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質變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 開廣智藏
願一切眾生得淨肉眼 光明鑒徹無能蔽者
佛洛依德、榮格這二位心理學家,在其理論中,強調「聯想」在心理構成作用中的原則性。
聯想。
或許,古大修行人,也早就發現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就是如上。
聯想。
從個人切身上的肉身經驗,如「無礙眼」,然後,聯想到心理結構層面「開廣智藏」,來「改變生命」。
你想,「開廣智藏」嗎?如果開廣知藏,那麼,我們就更能有智慧,實用角度而言,能把書讀書,試考好。
如何可能?
現代性文化,其實,是否定人的質變的,所以要你去「找天賦」。找到一種你可以躺著就會出人頭也的項目。
哈,「天賦」沒那一回事啦。但人的確有某種面向的特別表現性,這可以被長出來的,
生命是變化出來的,而不是「天賦出來的」。
資本主義愈兇的地方,天賦論愈強大,因為,這樣才能把人「固定成」消費的數字單位,生產的投入單位。
如果人是會質變的,資本主義一定「大亂」。工人變老板。生產者就是擁有者。
but, why not?
這是阿多諾說的,在《啟蒙的辯證》中。
所以,人如何可能質變呢?
你有沒有很佩服古人,人家腦袋想這種事。我們想著生產和消費。
「聯想」,是人性質變的方法。用佛學的術語,觀想。
從「無礙眼」聯想到「 開廣智藏」。
從「眾生得淨肉眼」聯想到 「 光明鑒徹無能蔽者」。
有沒有用?
你去讀讀榮格的書,再來下結論。
如果有道理,去「做看看」。
《華嚴經》中的〈淨行品〉就是這一思路修行方法的擴大說明。
《华严经.十迴向品》:质变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 开广智藏
愿一切众生得淨肉眼 光明鉴彻无能蔽者
佛洛依德、荣格这二位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强调「联想」在心理构成作用中的原则性。
联想。
或许,古大修行人,也早就发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就是如上。
联想。
从个人切身上的肉身经验,如「无碍眼」,然后,联想到心理结构层面「开广智藏」,来「改变生命」。
你想,「开广智藏」吗?如果开广知藏,那麽,我们就更能有智慧,实用角度而言,能把书读书,试考好。
如何可能?
现代性文化,其实,是否定人的质变的,所以要你去「找天赋」。找到一种你可以躺着就会出人头也的项目。
哈,「天赋」没那一回事啦。但人的确有某种面向的特别表现性,这可以被长出来的,
生命是变化出来的,而不是「天赋出来的」。
资本主义愈凶的地方,天赋论愈强大,因为,这样才能把人「固定成」消费的数字单位,生产的投入单位。
如果人是会质变的,资本主义一定「大乱」。工人变老板。生产者就是拥有者。
but, why not?
这是阿多诺说的,在《启蒙的辩证》中。
所以,人如何可能质变呢?
你有没有很佩服古人,人家脑袋想这种事。我们想着生产和消费。
「联想」,是人性质变的方法。用佛学的术语,观想。
从「无碍眼」联想到「 开广智藏」。
从「众生得淨肉眼」联想到 「 光明鉴彻无能蔽者」。
有没有用?
你去读读荣格的书,再来下结论。
如果有道理,去「做看看」。
《华严经》中的〈淨行品〉就是这一思路修行方法的扩大说明。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質變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積極想像力
《華嚴經.十迴向品》:積極想像力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潤澤髮 密緻髮 不侵鬢額髮 能滅一切眾生煩惱
錄了這句經文,不知你會不會覺得怪怪的。
滅煩惱是好事啦,但為什麼前面的文字是得什麼髮呢?
為什麼經典是這樣的一種敘事邏輯呢?
為什麼不用別的事情事物呢?一定要用頭髮嗎?
未必。
在經典中,還有很多不同的講法,不同的事物被使用來描述。
但這句,這樣用,也不是隨意的。
煩惱,往往來自「頭腦」。而頭髮是長在「頭腦」「之上」的。
從好頭髮到滅煩惱之間,仍是有「相似性」「想像力」之間的關連的。
而,相似性、想像力,恰恰是「集體潛意識」的運作規則。
如果用胡塞爾的論述骨架,那是,「被動綜合判斷」的運作規則。
而被動綜合判斷,是我們「一般生活中」「理性的」生活樣態之所以能形成所奠基的基礎背景域。
用榮格的講法,這是一種「積極想像」的方式,來化解內心的自我衝突。
但佛學更有意思,想像是以「願一切眾生」開始的。
這很重要。
這是大乘的核心心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积极想像力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润泽髮 密緻髮 不侵鬓额髮 能灭一切众生烦恼
录了这句经文,不知你会不会觉得怪怪的。
灭烦恼是好事啦,但为什麽前面的文字是得什麽髮呢?
