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什麼樣的心:《華嚴.十迴向品》經抄

什麼樣的心:《華嚴.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菩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
甚深心、
歡喜心、
清淨心、
最勝心、
柔軟心、
慈悲心、
憐愍心、
攝護心、
利益心、
安樂心,
普為眾生真實迴向。

佛學,是一種分析的非常厲害的學問,或宗教。

你看到沒有,心的種種變化,在這裡就被分析出、解析出有如此多的不同呈現樣態。

你有感受到,你有多少樣態的呈現,被你自己感受到呈現在自己的心的活動中呢?

你喜歡,你是一位有著如此多而豐富又美的心樣呈現,就在你的內心活動中繽紛的展演出來嗎?

如果你想要,
那麼,有沒有方法,可以讓我有更大的可能性,去讓自己如此呢?

有的,佛法中有「觀想」。

你就唸出來,同時,觀想那些心的感受就呈現在你的身上。這是行法。

你當然會問這種方法,有效嗎?

嗯,佛學從某種角度是「科學的」,因為它有很多「論」,即佛學的論述文本,去論述過這種行法的有效性。

這裡,我不多說。

我用另一種現象學的概念來談,「存在了」,於是,語言才能將之帶到光天化日之下。

所以,唸出來了,觀想出來了,那當時,就表示「那些」一定存在於你。
如果,那些心的樣態不存在,你根本唸不出來,想不出來。

存在,先於意識。

所以,語言是存在的居所──海德格爾。也是說,如果沒有「人」,就不會有房子。有房子在,就指示了人的存在。語言是心靈的房子。語言房子的出現,就指引了心靈的存在。

語言有多美,心的房子就有多美。心就有多氣派。

想讓這些「美好的心的性質」,真的發生在你的身上嗎?

抄下來,有空就唸,就觀想。

其實,真正最難的並不是有效,沒有效?
而是,
你未必想讓你的心,如此的美!

但,不管你想不想,它總是存在。就像,雖然你不想打開電視機,但頻道節目仍是在。

*
什么样的心:《华严.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菩萨如果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
甚深心、
欢喜心、
清净心、
最胜心、
柔软心、
慈悲心、
怜愍心、
摄护心、
利益心、
安乐心,
普为众生真实回向。

佛学,是一种分析的非常厉害的学问,或宗教。

你看到没有,心的种种变化,在这里就被分析出、解析出有如此多的不同呈现样态。

你有感受到,你有多少样态的呈现,被你自己感受到呈现在自己的心的活动中呢?

你喜欢,你是一位有着如此多而丰富又美的心样呈现,就在你的内心活动中缤纷的展演出来吗?

如果你想要,
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让我有更大的可能性,去让自己如此呢?

有的,佛法中有「观想」。

你就念出来,同时,观想那些心的感受就呈现在你的身上。这是行法。

你当然会问这种方法,有效吗?

嗯,佛学从某种角度是「科学的」,因为它有很多「论」,即佛学的论述文本,去论述过这种行法的有效性。

这里,我不多说。

我用另一种现象学的概念来谈,「存在了」,于是,语言才能将之带到光天化日之下。

所以,念出来了,观想出来了,那当时,就表示「那些」一定存在于你。
如果,那些心的样态不存在,你根本念不出来,想不出来。

存在,先于意识。

所以,语言是存在的居所──海德格尔。也是说,如果没有「人」,就不会有房子。有房子在,就指示了人的存在。语言是心灵的房子。语言房子的出现,就指引了心灵的存在。

语言有多美,心的房子就有多美。心就有多气派。

想让这些「美好的心的性质」,真的发生在你的身上吗?

抄下来,有空就念,就观想。

其实,真正最难的并不是有效,没有效?
而是,
你未必想让你的心,如此的美!

但,不管你想不想,它总是存在。就像,虽然你不想打开电视机,但频道节目仍是在。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拉大心量的方法:《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拉大心量的方法:《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無礙大智慧,悉能決了一切法藏故迴向;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無限量大菩提,周遍法界無所障礙故迴向;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平等無分別同體善根故迴向;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莊嚴,清淨身語意業故迴向。

用一種我們常見的說法,「心量有多大,事業有多大」。

你的事業,志業,會有什麼樣的呈現,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依著你的「想像」而來。

換言之,你總是會「先有」想像,想像如同指南針,總是事先疇畫著「未來」的將要可能形成的「各種可能性」。

你的真正的成就會是你「想像的一種可能性的實踐」;換言之,你的可能真正的成就,絕不會是落在你的「想像的可能性之外」。

那麼,為你的想像拉大最大的可能想像,是為自己創造各種可能性的地基。

你能有多大的想像?

