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作無上法師 方便安立一切眾生於一切智
讀華嚴經,常常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心量是不夠的。
大修行者是一種什麼樣的心量呢?看他們的願。
願,好像只是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呢?
來,你講看看,你動口看看,看看像上面的那樣的句子,你是不是講的出來?
未必。甚至,機會不大。
如果依現象學的理路,海德格爾,人,如果內心沒有一點什麼東東,是無法「講出來的」。
言說,是奠基於領會。
你要先有某種領會,於是你才能講出來。
雖然你講出來是出於什麼動機,那是另一回事。
但沒有先有的領會,你是「講不出來的」。
倒過來,如果我們能讓自己講出來,就是把內在的那種相關領會,更進一步的凸顯化成為模態狀態。
於是你從有生存論的「領會」,更進一步到了你「有心了」。
再來是,要不要去實踐出來,而已。
如何有心?
去講出來,去唸誦出來,是行法,是讓自己有心的行法。
實踐,至少是處於可能性的狀態了。
法師,如果某種味道太重,你改稱之為願意分享的人。
人,或你,願意去分享什麼?
你想分享智慧嗎?你有智慧可以分享嗎?
你想過,你的人生,你的樣態,也可以是這樣的一種模態嗎?
方便安立一切眾生於一切智。
願發了,如果沒有智,你慢慢的就會去有智。
願發了,如果沒有方便,你會慢慢的有了方便的智慧。
願發了,如果沒有眾生,慢慢的眾生會來找你分享智。
但,你想要這樣的一種人生樣態嗎?這是你人生覺得有意義的方向嗎?
大修行者,給了我們一個去思考觀察的樣態。
***
华严经.十迴向品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作无上法师 方便安立一切众生于一切智
读华严经,常常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心量是不够的。
大修行者是一种什麽样的心量呢?看他们的愿。
愿,好像只是一张嘴,有什麽了不起呢?
来,你讲看看,你动口看看,看看像上面的那样的句子,你是不是讲的出来?
未必。甚至,机会不大。
如果依现象学的理路,海德格尔,人,如果内心没有一点什麽东东,是无法「讲出来的」。
言说,是奠基于领会。
你要先有某种领会,于是你才能讲出来。
虽然你讲出来是出于什麽动机,那是另一回事。
但没有先有的领会,你是「讲不出来的」。
倒过来,如果我们能让自己讲出来,就是把内在的那种相关领会,更进一步的凸显化成为模态状态。
于是你从有生存论的「领会」,更进一步到了你「有心了」。
再来是,要不要去实践出来,而已。
如何有心?
去讲出来,去唸诵出来,是行法,是让自己有心的行法。
实践,至少是处于可能性的状态了。
法师,如果某种味道太重,你改称之为愿意分享的人。
人,或你,愿意去分享什麽?
你想分享智慧吗?你有智慧可以分享吗?
你想过,你的人生,你的样态,也可以是这样的一种模态吗?
方便安立一切众生于一切智。
愿发了,如果没有智,你慢慢的就会去有智。
愿发了,如果没有方便,你会慢慢的有了方便的智慧。
愿发了,如果没有众生,慢慢的众生会来找你分享智。
但,你想要这样的一种人生样态吗?这是你人生觉得有意义的方向吗?
大修行者,给了我们一个去思考观察的样态。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華嚴經 .十迴向品:尊重善根
華嚴經 .十迴向品:尊重善根
當願眾生
經文:
於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於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這二句,是在人生的歷練中,才有的一些感觸。
也才看出,是修行者的重點;也才看出,為什麼經典要提出這麼似乎不太重要的句子。
我後來讀了榮格,榮格有一個「投射」的心理學上的理論,
亦指,
人如果有什麼,往往才在別人的身上看到什麼。
一個小氣的人,他往往第一眼就看到別人的「小氣」,這是投射。
所以,這樣推論下來,可以問自己:
有常常看到別人的善根嗎?
善根,是指,一種願意去看到別人變得更好的一種態度。
如果你有著那樣的態度,那樣的生命質素,那麼,你就容易看他人的優點,亦即他人的善根。
看到他人的優點,是很難的。我的經驗如是。你呢?
那麼,如果我們意識到好像很少看到別人的某重優點,那麼,往往代表,大概你自己也沒有什麼優點,
所以,
你的生命沒有什麼優點可以投射到他人的身上而被你意識到。
看不到他人的優點,這是人性的常態,真的。但,卻不是生命的一種美好的狀態。
你想要讓生命有很多優點嗎?
那麼,去讓自己變得如此的方法是什麼呢?
去改變自己的方法,是行法。古典的書,往往是談行法的,談如何讓自己更好。
佛法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來處理這問題,大乘的理論是:我即他人。
但,人,很難去看到自己。人,往往只能從他人的身上,投射地看到自己。
所以我們開始,讓自己可以去尊重他人的善根。
尊重,不易啊。首見要看得到,再來是有一種尊重的心升起。
我們往往會嘲諷他人的善根,我就常常有這反應。
那怎麼辦?從唸誦經文開始,讓自己往尊重他人的善根這一方向上,
去讓自己也長出同樣的善根,並且,
尊重自己地那樣的去實踐下去。
华严经 .十迴向品:尊重善根
当愿众生
经文:
于摄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于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这二句,是在人生的历练中,才有的一些感触。
也才看出,是修行者的重点;也才看出,为什麽经典要提出这麽似乎不太重要的句子。
我后来读了荣格,荣格有一个「投射」的心理学上的理论,
亦指,
人如果有什麽,往往才在别人的身上看到什麽。
一个小气的人,他往往第一眼就看到别人的「小气」,这是投射。
所以,这样推论下来,可以问自己:
有常常看到别人的善根吗?
善根,是指,一种愿意去看到别人变得更好的一种态度。
如果你有着那样的态度,那样的生命质素,那麽,你就容易看他人的优点,亦即他人的善根。
看到他人的优点,是很难的。我的经验如是。你呢?
那麽,如果我们意识到好像很少看到别人的某重优点,那麽,往往代表,大概你自己也没有什麽优点,
所以,
你的生命没有什麽优点可以投射到他人的身上而被你意识到。
看不到他人的优点,这是人性的常态,真的。但,却不是生命的一种美好的状态。
你想要让生命有很多优点吗?
那麽,去让自己变得如此的方法是什麽呢?
去改变自己的方法,是行法。古典的书,往往是谈行法的,谈如何让自己更好。
佛法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来处理这问题,大乘的理论是:我即他人。
但,人,很难去看到自己。人,往往只能从他人的身上,投射地看到自己。
所以我们开始,让自己可以去尊重他人的善根。
尊重,不易啊。首见要看得到,再来是有一种尊重的心升起。
我们往往会嘲讽他人的善根,我就常常有这反应。
那怎麽办?从唸诵经文开始,让自己往尊重他人的善根这一方向上,
去让自己也长出同样的善根,并且,
尊重自己地那样的去实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