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佛學的理解和現象學的理解:《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讓自己更能有讀書的能力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攝受一切善根,知諸功德及義故。
這一段說明了,人如何更具理解力,通俗的說,更有能力讀書,的行法。
佛學「很科學的」。
佛學會將某種人類的「能力特色」進行理論性的分解說明,
再從這一「分解說明的理論」中,進一步的提出修行的方法。
換言之,就佛學而言,任一「修行的方法」,並不是獨斷式的下命令;
相反的,修行的方法,都是從對人性的某種理論性分析的說明,而對之進行說明的結論。
來,就佛學而言,人的「理解能力」是如何而來的?如何運作的?
一、 心要在某種穩定而能對焦的狀態下,於是你所期待的目標才能被對焦。(所以行法是: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注意:安住、清淨)
二、 對焦後,你對標地物要能有某種先行性的領悟,即要能先有某種模模糊糊的一種感覺出來。(所以行法:悉能攝受一切善根。注意:攝受)
三、 然後,我們會把這種先行性的領悟,轉化為一種用語言、文字,即概念,表達出來的東東。一旦表達出來了,理解即完成。(所以行法:知諸功德及義故。注意:「知諸」,這已是一種以概念式的表達)
佛學的分析,你可能會笑一笑。
我以前也是。
後來我讀詮釋現象學,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加達默爾,他們對理解的分析,和佛學的分析,是相同的結構。
胡塞爾:感知物出現 →含義意向 →意義呈現。
海德格爾:展示 →述謂 →傳達。
加達默爾:前見 →懸而未決 →視域融合
佛學的分析,真的很準。只是,沒有用上「很現代」的術語而已。
而佛學提出「行法」,那就是現象學所沒有提到的了。
這行法就是:我們去「祈願」他人,可以有如下的能力:
一、 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
二、 悉能攝受一切善根。
三、 知諸功德及義故。
如前所分析的,這三項,恰恰就是理解進行的分解過程。
透過,
我們祈願他人可以有這三項能力,
如是,
我們也就會「結對式」(胡塞爾的「他人」理論)地讓自己的生命也呼應出這種能力出來。
看到這裡,如果你也相信,那麼多多唸「經文」去祈願他人。
如果你希望你關心的某人更有這種能力,則迴向給他/她。
這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不難。
而且,很科學。
**
佛学的理解和现象学的理解:《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让自己更能有读书的能力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
为令一切众生悉能摄受一切善根,知诸功德及义故。
这一段说明了,人如何更具理解力,通俗的说,更有能力读书,的行法。
佛学「很科学的」。
佛学会将某种人类的「能力特色」进行理论性的分解说明,
再从这一「分解说明的理论」中,进一步的提出修行的方法。
换言之,就佛学而言,任一「修行的方法」,并不是独断式的下命令;
相反的,修行的方法,都是从对人性的某种理论性分析的说明,而对之进行说明的结论。
来,就佛学而言,人的「理解能力」是如何而来的?如何运作的?
一、 心要在某种稳定而能对焦的状态下,于是你所期待的目标才能被对焦。(所以行法是:悉得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注意:安住、清净)
二、 对焦后,你对标地物要能有某种先行性的领悟,即要能先有某种模模糊糊的一种感觉出来。(所以行法:悉能摄受一切善根。注意:摄受)
三、 然后,我们会把这种先行性的领悟,转化为一种用语言、文字,即概念,表达出来的东东。一旦表达出来了,理解即完成。(所以行法:知诸功德及义故。注意:「知诸」,这已是一种以概念式的表达)
佛学的分析,你可能会笑一笑。
我以前也是。
后来我读诠释现象学,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加达默尔,他们对理解的分析,和佛学的分析,是相同的结构。
胡塞尔:感知物出现 →含义意向 →意义呈现。
海德格尔:展示 →述谓 →传达。
加达默尔:前见 →悬而未决 →视域融合
佛学的分析,真的很准。只是,没有用上「很现代」的术语而已。
而佛学提出「行法」,那就是现象学所没有提到的了。
这行法就是:我们去「祈愿」他人,可以有如下的能力:
一、 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
二、 悉能摄受一切善根。
三、 知诸功德及义故。
如前所分析的,这三项,恰恰就是理解进行的分解过程。
透过,
我们祈愿他人可以有这三项能力,
如是,
我们也就会「结对式」(胡塞尔的「他人」理论)地让自己的生命也呼应出这种能力出来。
看到这里,如果你也相信,那么多多念「经文」去祈愿他人。
如果你希望你关心的某人更有这种能力,则回向给他/她。
这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不难。
而且,很科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