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挳.十回向品》:一一
當願眾生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普能攝受一切眾生 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
為令一切眾生普攝一切所有善根 一一皆與平等迴向而相應故。
看到這一句,心中涼了半裁。
這做得到嗎?
如果要做,那如何可能?
古人談出來,他們有去實踐嗎?
他們實踐的「理論是什麼」?
檢驗的標準是什麼?
這實踐的過程,他們有沒有具體的方法?
再來,最嚴格的追問,為什麼要如此去做?
這是佛學。其實,一切宗教的修行,大致是如此。都有各自的解法和說明。
《辯中邊論》這本五世紀時,印度修行者,世親,的著作,就有系統性的思考和回答。
嗯,所以,有時,一種問題往往已被追問了數千年。
看到有人這樣想過,這樣去實踐過,心中難免不勝感激。人並不孤單,在面對究竟義的思考上。
一一,是最難的。
一一是指每個人。每個人都要平等對待。
這有多難?心知肚明。為什麼這是可以達到的可能性目標,那麼「理論」與「行法」在這裡就有了意義。
《辯中邊論》說,讀誦與思維,是行法。
去讀誦與思維,我們就會打下可以去實踐的基礎。
《华严挳.十回向品》:一一
当愿众生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普能摄受一切众生 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
为令一切众生普摄一切所有善根 一一皆与平等迴向而相应故。
看到这一句,心中凉了半裁。
这做得到吗?
如果要做,那如何可能?
古人谈出来,他们有去实践吗?
他们实践的「理论是什麽」?
检验的标准是什麽?
这实践的过程,他们有没有具体的方法?
再来,最严格的追问,为什麽要如此去做?
这是佛学。其实,一切宗教的修行,大致是如此。都有各自的解法和说明。
《辩中边论》这本五世纪时,印度修行者,世亲,的着作,就有系统性的思考和回答。
嗯,所以,有时,一种问题往往已被追问了数千年。
看到有人这样想过,这样去实践过,心中难免不胜感激。人并不孤单,在面对究竟义的思考上。
一一,是最难的。
一一是指每个人。每个人都要平等对待。
这有多难?心知肚明。为什麽这是可以达到的可能性目标,那麽「理论」与「行法」在这裡就有了意义。
《辩中边论》说,读诵与思维,是行法。
去读诵与思维,我们就会打下可以去实践的基础。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華嚴挳.十回向品》:一一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華嚴經.十迴向品》:哲學式
《華嚴經.十迴向品》:哲學式
當願眾生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 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
為令一切眾生 悉能攝受一切善根知諸功德性及義故。
功德。
什麼是功德?就是做了「有益於他人之事」。
有益於他人之事,嗯,聽了很多年了,這是一種老套的道德訓條嗎?還是,可以有什麼樣的不同想法可以來對著它。
佛學,並沒有把「功德」當作一種沒有什麼理由而你就被告知要去做的「道德訓條」。
佛學對於「做功德」是有一套哲學式的推演的,所以,才會有人說,佛學也是哲學。
因為,佛學不隨便理所當然,佛學對於人生中的某些「你不敢去對著想的事」,都勇敢的去進行推理思維。
為什麼要去做「有益於他人之事」?對啊,為什麼?你都不敢去「對之推理」對不對?
其實,你不敢去「對著想」的事情,多著呢?例如生死。但無妨,我們只要罵著佛學是迷信,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去想。對不對?
佛學經過一套推理思維後,結論是,「去做有益於他人之事」,你才能有「地基」去推動自己向著更好的自己去改變。
所以,才有這樣的辨證式的語言: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是迷信嗎?還是,這是像數學一樣的對人生研究所得出的一種「公理」。你可以自己去想想!
