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佛學的理解和現象學的理解:《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讓自己更能有讀書的能力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攝受一切善根,知諸功德及義故。

這一段說明了,人如何更具理解力,通俗的說,更有能力讀書,的行法。

佛學「很科學的」。

佛學會將某種人類的「能力特色」進行理論性的分解說明,
再從這一「分解說明的理論」中,進一步的提出修行的方法。

換言之,就佛學而言,任一「修行的方法」,並不是獨斷式的下命令;
相反的,修行的方法,都是從對人性的某種理論性分析的說明,而對之進行說明的結論。

來,就佛學而言,人的「理解能力」是如何而來的?如何運作的?

一、 心要在某種穩定而能對焦的狀態下,於是你所期待的目標才能被對焦。(所以行法是: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注意:安住、清淨)
二、 對焦後,你對標地物要能有某種先行性的領悟,即要能先有某種模模糊糊的一種感覺出來。(所以行法:悉能攝受一切善根。注意:攝受)
三、 然後,我們會把這種先行性的領悟,轉化為一種用語言、文字,即概念,表達出來的東東。一旦表達出來了,理解即完成。(所以行法:知諸功德及義故。注意:「知諸」,這已是一種以概念式的表達)

佛學的分析,你可能會笑一笑。

我以前也是。

後來我讀詮釋現象學,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加達默爾,他們對理解的分析,和佛學的分析,是相同的結構。

胡塞爾:感知物出現 →含義意向 →意義呈現。
海德格爾:展示 →述謂 →傳達。
加達默爾:前見 →懸而未決 →視域融合

佛學的分析,真的很準。只是,沒有用上「很現代」的術語而已。

而佛學提出「行法」,那就是現象學所沒有提到的了。

這行法就是:我們去「祈願」他人,可以有如下的能力:

一、 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
二、 悉能攝受一切善根。
三、 知諸功德及義故。

如前所分析的,這三項,恰恰就是理解進行的分解過程。

透過,
我們祈願他人可以有這三項能力,
如是,
我們也就會「結對式」(胡塞爾的「他人」理論)地讓自己的生命也呼應出這種能力出來。

看到這裡,如果你也相信,那麼多多唸「經文」去祈願他人。
如果你希望你關心的某人更有這種能力,則迴向給他/她。

這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不難。

而且,很科學。

**
佛学的理解和现象学的理解:《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让自己更能有读书的能力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
为令一切众生悉能摄受一切善根,知诸功德及义故。

这一段说明了,人如何更具理解力,通俗的说,更有能力读书,的行法。

佛学「很科学的」。

佛学会将某种人类的「能力特色」进行理论性的分解说明,
再从这一「分解说明的理论」中,进一步的提出修行的方法。

换言之,就佛学而言,任一「修行的方法」,并不是独断式的下命令;
相反的,修行的方法,都是从对人性的某种理论性分析的说明,而对之进行说明的结论。

来,就佛学而言,人的「理解能力」是如何而来的?如何运作的?

一、 心要在某种稳定而能对焦的状态下,于是你所期待的目标才能被对焦。(所以行法是:悉得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注意:安住、清净)
二、 对焦后,你对标地物要能有某种先行性的领悟,即要能先有某种模模糊糊的一种感觉出来。(所以行法:悉能摄受一切善根。注意:摄受)
三、 然后,我们会把这种先行性的领悟,转化为一种用语言、文字,即概念,表达出来的东东。一旦表达出来了,理解即完成。(所以行法:知诸功德及义故。注意:「知诸」,这已是一种以概念式的表达)

佛学的分析,你可能会笑一笑。

我以前也是。

后来我读诠释现象学,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加达默尔,他们对理解的分析,和佛学的分析,是相同的结构。

胡塞尔:感知物出现 →含义意向 →意义呈现。
海德格尔:展示 →述谓 →传达。
加达默尔:前见 →悬而未决 →视域融合

佛学的分析,真的很准。只是,没有用上「很现代」的术语而已。

而佛学提出「行法」,那就是现象学所没有提到的了。

这行法就是:我们去「祈愿」他人,可以有如下的能力:

一、 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
二、 悉能摄受一切善根。
三、 知诸功德及义故。

如前所分析的,这三项,恰恰就是理解进行的分解过程。

透过,
我们祈愿他人可以有这三项能力,
如是,
我们也就会「结对式」(胡塞尔的「他人」理论)地让自己的生命也呼应出这种能力出来。

看到这里,如果你也相信,那么多多念「经文」去祈愿他人。
如果你希望你关心的某人更有这种能力,则回向给他/她。

这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不难。

而且,很科学。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善根:《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恆勤種植一切善根 到於無量功德彼岸