为什麽经典是这样的一种叙事逻辑呢?
为什麽不用别的事情事物呢?一定要用头髮吗?
未必。
在经典中,还有很多不同的讲法,不同的事物被使用来描述。
但这句,这样用,也不是随意的。
烦恼,往往来自「头脑」。而头髮是长在「头脑」「之上」的。
从好头髮到灭烦恼之间,仍是有「相似性」「想像力」之间的关连的。
而,相似性、想像力,恰恰是「集体潜意识」的运作规则。
如果用胡塞尔的论述骨架,那是,「被动综合判断」的运作规则。
而被动综合判断,是我们「一般生活中」「理性的」生活样态之所以能形成所奠基的基础背景域。
用荣格的讲法,这是一种「积极想像」的方式,来化解内心的自我冲突。
但佛学更有意思,想像是以「愿一切众生」开始的。
这很重要。
这是大乘的核心心法。
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外在的相
《華嚴經.十迴向品》:外在的相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不雜亂莊嚴相 以一切相莊嚴其身
願一切眾生得善淨語言莊嚴相 具足種種無盡辯才
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功德聲莊嚴相 其音清淨聞者喜悅
相,就是外在可以被看到的「具象物」。
相,是表相,是一種旋起旋滅的過程。
相,在一般觀念中,跟某種「本質性」的東東,比起來,比較不受重視。
我們都愛說看「真心」,不要看「表演」。
相,的確是「表演」。
但,佛學文本中,「相」卻是常出現的文本內容。
這讓我很起疑。
為什麼?
佛學談「相」,是一種「行法所必要的媒介」。
人終究是經驗性的存在,沒有「相」,談什麼修行呢?
再來,古典文本是肯認,「相」和「本質」,是一種二合一的關係。
所以,傳統才會有「相由心生」這樣的經驗性結論。
其實,量子力學,也是如此說的。
佛典中,常提出「很多生命成熟性的相」,那是讓你「觀想用的」。
心與相,即是一種二合一的相互構成關係,那麼,從「相」著手,心就可能被改變。
不要小看佛典文字中所描述出來的相,若不是佛學經典文本,若不是大修行人,這些「相」,你還真的「想不出來」。
海德格爾:理解奠基於先行的領會。
理解是把那「先行的但非主題性的」領會,現身出來。
觀想「相」,是把那你內心中本具有的質素,對象化出來。
這一過程,用容格的說法,是「個體化」的過程,是「自我」和「集體潛意識」相互統一的過程。
拋棄古典觀念不談,至少,會讓「心理健康」。
《华严经.十迴向品》:外在的相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不杂乱庄严相 以一切相庄严其身
愿一切众生得善淨语言庄严相 具足种种无尽辩才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功德声庄严相 其音清淨闻者喜悦
相,就是外在可以被看到的「具象物」。
相,是表相,是一种旋起旋灭的过程。
相,在一般观念中,跟某种「本质性」的东东,比起来,比较不受重视。
我们都爱说看「真心」,不要看「表演」。
相,的确是「表演」。
但,佛学文本中,「相」却是常出现的文本内容。
这让我很起疑。
为什麽?
佛学谈「相」,是一种「行法所必要的媒介」。
人终究是经验性的存在,没有「相」,谈什麽修行呢?
再来,古典文本是肯认,「相」和「本质」,是一种二合一的关係。
所以,传统才会有「相由心生」这样的经验性结论。
其实,量子力学,也是如此说的。
佛典中,常提出「很多生命成熟性的相」,那是让你「观想用的」。
心与相,即是一种二合一的相互构成关係,那麽,从「相」着手,心就可能被改变。
不要小看佛典文字中所描述出来的相,若不是佛学经典文本,若不是大修行人,这些「相」,你还真的「想不出来」。
海德格尔:理解奠基于先行的领会。
理解是把那「先行的但非主题性的」领会,现身出来。
观想「相」,是把那你内心中本具有的质素,对象化出来。
这一过程,用容格的说法,是「个体化」的过程,是「自我」和「集体潜意识」相互统一的过程。
抛弃古典观念不谈,至少,会让「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