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新年快樂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令
阿僧衹世界珍寶充滿
阿僧衹世界衣服充滿
阿僧衹世界妙香充滿
阿僧衹世界莊嚴具充滿
阿僧衹世界無量摩尼寶充滿
阿僧衹世界妙華充滿
阿僧衹世界上味充滿
阿僧衹世界財貨充滿
阿僧衹世界床座充滿,蓋以寶帳,敷以妙衣
阿僧衹世界種種莊嚴寶充滿
祝各位心想事成
新的一年如意自在
×××
《华严经.十迴向品》:新年快乐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令
阿僧衹世界珍宝充满
阿僧衹世界衣服充满
阿僧衹世界妙香充满
阿僧衹世界庄严具充满
阿僧衹世界无量摩尼宝充满
阿僧衹世界妙华充满
阿僧衹世界上味充满
阿僧衹世界财货充满
阿僧衹世界床座充满,盖以宝帐,敷以妙衣
阿僧衹世界种种庄严宝充满
祝各位心想事成
新的一年如意自在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新年快樂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華嚴經.十迴向品》:美的句子
《華嚴經.十迴向品》:美的句子
當願眾生
經文:
知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善根
集無邊功德善根
勤修習菩薩業行善根
普覆育一切世間善根
不知,什麼時候,你會對上面的句子,有感。
看起來像是老調牙的一種道德訓示。
看了就「煩」,並不意外。
我以前也是。
這種句子,會有什麼閱讀上的樂趣呢?
如果,
經過某種人生的歷練,你知道,
生命的過程中,能對別人好而來善根,
比「踏著別人」而來的利益,
更能讓人覺得生命更有一種溫暖的存在感。
那麼,你就會想去知道,那些大菩薩們是如們的打開心胸,
是如何的增長什麼樣的善根。
這時,這種句子,美的不得了。
×××
《华严经.十迴向品》:美的句子
当愿众生
经文:
知一切众生心行差别善根
集无边功德善根
勤修习菩萨业行善根
普复育一切世间善根
不知,什麽时候,你会对上面的句子,有感。
看起来像是老调牙的一种道德训示。
看了就「烦」,并不意外。
我以前也是。
这种句子,会有什麽阅读上的乐趣呢?
如果,
经过某种人生的历练,你知道,
生命的过程中,能对别人好而来善根,
比「踏着别人」而来的利益,
更能让人觉得生命更有一种温暖的存在感。
那麽,你就会想去知道,那些大菩萨们是如们的打开心胸,
是如何的增长什麽样的善根。
这时,这种句子,美的不得了。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暫爾
《華嚴經.十迴向品》:暫爾
當願眾生
經文:
菩薩一切皆周給 內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 不令暫爾生狹劣
這四句中,我眼是釘著「不令暫爾生狹劣」這句。
這是「目標」,
在這目標之指向性的驅動下,
上面的三句是方法,達至目標的可能的方法。
大乘佛法的幾項重要的特色的其中之一是:從「與他人關係」的視角來看待「達到目標的方法」。
平常,你怎麼的去思考「你要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什麼樣的模態?
如果你不愛這種思考的方式,那你和「大乘佛法」的相應度就不會強烈。
大乘佛法所提出的「邁向生命更成熟樣態」的各種實踐方法,你也會覺得不適用。
你有想過,你和他人的關係之樣態是:「不令(他人)暫爾生狹劣」,嗎?
來,什麼是狹劣?
狹劣,不是錯,不是違犯某種規範。
狹劣,只是「想要一直這樣下去」,如此而巳。
只有你想要「變化自己更向上的一種期待」發生時,於是「狹劣」這字眼,才會對你有意義起來。
但,想要去「變化自己更向上」,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令暫爾生狹劣」。啊,還「不令暫爾」呢!
菩薩一切皆周給 內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這是「方法」。
當然,要完全做到,幾乎不可能。從一般人性而言,幾乎啦。
不過,這方法的「方向性」指出了我們可以努力的「實踐方法」。
你有什麼「能力」可以去「幫助別人」?拿出來。
但,更重要的是,這幫助所能給予別人的「果效」是:必使其心永清淨。慎思!
在這過程中,你自己「一定會發生向上提升的自我變化」。一定!
心清淨,是「不狹劣」可能發生的前題。
只有在一種心清淨的感受中,才能有一種強大的「出離於目前狀況」的動力湧現。
不狹劣,於是可能。
來,大乘經典為什麼要「寫出來」。
因為,唸誦是踏出去的第一步。
《华严经.十迴向品》:暂尔
当愿众生
经文:
菩萨一切皆周给 内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 不令暂尔生狭劣
这四句中,我眼是钉着「不令暂尔生狭劣」这句。
这是「目标」,
在这目标之指向性的驱动下,
上面的三句是方法,达至目标的可能的方法。
大乘佛法的几项重要的特色的其中之一是:从「与他人关係」的视角来看待「达到目标的方法」。
平常,你怎麽的去思考「你要和他人之间的关係」是一种什麽样的模态?
