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辯才
當願眾生
經文:
為令諸菩薩
得清淨無畏故,
具無礙辯才故,
入無礙智地故,
住一切智心故,
成就無盡善根故。
菩薩是大乘經典中對「他人」的代稱。
這幾個項次,
看著看著,
是有某種邏輯性。
無畏→辯才→智地→智心→善根。
對修行而言,這是我們可以反省思考的次地和呈現。
第二項,「辯才」,我就很有感受。
往往,我們都會形象化的認為人應「傻傻的」,才像是修行者。
但,「辯才」在第二順位。
辯才,才能下接「智地」。
辯才是一種「言說的能力」,是一種「語言的能力」。
我想起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的確,講的出來,才能是真正的「理解」。能理解,所以是「智『地』」。
理解之物,是「對象性」之物。但恰恰是「對象性之物」,所以,我們才能從對象性之物中來「指引出」其背後的背景域,即「智心」。
智心,不是對象性的作用,而是被動綜合分析之作用。
所「了悟的」被動綜給分析這一奠基地,即是「善根」。
但辯才的「前行」是無畏。
無畏什麼呢?深思中……
《华严经.十迴向品》:辩才
当愿众生
经文:
为令诸菩萨
得清淨无畏故,
具无碍辩才故,
入无碍智地故,
住一切智心故,
成就无尽善根故。
菩萨是大乘经典中对「他人」的代称。
这几个项次,
看着看着,
是有某种逻辑性。
无畏→辩才→智地→智心→善根。
对修行而言,这是我们可以反省思考的次地和呈现。
第二项,「辩才」,我就很有感受。
往往,我们都会形象化的认为人应「傻傻的」,才像是修行者。
但,「辩才」在第二顺位。
辩才,才能下接「智地」。
辩才是一种「言说的能力」,是一种「语言的能力」。
我想起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的确,讲的出来,才能是真正的「理解」。能理解,所以是「智『地』」。
理解之物,是「对象性」之物。但恰恰是「对象性之物」,所以,我们才能从对象性之物中来「指引出」其背后的背景域,即「智心」。
智心,不是对象性的作用,而是被动综合分析之作用。
所「了悟的」被动综给分析这一奠基地,即是「善根」。
但辩才的「前行」是无畏。
无畏什麽呢?深思中……
回到教學網站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辯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