這句,初看,蠻宗教的,在很多宗教的文宣、教義上,佛彷看很多很多。

但,我就有很戚戚焉。

「善根」。

什麼是善根,就是對人設身處地的一念;
什麼是善根,就是希望他人解脫煩腦。

觜裡常講,但內心的真實湧出,不多。

我們忙著用自己認為對的意識形態去定他人的對錯,
我們很少設身處地的感受別人的悲痛。

自己內心能湧出的一念對他人的設出處地的慈悲與解脫,才是善根的根基,才是種植善根。

有了善根,就有了功德。

有了功德,生命才能更快速的轉化與成長。

認真的理論說,也只有善根深厚,才能「智慧」增長。

書讀不下去嗎?

如果你不會去對外怪什麼理由,所以你不會讀書;
那麼,
去試看看讓你的善根增長,
你會感覺你的思考的能力、讀書的耐心,有了不同的層次的存在。

善根:《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恒勤种植一切善根 到于无量功德彼岸


这句,初看,蛮宗教的,在很多宗教的文宣、教义上,佛彷看很多很多。

但,我就有很戚戚焉。

「善根」。

什么是善根,就是对人设身处地的一念;
什么是善根,就是希望他人解脱烦脑。

觜里常讲,但内心的真实涌出,不多。

我们忙着用自己认为对的意识形态去定他人的对错,
我们很少设身处地的感受别人的悲痛。

自己内心能涌出的一念对他人的设出处地的慈悲与解脱,才是善根的根基,才是种植善根。

有了善根,就有了功德。

有了功德,生命才能更快速的转化与成长。

认真的理论说,也只有善根深厚,才能「智能」增长。

书读不下去吗?

如果你不会去对外怪什么理由,所以你不会读书;
那么,
去试看看让你的善根增长,
你会感觉你的思考的能力、读书的耐心,有了不同的层次的存在。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我想要有好眷屬:《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為欲令一切眾生得於隨順眷屬故;
為欲令一切眾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

人,終究是活在人間世的,有血有肉有判斷有喜怒有他人的世界。

如何可能,
這個世界,對你是一個助益的世界,
對你而言,對你是有著最少障礙的世界?

年輕時喜讀的存在主義的沙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嶽。

不是嗎?對我而言,那真實無比。

所有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痛苦,有那一件事與「他人」無關呢?

如果你不小心跌倒,傷了,但你看一下,沒有其他人在,是自己不小心滑倒,
你會「痛」,但你會「痛苦」嗎?不會。

但如果你認為發現有人「故意」潑水讓你滑倒,你能不痛恨他人嗎?難。

他人即地嶽,所言不虛。

但他人之所以會是地嶽,是因為「你」不會認為你自己是錯的。

來,你能不去馬上的就認定是別人的錯嗎?你能有勇氣的去看看自己嗎?

很難。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傾向於去檢討別人。尤其是如果你又自認為你有批判能力的話。你怎麼有可能不受惑誘地去批判別人呢?好爽啊!

來,你想逆轉這種人性傾向嗎?你想要有勇氣去檢討自己嗎?

來,迴向及觀想,是一種好的行法,這裡有範例,你可以跟著做,念它,迴向它:

為欲令一切眾生得於隨順眷屬故;
為欲令一切眾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

就佛學而言,你怎麼觀想別人,就是怎麼迴向自己。

**
我想要有好眷属:《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于随顺眷属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

人,终究是活在人间世的,有血有肉有判断有喜怒有他人的世界。

如何可能,
这个世界,对你是一个帮助的世界,
对你而言,对你是有着最少障碍的世界?

年轻时喜读的存在主义的沙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岳。

不是吗?对我而言,那真实无比。

所有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痛苦,有那一件事与「他人」无关呢?

如果你不小心跌倒,伤了,但你看一下,没有其他人在,是自己不小心滑倒,
你会「痛」,但你会「痛苦」吗?不会。

但如果你认为发现有人「故意」泼水让你滑倒,你能不痛恨他人吗?难。

他人即地岳,所言不虚。

但他人之所以会是地岳,是因为「你」不会认为你自己是错的。

来,你能不去马上的就认定是别人的错吗?你能有勇气的去看看自己吗?

