那種心,就可以了。
這是「化解的方法」,行法。這種方法,可以化解「與生俱來的煩惱」。
具體實踐的初步,來,去唸誦。
《华严经.十迴向品》:烦恼
当愿众生
经文:
具质直心
安乐心
利益心
仁慈心
恭恪心
无怨恨心
无仇敌心
能随受者方俗所宜
于彼彼中作诸利益
你想不想,你可能就是经中所描述般的那样的一种存在者。
这样有什麽好?这是首先你会问自己的。我也问过。
对啊,那样有什麽好?
可以赚更多钱吗?
可以让自己的「所想」被实现吗?
可以有更多掌声吗?
大概不会。你用「一般经验」判断下,这是必然的结论。
什麽状况下,你会想要成为「如经中所描述的」那样的人?
先有那种「愿力」,所以你才会去有所行为,即「修行」。
这些心,能干什麽?能帮上什麽?
佛学基本上所想的所思考的所朝向的是:消除烦恼。
这很重要吗?如果你每天都赚大钱赚的挺烦恼的,你一点都不想去「消除」,对不对?
生老病死,是佛学所指向的一种烦恼根源。
有这种「烦恼根源」,所以才有世间的「总总经验界的烦恼」。
如果你不会「生老病死」,这世界你还想去追求什麽而烦恼呢?
生老病死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烦恼,而且化不掉。
如可化解这种根源性烦恼?对,有上面所谈的那种心,就可以了。
这是「化解的方法」,行法。这种方法,可以化解「与生俱来的烦恼」。
具体实践的初步,来,去唸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