如果沒有讀經典,或是觀察前人的言行、成就,你如何能超出「你現在所可能有的想像」?

其實,做出「超出你目前想像力」之外的想像,並不容易。

不要以為只是想像,你真的沒有勇氣與能力去「超出你目前想像力之外的想像」。

來,不然,你唸一下上面的句子。

唸不下去吧!心中遲疑。心中害怕。心中好笑。

反正只是想像啊,你為什麼唸不下去呢?又沒有損失什麼?

因為,想像真的不只是想像,那你是未來之可能性的根據地;你心中有隱隱之感,你根本害怕那種境界的可能性。

你害怕有一天,你會是那種「大量的人」。

來,心量有多大,事業有多大。

透過唸著經典所開展出來的「想像」,讓自己的心量去擴大。這是行法,而且是依著經典而來的有根有據的行法。就去唸誦而想像,就是行法。

而想像別人比想像自己所需要的心量,要更大。所以,「故迴向」。

*
拉大心量的方法:《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无碍大智慧,悉能决了一切法藏故回向;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无限量大菩提,周遍法界无所障碍故回向;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平等无分别同体善根故回向;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庄严,清净身语意业故回向。

用一种我们常见的说法,「心量有多大,事业有多大」。

你的事业,志业,会有什么样的呈现,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依着你的「想象」而来。

换言之,你总是会「先有」想象,想象如同指南针,总是事先畴画着「未来」的将要可能形成的「各种可能性」。

你的真正的成就会是你「想象的一种可能性的实践」;换言之,你的可能真正的成就,绝不会是落在你的「想象的可能性之外」。

那么,为你的想象拉大最大的可能想象,是为自己创造各种可能性的地基。

你能有多大的想象?

如果没有读经典,或是观察前人的言行、成就,你如何能超出「你现在所可能有的想象」?

其实,做出「超出你目前想象力」之外的想象,并不容易。

不要以为只是想象,你真的没有勇气与能力去「超出你目前想象力之外的想象」。

来,不然,你念一下上面的句子。

念不下去吧!心中迟疑。心中害怕。心中好笑。

反正只是想象啊,你为什么念不下去呢?又没有损失什么?

因为,想象真的不只是想象,那你是未来之可能性的根据地;你心中有隐隐之感,你根本害怕那种境界的可能性。

你害怕有一天,你会是那种「大量的人」。

来,心量有多大,事业有多大。

透过念着经典所开展出来的「想象」,让自己的心量去扩大。这是行法,而且是依着经典而来的有根有据的行法。就去念诵而想象,就是行法。

而想象别人比想象自己所需要的心量,要更大。所以,「故回向」。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對自己的好:《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對自己的好:《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以諸善根為一切眾生如是迴向,願得種種清淨妙身。
所謂:
光明身、離濁身、無染身、
清淨身、極清淨身、
離塵身、極離塵身、
離垢身、可愛樂身、無障礙身。

這幾種身,都是對「自己的」想像。不用怕,就是對自己,對自已的期待,對自己的想像。

佛學本來也就是「為自己」。

因為,對別人的想像就是對自己的想像;同樣的,對自己的想像也就是對別人的想像。

能把自己想像的有多好,我們才有可能把別人也想像的有多好。

再倒過來,能把別人想像的有多好,自己就有可能「變得多好」。

把別人想像的很好,是一種行法,修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改變自己」。

但這一行法的基礎是,把自己想像成你想要的,所以你才有能力去想像別人。

但你怎麼去想像自己呢?你會以什麼內容去想像自己呢?

願得種種清淨妙身。
所謂:
光明身、離濁身、無染身、
清淨身、極清淨身、
離塵身、極離塵身、
離垢身、可愛樂身、無障礙身。

這種想像,對自己想像,你會有嗎?你能嗎?你接受的了嗎?

未必。

你對自己的想像應是更接近社會價值系統一點的。

但,為什麼要以這種「很不切實際」的內容來想像自己呢?

