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十迴向品》:無礙
當願眾生
經文:
得圓滿無礙身業
得清淨無礙口業
得成就無礙意業
這裡有身口意,這三者。
德性,就是一個人的肉身狀況下,所能給予人一種美好的人的價值意義感受出來的,態度和姿態。
這就是由身口意,三者所組成。
談德性,這是下手處。
這三者的一種超越與趨美,必然會有外溢的社會性效果。
說下手處,是指,這是我們自己可以來改變的。
行為上、言語上、願想上。
這三部分,只要我們願意回頭反觀,我們都可以有更好的一種自己可以完成的畫面出來,去使之可能呈現,就是德性的履踐。
人有這樣的一種回頭反觀而又看出更好之可能的,那樣一種能力。
儒學說,那是性善。佛家在此經典中,說是真如。
人,本有。
你,感受的到。
重點是,你有想要讓自己在意義和價值上,更好嗎?
這也不容易。
身口意,是下手處。
行為,是否與他人之間有圓滿的關係。
言語,是否與他人之間有清淨的關係。
願想,是否與他人之間有成就的關係。
佛學經典是實踐的文本。
你的下手處,和下手處所應達到的目標,都有描繪的。
有個判斷上的十字坐標來自我觀照,一天比一天都有自己向上的變化,這是一種人生的美好和歡樂。
《华严经. 十迴向品》:无碍
当愿众生
经文:
得圆满无碍身业
得清淨无碍口业
得成就无碍意业
这裡有身口意,这三者。
德性,就是一个人的肉身状况下,所能给予人一种美好的人的价值意义感受出来的,态度和姿态。
这就是由身口意,三者所组成。
谈德性,这是下手处。
这三者的一种超越与趋美,必然会有外溢的社会性效果。
说下手处,是指,这是我们自己可以来改变的。
行为上、言语上、愿想上。
这三部分,只要我们愿意回头反观,我们都可以有更好的一种自己可以完成的画面出来,去使之可能呈现,就是德性的履践。
人有这样的一种回头反观而又看出更好之可能的,那样一种能力。
儒学说,那是性善。佛家在此经典中,说是真如。
人,本有。
你,感受的到。
重点是,你有想要让自己在意义和价值上,更好吗?
这也不容易。
身口意,是下手处。
行为,是否与他人之间有圆满的关係。
言语,是否与他人之间有清淨的关係。
愿想,是否与他人之间有成就的关係。
佛学经典是实践的文本。
你的下手处,和下手处所应达到的目标,都有描绘的。
有个判断上的十字坐标来自我观照,一天比一天都有自己向上的变化,这是一种人生的美好和欢乐。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華嚴經. 十迴向品》:無礙
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華嚴經. 十迴向品》:鏡子智心
《華嚴經. 十迴向品》:鏡子智心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無量清淨一切智心
這週,想來背這句,唸誦這句。
祈願,每個人。
看來簡單,卻有三個重要項目。
一、一切眾生。
二、離眾過惡。
三、一切智心。
一切哦。
心要如此廣大的發,於是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向上變化。
生命的變化,來自對以前的自己的一些重新看法出來。往往是,以前的自己,是有缺撼的。
自己要否定自己,很不容易。很痛。
有沒有方法呢?這是「行法」,修行法的方法。
有,祈願「一切」眾生,生命都能有更好的向上。
包含,你不喜的人。祈願你不喜的人,你會痛。
這一關如果調順了過來,你就有能力去放下現在的你自以為的你,去探索那可能性的你。
想要邁向「更好的」的你,那麼,現在,可以行為的下手處是什麼方式呢?
不是去「建立」什麼新的東東,而是「離眾過惡」。
人性本來美好。
將心比心的不要去做那些自己也不喜歡的事,就夠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離眾過惡。
灰塵擦了,鏡子自然亮了起來。
鏡子無法「更亮」。沒有灰塵就是最亮。
這是行法。並不難。只是你不相信。你總要往鏡子去貼上什麼更好的東東。
離眾過惡,自然,有「一切智心」。
智心,不是一種利害關係概念下的推理之心。
智心,是一事件價值的意義當下的判斷之能力。
智心,像鏡子,什麼通通會照出來。清清楚楚的給出。
莊子:至人用心若鏡。
人,有了一種價值方向的湧冒,於是,自己去改變自己的動力,就來了。
《华严经. 十迴向品》:镜子智心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无量清淨一切智心
这週,想来背这句,唸诵这句。
祈愿,每个人。
看来简单,却有三个重要项目。
一、一切众生。
二、离众过恶。
三、一切智心。
一切哦。
心要如此广大的发,于是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向上变化。
生命的变化,来自对以前的自己的一些重新看法出来。往往是,以前的自己,是有缺撼的。
自己要否定自己,很不容易。很痛。
有没有方法呢?这是「行法」,修行法的方法。
有,祈愿「一切」众生,生命都能有更好的向上。
包含,你不喜的人。祈愿你不喜的人,你会痛。
这一关如果调顺了过来,你就有能力去放下现在的你自以为的你,去探索那可能性的你。
想要迈向「更好的」的你,那麽,现在,可以行为的下手处是什麽方式呢?
不是去「建立」什麽新的东东,而是「离众过恶」。
人性本来美好。
将心比心的不要去做那些自己也不喜欢的事,就够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离众过恶。
灰尘擦了,镜子自然亮了起来。
镜子无法「更亮」。没有灰尘就是最亮。
这是行法。并不难。只是你不相信。你总要往镜子去贴上什麽更好的东东。
离众过恶,自然,有「一切智心」。
智心,不是一种利害关係概念下的推理之心。
智心,是一事件价值的意义当下的判断之能力。
智心,像镜子,什麽通通会照出来。清清楚楚的给出。
庄子:至人用心若镜。
人,有了一种价值方向的涌冒,于是,自己去改变自己的动力,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