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好:《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以諸善根為一切眾生如是迴向,願得種種清淨妙身。
所謂:
光明身、離濁身、無染身、
清淨身、極清淨身、
離塵身、極離塵身、
離垢身、可愛樂身、無障礙身。
這幾種身,都是對「自己的」想像。不用怕,就是對自己,對自已的期待,對自己的想像。
佛學本來也就是「為自己」。
因為,對別人的想像就是對自己的想像;同樣的,對自己的想像也就是對別人的想像。
能把自己想像的有多好,我們才有可能把別人也想像的有多好。
再倒過來,能把別人想像的有多好,自己就有可能「變得多好」。
把別人想像的很好,是一種行法,修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改變自己」。
但這一行法的基礎是,把自己想像成你想要的,所以你才有能力去想像別人。
但你怎麼去想像自己呢?你會以什麼內容去想像自己呢?
願得種種清淨妙身。
所謂:
光明身、離濁身、無染身、
清淨身、極清淨身、
離塵身、極離塵身、
離垢身、可愛樂身、無障礙身。
這種想像,對自己想像,你會有嗎?你能嗎?你接受的了嗎?
未必。
你對自己的想像應是更接近社會價值系統一點的。
但,為什麼要以這種「很不切實際」的內容來想像自己呢?
其實,我問這一問題問自己很久。
這些對自己的想像,不是想像自己得到什麼,而是想像自己有得到什麼的「能力」。
佛學給你「能力」。
這不是對你可能的外在世俗成功的想像,而是,對你生命的成熟姿態的想像。
嗯,我們很少去想像「生命的成熟姿態」。
如果你看到這裡,心中有所觸動,這是你曾經的想像願景,
那麼,
經典,就在此,為你提出可以入手的想像的行法,給你可以依據的想像內容。
如果到這裡你還沒有嘲笑我的,那麼,抄下來,每天誦一次給自己。
我自己也是如是做的。
誦它,就是願意給自己這種願景;有這種願景,生命的「自行轉化」就有了可依循的方向。
這種轉化是潛移默化的。
**
对自己的好:《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以诸善根为一切众生如是回向,愿得种种清净妙身。
所谓:
光明身、离浊身、无染身、
清净身、极清净身、
离尘身、极离尘身、
离垢身、可爱乐身、无障碍身。
这几种身,都是对「自己的」想象。不用怕,就是对自己,对自已的期待,对自己的想象。
佛学本来也就是「为自己」。
因为,对别人的想象就是对自己的想象;同样的,对自己的想象也就是对别人的想象。
能把自己想象的有多好,我们才有可能把别人也想象的有多好。
再倒过来,能把别人想象的有多好,自己就有可能「变得多好」。
把别人想象的很好,是一种行法,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改变自己」。
但这一行法的基础是,把自己想象成你想要的,所以你才有能力去想象别人。
但你怎么去想象自己呢?你会以什么内容去想象自己呢?
愿得种种清净妙身。
所谓:
光明身、离浊身、无染身、
清净身、极清净身、
离尘身、极离尘身、
离垢身、可爱乐身、无障碍身。
这种想象,对自己想象,你会有吗?你能吗?你接受的了吗?
未必。
你对自己的想象应是更接近社会价值系统一点的。
但,为什么要以这种「很不切实际」的内容来想象自己呢?
其实,我问这一问题问自己很久。
这些对自己的想象,不是想象自己得到什么,而是想象自己有得到什么的「能力」。
佛学给你「能力」。
这不是对你可能的外在世俗成功的想象,而是,对你生命的成熟姿态的想象。
嗯,我们很少去想象「生命的成熟姿态」。
如果你看到这里,心中有所触动,这是你曾经的想象愿景,
那么,
经典,就在此,为你提出可以入手的想象的行法,给你可以依据的想象内容。
如果到这里你还没有嘲笑我的,那么,抄下来,每天诵一次给自己。
我自己也是如是做的。
诵它,就是愿意给自己这种愿景;有这种愿景,生命的「自行转化」就有了可依循的方向。
这种转化是潜移默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