如果你不爱这种思考的方式,那你和「大乘佛法」的相应度就不会强烈。
大乘佛法所提出的「迈向生命更成熟样态」的各种实践方法,你也会觉得不适用。
你有想过,你和他人的关係之样态是:「不令(他人)暂尔生狭劣」,吗?
来,什麽是狭劣?
狭劣,不是错,不是违犯某种规范。
狭劣,只是「想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此而巳。
只有你想要「变化自己更向上的一种期待」发生时,于是「狭劣」这字眼,才会对你有意义起来。
但,想要去「变化自己更向上」,并不是那麽容易的。
「不令暂尔生狭劣」。啊,还「不令暂尔」呢!
菩萨一切皆周给 内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这是「方法」。
当然,要完全做到,几乎不可能。从一般人性而言,几乎啦。
不过,这方法的「方向性」指出了我们可以努力的「实践方法」。
你有什麽「能力」可以去「帮助别人」?拿出来。
但,更重要的是,这帮助所能给予别人的「果效」是:必使其心永清淨。慎思!
在这过程中,你自己「一定会发生向上提升的自我变化」。一定!
心清淨,是「不狭劣」可能发生的前题。
只有在一种心清淨的感受中,才能有一种强大的「出离于目前状况」的动力涌现。
不狭劣,于是可能。
来,大乘经典为什麽要「写出来」。
因为,唸诵是踏出去的第一步。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大悲心
《華嚴經.十迴向品》:大悲心
當眾願生
經文:
入於字句甚深之義
修習無量廣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覆世間
佛學文本在許多表述中,常談到聞、思、修,這樣的三種學習過程。
聞,聽到。
思,想一想這裡面是什麼道理。
修,依著這道理去「實踐」。
聞思修,所針對的「學習對象」,並不是外在經驗界的「物」,相反的,
而是「此在(人)這種自己主體」。
佛學是古典學。
古典文本更多的是去思考「在此(人)這種存在物最大那種可能性之呈現」會是什麼?
人,這種存在物,和一般「物」的存之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是會自我變化的。
這一變化的過程,又是一種自我否定的過程。
對,人是會自我否定而變化的存在者。
自我(某種具持存性主體)會「自己否定自己」而且「又自我產生自我之變化」,這稱之為辨證性。
只有人,有這種可能。
你不會看到,「銅」自我否定變成「金」。
人的辨證性之可能性,雖是存在著就有的,即俱有性,但,絕大大大部分的人,
都是需要某種「誘發」才能啟動這種辨證性過程。
但,誘發之可能,需要聞思修這樣的一種共構的有機過程,三者缺一不可。
以,你從「不會」騎腳踏車變成為「會」騎,為例。
你要看到「腳踏車」。聞。
你要知道你和這腳踏車是可以有「騎」這樣的關係。換言之,至少不是去「牽著車」。思。
再來是,你要去「練習」,所以,你生命中的本俱有「騎」之能力,被誘發了出來。修。
佛學或許多古典文本學問,就是那種「對誘發生命辨證之可能性」所給予我們的一種建議。
佛學的建議,如上所抄之文本。這也佛法的「特色」。
修習無量廣大之心。
無量,當然是指可數出來的東東,這也是「對象性的東東」,即可以看到摸到的具體物。
人間世的任何物和關係,我們都可以「更好」。無量廣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覆世間,這是「如何更好」所指向的方向。
好,是要好到那裡去呢?什麼叫做好?大悲心。
大悲心是指,去期待著「別人可以更好」的那樣一種心情和思路。
這是佛法的特色。以「別人可以怎麼樣的更好」的心情,去實踐我們和這世間的種種可被實踐的呈現。
以,老師為例,以「學生怎麼樣可以更好的思路」去思考著如何實踐「調整自己的教學」。
在「為別人」的調整過程中,你「自己」產生了變化。你的辨證性,啟動了。
只有「為別人」而思,於是你的「辨證性」才能發動。
一旦只是「為自己」而思,你的所有思考和實踐,最大的可能只是「維持現狀」。
《华严经.十迴向品》
当众愿生
经文:
入于字句甚深之义
修习无量广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复世间
佛学文本在许多表述中,常谈到闻、思、修,这样的三种学习过程。
闻,听到。
思,想一想这裡面是什麽道理。
修,依着这道理去「实践」。
闻思修,所针对的「学习对象」,并不是外在经验界的「物」,相反的,
而是「此在(人)这种自己主体」。
佛学是古典学。
古典文本更多的是去思考「在此(人)这种存在物最大那种可能性之呈现」会是什麽?