其實,我問這一問題問自己很久。

這些對自己的想像,不是想像自己得到什麼,而是想像自己有得到什麼的「能力」。


佛學給你「能力」。

這不是對你可能的外在世俗成功的想像,而是,對你生命的成熟姿態的想像。

嗯,我們很少去想像「生命的成熟姿態」。

如果你看到這裡,心中有所觸動,這是你曾經的想像願景,
那麼,
經典,就在此,為你提出可以入手的想像的行法,給你可以依據的想像內容。

如果到這裡你還沒有嘲笑我的,那麼,抄下來,每天誦一次給自己。

我自己也是如是做的。

誦它,就是願意給自己這種願景;有這種願景,生命的「自行轉化」就有了可依循的方向。

這種轉化是潛移默化的。

**
对自己的好:《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以诸善根为一切众生如是回向,愿得种种清净妙身。
所谓:
光明身、离浊身、无染身、
清净身、极清净身、
离尘身、极离尘身、
离垢身、可爱乐身、无障碍身。

这几种身,都是对「自己的」想象。不用怕,就是对自己,对自已的期待,对自己的想象。

佛学本来也就是「为自己」。

因为,对别人的想象就是对自己的想象;同样的,对自己的想象也就是对别人的想象。

能把自己想象的有多好,我们才有可能把别人也想象的有多好。

再倒过来,能把别人想象的有多好,自己就有可能「变得多好」。

把别人想象的很好,是一种行法,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改变自己」。

但这一行法的基础是,把自己想象成你想要的,所以你才有能力去想象别人。

但你怎么去想象自己呢?你会以什么内容去想象自己呢?

愿得种种清净妙身。
所谓:
光明身、离浊身、无染身、
清净身、极清净身、
离尘身、极离尘身、
离垢身、可爱乐身、无障碍身。

这种想象,对自己想象,你会有吗?你能吗?你接受的了吗?

未必。

你对自己的想象应是更接近社会价值系统一点的。

但,为什么要以这种「很不切实际」的内容来想象自己呢?

其实,我问这一问题问自己很久。

这些对自己的想象,不是想象自己得到什么,而是想象自己有得到什么的「能力」。

佛学给你「能力」。

这不是对你可能的外在世俗成功的想象,而是,对你生命的成熟姿态的想象。

嗯,我们很少去想象「生命的成熟姿态」。

如果你看到这里,心中有所触动,这是你曾经的想象愿景,
那么,
经典,就在此,为你提出可以入手的想象的行法,给你可以依据的想象内容。

如果到这里你还没有嘲笑我的,那么,抄下来,每天诵一次给自己。

我自己也是如是做的。

诵它,就是愿意给自己这种愿景;有这种愿景,生命的「自行转化」就有了可依循的方向。

这种转化是潜移默化的。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如我所得的行法:《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如我所得的行法:《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又願以此善根 令我得福德平等

【智慧平等 力平等 無畏平等

清淨平等 自在平等 正覺平等

說法平等 義平等 決定平等

一切神通平等 】 如是等法皆悉圓滿

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佛學,一般的想像中好像是很苦的樣子,是苦行的一種生活模式。


這沒錯;但苦行只是一種「修行方法」。


如果依大乘修行的總原理:我即他;他即我。

那麼,

苦行之外,依然有很多俢行方法,例如,

我也是可以很快樂、很高興、很滿足的修行

(彌勒菩薩就是這種表相,所以祂一直笑嘻嘻的呈現)。


因為,我即他,他即我;

所以,只要我們能「願」,能「行」,所有的眾生都如同我一樣的快樂滿足,

那麼,快樂滿足,也可以是行法。


不一定要苦兮兮的!


在這人間世,或多或少,你總會有一些「滿足」。

這滿足,沒什麼不好,沒什麼好去推掉的,

甚至,這滿足,你可以值得更多的持有,

只要,

你有一個心願:

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唸出來,當你有某種滿足時!這就是修行。


不要以為很簡單,說到底「挺難的」。


來,首先,你有多少的那種滿足真的是可以讓你大聲的說出: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很多「自私」的滿足,就無法被大聲說出來。

例如,你「說謊」很獲得了什麼滿足,

於是你敢大聲說出: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再來,你的心量有那麼大嗎?例如,你數學考一百分,於是你敢發願:

如我所得 願一切(學)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來,努力的讓你的人生有很多滿足,或是期待要有這種滿足,

只要你能有「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這樣的宏願,

人世間的各種滿足,都是行法,都是修行。


例如:我能教得讓學生有所啟發 如我所得 願一切老師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感到滿足的,就心安理得的放大心量,大聲的說出:

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不要小看這一小行為,這是「行法」;

你有,他也有。這就是佛法,就是俢行。


生命在滿足的同時,生命也向著另一更高檔次的人生格局,轉變。


*

如我所得的行法:《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又愿以此善根 令我得福德平等

【智慧平等 力平等 无畏平等

清净平等 自在平等 正觉平等

说法平等 义平等 决定平等

一切神通平等 】 如是等法皆悉圆满

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佛学,一般的想象中好像是很苦的样子,是苦行的一种生活模式。


这没错;但苦行只是一种「修行方法」。


如果依大乘修行的总原理:我即他;他即我。

那么,

苦行之外,依然有很多俢行方法,例如,

我也是可以很快乐、很高兴、很满足的修行

(弥勒菩萨就是这种表相,所以祂一直笑嘻嘻的呈现)。


因为,我即他,他即我;

所以,只要我们能「愿」,能「行」,所有的众生都如同我一样的快乐满足,

那么,快乐满足,也可以是行法。


不一定要苦兮兮的!


