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欣喜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礙之業
願一切眾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
願一切眾生於怨於親等心攝受皆令安樂智慧清靜
這三句,你並不容易的唸出口。
真的,至少,我自己就是如此。
這三句指向的是對生命圓滿最大可能性的一種描述。
很美嗎?挺美的。
但生命有必要是往這方向調整嗎?
這是一問題。其實,要能想通這一追問,就不是太容易的事。
但如果,對你而言,這不是問題了。生命的可能性,是應有這樣的一種可能性之呈現。
再來是,「如何可能」的問題?這是「實踐論」所要去談的。
大乘佛法,很重視讀經、解經和講經,並以此為重要的實踐的方式。
為什麼?
這是對「意識」的重視。亦即,從六根而來的實踐方法中,很側重「意」這一根。
所以,後來就是中觀和唯識的理論發展。
充實完美生命最大的可能性,並不容易。每一步,往往都是向著「以前的既有模式」進行否定和超越。
很痛的,很累的。
這一實踐的過程,在實踐方法的討論上,往往強調身、口、意三者的共同配合。
但,真的不易。
從口開始吧。那至少是第一步。
其實,當你能唸出來的那一刻,大概你就會感受出一種邁向生命更大可能性的一種欣喜。
《华严经.十迴向品》:欣喜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除灭一切障碍之业
愿一切众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
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静
这三句,你并不容易的唸出口。
真的,至少,我自己就是如此。
这三句指向的是对生命圆满最大可能性的一种描述。
很美吗?挺美的。
但生命有必要是往这方向调整吗?
这是一问题。其实,要能想通这一追问,就不是太容易的事。
但如果,对你而言,这不是问题了。生命的可能性,是应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之呈现。
再来是,「如何可能」的问题?这是「实践论」所要去谈的。
大乘佛法,很重视读经、解经和讲经,并以此为重要的实践的方式。
为什麽?
这是对「意识」的重视。亦即,从六根而来的实践方法中,很侧重「意」这一根。
所以,后来就是中观和唯识的理论发展。
充实完美生命最大的可能性,并不容易。每一步,往往都是向着「以前的既有模式」进行否定和超越。
很痛的,很累的。
这一实践的过程,在实践方法的讨论上,往往强调身、口、意三者的共同配合。
但,真的不易。
从口开始吧。那至少是第一步。
其实,当你能唸出来的那一刻,大概你就会感受出一种迈向生命更大可能性的一种欣喜。
回到教學網站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欣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