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真實
經文:
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 令免一切諸苦事故。
為一切眾生作護 悉令解脫諸煩惱故。
為一切眾生作歸 皆令得離諸怖畏故。
為一切眾生作趣 令得至於一切智故。
這是第三遍從頭抄讀《華嚴經.十迴向品》。
經典文本,往往是愈讀感受愈深。這一特色,所以是經典。
讀經典,誘引著讀者去增長自己的視野和智慧,然後能再更深刻的讀下去。一種向上的循環。
這段,我抄過二次了。
原本想要抄其他的落段文字,但無法不被這一段吸引。
不過,這次,我有不同的感受。
佛學的特色,這次就在抄寫的過程,感受強烈。
苦事、煩惱、怖畏、一切智。
這恰恰是佛學所關心的核心。
苦事、煩惱、怖畏,這些恰恰是我們現世中的一般人,所「故意去忘記」的事。
但,這些每天與你共存。
佛學把眼睛,盯著這些人之存在不可能避免的現象。
任何現世的成功和得意,時間一久,都會煙消雲滅。
只有,苦事、煩惱、怖畏,會不斷的湧現。
如何可能去和苦事、煩惱、怖畏共存而不受其「害」,就只能是「智」。
一切智是看透這些現象虛擬性的那種智。
如何修,
唸誦這些句子吧。這是第一步。
藉著這些句子,讓我們首先願意去面對生命中必然的現象。
不再故意視而不見,不再故意用各種「煩忙」讓自己去閃躲。
將苦事、煩惱、怖畏定位出來,所以,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人生。
真的,我們真的非常不願意、不容易,把眼睛去看著這些明顯顯的存在。
《华严经.十迴向品》:真实
经文: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 令免一切诸苦事故。
为一切众生作护 悉令解脱诸烦恼故。
为一切众生作归 皆令得离诸怖畏故。
为一切众生作趣 令得至于一切智故。
这是第三遍从头抄读《华严经.十迴向品》。
经典文本,往往是愈读感受愈深。这一特色,所以是经典。
读经典,诱引着读者去增长自己的视野和智慧,然后能再更深刻的读下去。一种向上的循环。
这段,我抄过二次了。
原本想要抄其他的落段文字,但无法不被这一段吸引。
不过,这次,我有不同的感受。
佛学的特色,这次就在抄写的过程,感受强烈。
苦事、烦恼、怖畏、一切智。
这恰恰是佛学所关心的核心。
苦事、烦恼、怖畏,这些恰恰是我们现世中的一般人,所「故意去忘记」的事。
但,这些每天与你共存。
佛学把眼睛,盯着这些人之存在不可能避免的现象。
任何现世的成功和得意,时间一久,都会烟消云灭。
只有,苦事、烦恼、怖畏,会不断的涌现。
如何可能去和苦事、烦恼、怖畏共存而不受其「害」,就只能是「智」。
一切智是看透这些现象虚拟性的那种智。
如何修,
唸诵这些句子吧。这是第一步。
藉着这些句子,让我们首先愿意去面对生命中必然的现象。
不再故意视而不见,不再故意用各种「烦忙」让自己去闪躲。
将苦事、烦恼、怖畏定位出来,所以,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人生。
真的,我们真的非常不愿意、不容易,把眼睛去看着这些明显显的存在。
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真實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辯才
《華嚴經.十迴向品》:辯才
當願眾生
經文:
為令諸菩薩
得清淨無畏故,
具無礙辯才故,
入無礙智地故,
住一切智心故,
成就無盡善根故。
菩薩是大乘經典中對「他人」的代稱。
這幾個項次,
看著看著,
是有某種邏輯性。
無畏→辯才→智地→智心→善根。
對修行而言,這是我們可以反省思考的次地和呈現。
第二項,「辯才」,我就很有感受。
往往,我們都會形象化的認為人應「傻傻的」,才像是修行者。
但,「辯才」在第二順位。
辯才,才能下接「智地」。
辯才是一種「言說的能力」,是一種「語言的能力」。
我想起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的確,講的出來,才能是真正的「理解」。能理解,所以是「智『地』」。
理解之物,是「對象性」之物。但恰恰是「對象性之物」,所以,我們才能從對象性之物中來「指引出」其背後的背景域,即「智心」。
智心,不是對象性的作用,而是被動綜合分析之作用。
所「了悟的」被動綜給分析這一奠基地,即是「善根」。
但辯才的「前行」是無畏。
無畏什麼呢?深思中……
《华严经.十迴向品》:辩才
当愿众生
经文:
为令诸菩萨
得清淨无畏故,
具无碍辩才故,
入无碍智地故,
住一切智心故,
成就无尽善根故。
菩萨是大乘经典中对「他人」的代称。
这几个项次,
看着看着,
是有某种逻辑性。
无畏→辩才→智地→智心→善根。
对修行而言,这是我们可以反省思考的次地和呈现。
第二项,「辩才」,我就很有感受。
往往,我们都会形象化的认为人应「傻傻的」,才像是修行者。
但,「辩才」在第二顺位。
辩才,才能下接「智地」。
辩才是一种「言说的能力」,是一种「语言的能力」。
我想起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的确,讲的出来,才能是真正的「理解」。能理解,所以是「智『地』」。
理解之物,是「对象性」之物。但恰恰是「对象性之物」,所以,我们才能从对象性之物中来「指引出」其背后的背景域,即「智心」。
智心,不是对象性的作用,而是被动综合分析之作用。
所「了悟的」被动综给分析这一奠基地,即是「善根」。
但辩才的「前行」是无畏。
无畏什麽呢?深思中……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過程
《華嚴經.十迴向品》:過程
當願眾生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平等無分別同體善根故迴向,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莊嚴清淨身語意業故迴向。
這二句,不容易「有感」。
我走了很多行路之後,才開始漸漸有感受出來。
「感受」騙不了自己。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感受是相應。是一種讓自己看見自己的一種人身上的現象。
有感受後,你才會去期待自己「盡可能的也可以有如此的質性在自己身上」。
因為你感受到那種「價值」。
對佛學而言,談「價值」是有某種方向性的,即指向「解脫」。
解脫,是指,人有能力在種種的「苦中」依然可以不慌地走過。
對,解脫,並不是指「沒有苦」。苦是人生的基本組成元素。解脫是指,你不被苦壓迫,如是而已。
但這如何可能?
經文中講得很清楚。雖然你可能看不出所以。沒關係,這是過程。
《华严经.十迴向品》:过程
当愿众生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平等无分别同体善根故迴向,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庄严清淨身语意业故迴向。
这二句,不容易「有感」。
我走了很多行路之后,才开始渐渐有感受出来。
「感受」骗不了自己。有就有,没有就沒有。
感受是相应。是一种让自己看见自己的一种人身上的现象。
有感受后,你才会去期待自己「尽可能的也可以有如此的质性在自己身上」。
因为你感受到那种「价值」。
对佛学而言,谈「价值」是有某种方向性的,即指向「解脱」。
解脱,是指,人有能力在种种的「苦中」依然可以不慌地走过。
对,解脱,并不是指「没有苦」。苦是人生的基本组成元素。解脱是指,你不被苦压迫,如是而已。
但这如何可能?
经文中讲得很清楚。虽然你可能看不出所以。没关係,这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