很难。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倾向于去检讨别人。尤其是如果你又自认为你有批判能力的话。你怎么有可能不受惑诱地去批判别人呢?好爽啊!

来,你想逆转这种人性倾向吗?你想要有勇气去检讨自己吗?

来,回向及观想,是一种好的行法,这里有范例,你可以跟着做,念它,回向它: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于随顺眷属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

就佛學而言,你怎麼觀想別人,就是怎麼迴向自己。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求什麼:《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悉得法利,能斷一切眾生疑惑;
願一切眾生得善法欲,心常喜樂諸佛正法。

來,首先,如果你對佛學的術語很有意見,那就把「諸佛正法」,改成你想要的。

這次,抄這一段是為了什麼呢?

因為我又看到了一種我從不曾發過的願。我很佩服,這些菩薩為什麼想得出這樣的內容。

老樣子,
如果你對佛學沒有直接排斥,如果你了解,那是一種「改變自己生命格局」的思考與實踐的成果,
那麼從經典中去看到菩薩(聖人)是發了什麼願,
是己變自己格局的方法之一,行法。

典型大乘佛學修法,最基本的理論核心是:自我即他人,所以說「無我」,所以說「中道空」。

那麼,你如何去「願」別人,就會直接反映到自己生命可能可以改變的格局。

理論如此,是真的如此。這是有嚴格的佛學義理論證的。(胡塞爾的「他人」理論,也是同一思路的,即我就是「我他」。)

但理論了解是一回事,只有去「做了」,這理論才會真正的產生「作用」在你的身上。這是佛學不同於哲學之所在,有行法。

我們可能會祝福別人把書讀好,但讀好書的目的是什麼呢?
這裡,菩薩的願是:能斷一切眾生疑惑。

人活著,面對生死,面對不幸,面對「美好」的必然消逝。
人是苦的,人是有疑惑。

你能幫別人解脫或消減這些「憂苦」嗎?

你願意是一回事,你有沒有能力做到又是一回事?
如果你自己也無法消除自己的「憂愁」呢?你有能力去消除自己的嗎?

「願一切眾生悉得法利,能斷一切眾生疑惑。」

祝願別人如此,你就能如此。這是行法。某個角度而言,如果你沒有這種願對別人發出,你無法如此的拉拔自己到這種層次。這是理論上的必然。由不得你。

「願一切眾生得善法欲,心常喜樂諸佛正法。」

我們有能力去得到「善法欲」嗎?欲望哦!
你是可以的,你有那本質,但你那本質被發出而成形了嗎?去祝願吧。

求什么:《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悉得法利,能断一切众生疑惑;
愿一切众生得善法欲,心常喜乐诸佛正法。

来,首先,如果你对佛学的术语很有意见,那就把「诸佛正法」,改成你想要的。

这次,抄这一段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我又看到了一种我从不曾发过的愿。我很佩服,这些菩萨为什么想得出这样的内容。

老样子,
如果你对佛学没有直接排斥,如果你了解,那是一种「改变自己生命格局」的思考与实践的成果,
那么从经典中去看到菩萨(圣人)是发了什么愿,
是己变自己格局的方法之一,行法。

典型大乘佛学修法,最基本的理论核心是:自我即他人,所以说「无我」,所以说「中道空」。

那么,你如何去「愿」别人,就会直接反映到自己生命可能可以改变的格局。

理论如此,是真的如此。这是有严格的佛学义理论证的。(胡塞尔的「他人」理论,也是同一思路的,即我就是「我他」。)

但理论了解是一回事,只有去「做了」,这理论才会真正的产生「作用」在你的身上。这是佛学不同于哲学之所在,有行法。

我们可能会祝福别人把书读好,但读好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里,菩萨的愿是:能断一切众生疑惑。

人活着,面对生死,面对不幸,面对「美好」的必然消逝。
人是苦的,人是有疑惑。

你能帮别人解脱或消减这些「忧苦」吗?

你愿意是一回事,你有没有能力做到又是一回事?
如果你自己也无法消除自己的「忧愁」呢?你有能力去消除自己的吗?

「愿一切众生悉得法利,能断一切众生疑惑。」

祝愿别人如此,你就能如此。这是行法。某个角度而言,如果你没有这种愿对别人发出,你无法如此的拉拔自己到这种层次。这是理论上的必然。由不得你。

「愿一切众生得善法欲,心常喜乐诸佛正法。」

我们有能力去得到「善法欲」吗?欲望哦!
你是可以的,你有那本质,但你那本质被发出而成形了吗?去祝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