在这人间世,或多或少,你总会有一些「满足」。

这满足,没什么不好,没什么好去推掉的,

甚至,这满足,你可以值得更多的持有,

只要,

你有一个心愿:

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念出来,当你有某种满足时!这就是修行。


不要以为很简单,说到底「挺难的」。


来,首先,你有多少的那种满足真的是可以让你大声的说出: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很多「自私」的满足,就无法被大声说出来。

例如,你「说谎」很获得了什么满足,

于是你敢大声说出: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再来,你的心量有那么大吗?例如,你数学考一百分,于是你敢发愿:

如我所得 愿一切(学)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来,努力的让你的人生有很多满足,或是期待要有这种满足,

只要你能有「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这样的宏愿,

人世间的各种满足,都是行法,都是修行。


例如:我能教得让学生有所启发 如我所得 愿一切老师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感到满足的,就心安理得的放大心量,大声的说出:

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不要小看这一小行为,这是「行法」;

你有,他也有。这就是佛法,就是俢行。


生命在满足的同时,生命也向着另一更高档次的人生格局,转变。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他人的清淨:《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 令一切眾生皆得無垢
令一切眾生皆得照明 令一切眾生離諸塵染
令一切眾生無諸障翳 令一切眾生離諸熱惱
令一切眾生離諸缠縛 令一切眾生永離諸惡
令一切眾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


你有一顆好心,對別人的好心;
那你常希望別人能夠有什麼樣的「好結果」?

財富名望、功成名就,…。很好。真的,他人能夠有如此的好,是一件好事啊。

但,你有期待過,他人可以是一種這樣的好「結果」:清淨、無垢、離熱惱、離諸惡…

大概不多。我也是如此啊。

我們可以想像各式各樣的世間成就,期待他人皆如此滿願;
但我們真的不容易去期待他人是在人生離諸熱惱上得到一種清淨。

因為我們自己也不是很想要無熱惱。我們期待五光十色的閃亮亮。自己不要的,很少會去期待他人。

五光十色的閃亮亮,這沒有錯。

但人生就是一種有趣的吊詭,有時,在生命的某種階段中,恐怕你會想要的是:清淨。

清淨,其實,比五光十色的閃亮亮更難。

你如果平時沒那樣的信念,當你想要時,清淨是來不了的。

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 令一切眾生皆得無垢
令一切眾生皆得照明 令一切眾生離諸塵染
令一切眾生無諸障翳 令一切眾生離諸熱惱
令一切眾生離諸缠縛 令一切眾生永離諸惡
令一切眾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

何不平時唸誦一下,在你的意識心裡種下這種清淨願的種子。

他人即自我。

那一天,你真的想要的,你的種子才能冒出芽!

*
他人的清净:《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 令一切众生皆得无垢
令一切众生皆得照明 令一切众生离诸尘染
令一切众生无诸障翳 令一切众生离诸热恼
令一切众生离诸缠缚 令一切众生永离诸恶
令一切众生无诸恼害毕竟清净


你有一颗好心,对别人的好心;
那你常希望别人能够有什么样的「好结果」?

财富名望、功成名就,…。很好。真的,他人能够有如此的好,是一件好事啊。

但,你有期待过,他人可以是一种这样的好「结果」:清净、无垢、离热恼、离诸恶…

大概不多。我也是如此啊。

我们可以想象各式各样的世间成就,期待他人皆如此满愿;
但我们真的不容易去期待他人是在人生离诸热恼上得到一种清净。

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想要无热恼。我们期待五光十色的闪亮亮。自己不要的,很少会去期待他人。

五光十色的闪亮亮,这没有错。

但人生就是一种有趣的吊诡,有时,在生命的某种阶段中,恐怕你会想要的是:清净。

清净,其实,比五光十色的闪亮亮更难。

你如果平时没那样的信念,当你想要时,清净是来不了的。

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 令一切众生皆得无垢
令一切众生皆得照明 令一切众生离诸尘染
令一切众生无诸障翳 令一切众生离诸热恼
令一切众生离诸缠缚 令一切众生永离诸恶
令一切众生无诸恼害毕竟清净

何不平时念诵一下,在你的意识心里种下这种清净愿的种子。

他人即自我。

那一天,你真的想要的,你的种子才能冒出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