人,这种存在物,和一般「物」的存之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会自我变化的。
这一变化的过程,又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
对,人是会自我否定而变化的存在者。
自我(某种具持存性主体)会「自己否定自己」而且「又自我产生自我之变化」,这称之为辨证性。
只有人,有这种可能。
你不会看到,「铜」自我否定变成「金」。
人的辨证性之可能性,虽是存在着就有的,即俱有性,但,绝大大大部分的人,
都是需要某种「诱发」才能启动这种辨证性过程。
但,诱发之可能,需要闻思修这样的一种共构的有机过程,三者缺一不可。
以,你从「不会」骑脚踏车变成为「会」骑,为例。
你要看到「脚踏车」。闻。
你要知道你和这脚踏车是可以有「骑」这样的关係。换言之,至少不是去「牵着车」。思。
再来是,你要去「练习」,所以,你生命中的本俱有「骑」之能力,被诱发了出来。修。
佛学或许多古典文本学问,就是那种「对诱发生命辨证之可能性」所给予我们的一种建议。
佛学的建议,如上所抄之文本。这也佛法的「特色」。
修习无量广大之心。
无量,当然是指可数出来的东东,这也是「对象性的东东」,即可以看到摸到的具体物。
人间世的任何物和关係,我们都可以「更好」。无量广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复世间,这是「如何更好」所指向的方向。
好,是要好到那裡去呢?什麽叫做好?大悲心。
大悲心是指,去期待着「别人可以更好」的那样一种心情和思路。
这是佛法的特色。以「别人可以怎麽样的更好」的心情,去实践我们和这世间的种种可被实践的呈现。
以,老师为例,以「学生怎麽样可以更好的思路」去思考着如何实践「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为别人」的调整过程中,你「自己」产生了变化。你的辨证性,启动了。
只有「为别人」而思,于是你的「辨证性」才能发动。
一旦只是「为自己」而思,你的所有思考和实践,最大的可能只是「维持现状」。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化解
《華嚴經.十迴向品》:化解
當願眾生
經文:
不斷諸業道 不捨菩薩行 求一切智終無退轉
×××
這一句,有很濃厚的大乘佛法味。
華嚴經是早期大乘佛法的經典。
在二三世紀後發展而來的很多大乘佛學經典,往往都會引用華嚴經中的句子。
「智」的意義,在這句子中凸顯的很到味。
智不是聰明。
聰明往往是一種「對自己可以更有利的」思維架構。
智,所朝向的「對象」,往往不是「對自己有利」這樣的面向,
而是朝向著,
對人間世的不可避免矛盾的化解,之可能的,思維架構。
既又要在人間世行走,對自己的照顧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這前題下,如何可能的又要「對他人」也有利益。
這樣的一組矛盾,如何可能化解,方法是什麼,如何實踐出來,這是「智」。
所以,求一切智。
即,如何化解在人間世行走中,「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往往不可避免的衝突。
古典,對這樣的主題,是更重視的。
如何,自己好,同時,也讓他人好。這是智。
這種智,也是聰明,但卻是有德在裡面的聰明。
如何有智呢?佛學的特色是往往會去提出「行法」,亦即,如何可能被實踐出來的方法。
矛盾化解之可能的方法是什麼?
「願」先行。
要先有一種願,一種願意去化解人間世矛盾的「心願」。
願會帶出「聰明」,化解矛盾的願,會帶出「智」。
唸誦,會帶出「願」。
所以大乘佛法,讀經、誦經,是重要的行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化解
当愿众生
经文:
不断诸业道 不捨菩萨行 求一切智终无退转
×××
这一句,有很浓厚的大乘佛法味。
华严经是早期大乘佛法的经典。
在二三世纪后发展而来的很多大乘佛学经典,往往都会引用华严经中的句子。
「智」的意义,在这句子中凸显的很到味。
智不是聪明。
聪明往往是一种「对自己可以更有利的」思维架构。
智,所朝向的「对象」,往往不是「对自己有利」这样的面向,
而是朝向着,
对人间世的不可避免矛盾的化解,之可能的,思维架构。
既又要在人间世行走,对自己的照顾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这前题下,如何可能的又要「对他人」也有利益。
这样的一组矛盾,如何可能化解,方法是什麽,如何实践出来,这是「智」。
所以,求一切智。
即,如何化解在人间世行走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往往不可避免的冲突。
古典,对这样的主题,是更重视的。
如何,自己好,同时,也让他人好。这是智。
这种智,也是聪明,但却是有德在裡面的聪明。
如何有智呢?佛学的特色是往往会去提出「行法」,亦即,如何可能被实践出来的方法。
矛盾化解之可能的方法是什麽?
「愿」先行。
要先有一种愿,一种愿意去化解人间世矛盾的「心愿」。
愿会带出「聪明」,化解矛盾的愿,会带出「智」。
唸诵,会带出「愿」。
所以大乘佛法,读经、诵经,是重要的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