怎麼樣去幫助別人「才對呢」?佛學連這都要推理的。如上經文。
不只是幫助,而且是要如上所言式的幫助,這是對自己有最大助益的對別人之幫助。
但,看起來不易啊。
對,所以,先唸誦。所以才有「聞、思、修」這一修行的令示被提出來。
《华严经.十迴向品》:哲学式
当愿众生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 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处故,
为令一切众生 悉能摄受一切善根知诸功德性及义故。
功德。
什麽是功德?就是做了「有益于他人之事」。
有益于他人之事,嗯,听了很多年了,这是一种老套的道德训条吗?还是,可以有什麽样的不同想法可以来对着它。
佛学,并没有把「功德」当作一种没有什麽理由而你就被告知要去做的「道德训条」。
佛学对于「做功德」是有一套哲学式的推演的,所以,才会有人说,佛学也是哲学。
因为,佛学不随便理所当然,佛学对于人生中的某些「你不敢去对着想的事」,都勇敢的去进行推理思维。
为什麽要去做「有益于他人之事」?对啊,为什麽?你都不敢去「对之推理」对不对?
其实,你不敢去「对着想」的事情,多着呢?例如生死。但无妨,我们只要骂着佛学是迷信,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去想。对不对?
佛学经过一套推理思维后,结论是,「去做有益于他人之事」,你才能有「地基」去推动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去改变。
所以,才有这样的辨证式的语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是迷信吗?还是,这是像数学一样的对人生研究所得出的一种「公理」。你可以自己去想想!
怎麽样去帮助别人「才对呢」?佛学连这都要推理的。如上经文。
不只是帮助,而且是要如上所言式的帮助,这是对自己有最大助益的对别人之帮助。
但,看起来不易啊。
对,所以,先唸诵。所以才有「闻、思、修」这一修行的令示被提出来。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第八識
《華嚴經.十迴向品》:第八識
當願眾生
經抄:
為令一切眾生善根眷屬具足故,
為令一切眾生善根智慧常現在前故,
為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淨心圓滿故。
三個主題,讓我們去觀想。
當然,首先你要「相信」觀想的「威神力」。
威神力是佛學經典中的術語,我用現代的話詞來翻的話,是:像潛意識一樣的,一定會對你影響,但你未必「看得到」的一種力量。
想出去玩,所以你才出去玩。
意識在先。
「願」帶著你在這紛擾的世間萬象中,做出「那個選擇」。
是「願」,而不是「你」。你奠基於「願」。
因為想考上好研究所(願),所以你今天「選擇」去圖書館讀書。
這道理真的很平常。你一定經驗的到。
做出選擇,看起來好像是你「個人主觀」的決定。是嗎?更大的力量往往來自於「潛意識」所投射出的「規定性」。
沒關係,你好好去想想。是不是先喜歡了一個人,之後,所以才去找「歡喜的理由」。
從來就不是去分析完理由並加以確識是「正向」強度後,你再去喜歡一個人。
來,發願,讓願走入潛意識,用佛學唯識術語是進入阿賴耶,即第八識。
你的願會在你要做出決定性選擇時,透顯出願的「指導性」力量。
眷屬、智慧、淨心。這三個,是強大的影響力。
《华严经.十迴向品》
当愿众生
经抄:
为令一切众生善根眷属具足故,
为令一切众生善根智慧常现在前故,
为令一切众生得不可坏淨心圆满故。
三个主题,让我们去观想。
当然,首先你要「相信」观想的「威神力」。
威神力是佛学经典中的术语,我用现代的话词来翻的话,是:像潜意识一样的,一定会对你影响,但你未必「看得到」的一种力量。
想出去玩,所以你才出去玩。
意识在先。
「愿」带着你在这纷扰的世间万象中,做出「那个选择」。
是「愿」,而不是「你」。你奠基于「愿」。
因为想考上好研究所(愿),所以你今天「选择」去图书馆读书。
这道理真的很平常。你一定经验的到。
做出选择,看起来好像是你「个人主观」的决定。是吗?更大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潜意识」所投射出的「规定性」。
没关係,你好好去想想。是不是先喜欢了一个人,之后,所以才去找「欢喜的理由」。
從來就不是去分析完理由並加以確識是「正向」強度後,你再去喜歡一個人。
来,发愿,让愿走入潜意识,用佛学唯识术语是进入阿赖耶,即第八识。
你的愿会在你要做出决定性选择时,透显出愿的「指导性」力量。
眷属、智慧、淨心。这三个,是强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