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化解
當願眾生
經文:
不斷諸業道 不捨菩薩行 求一切智終無退轉
×××
這一句,有很濃厚的大乘佛法味。
華嚴經是早期大乘佛法的經典。
在二三世紀後發展而來的很多大乘佛學經典,往往都會引用華嚴經中的句子。
「智」的意義,在這句子中凸顯的很到味。
智不是聰明。
聰明往往是一種「對自己可以更有利的」思維架構。
智,所朝向的「對象」,往往不是「對自己有利」這樣的面向,
而是朝向著,
對人間世的不可避免矛盾的化解,之可能的,思維架構。
既又要在人間世行走,對自己的照顧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這前題下,如何可能的又要「對他人」也有利益。
這樣的一組矛盾,如何可能化解,方法是什麼,如何實踐出來,這是「智」。
所以,求一切智。
即,如何化解在人間世行走中,「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往往不可避免的衝突。
古典,對這樣的主題,是更重視的。
如何,自己好,同時,也讓他人好。這是智。
這種智,也是聰明,但卻是有德在裡面的聰明。
如何有智呢?佛學的特色是往往會去提出「行法」,亦即,如何可能被實踐出來的方法。
矛盾化解之可能的方法是什麼?
「願」先行。
要先有一種願,一種願意去化解人間世矛盾的「心願」。
願會帶出「聰明」,化解矛盾的願,會帶出「智」。
唸誦,會帶出「願」。
所以大乘佛法,讀經、誦經,是重要的行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化解
当愿众生
经文:
不断诸业道 不捨菩萨行 求一切智终无退转
×××
这一句,有很浓厚的大乘佛法味。
华严经是早期大乘佛法的经典。
在二三世纪后发展而来的很多大乘佛学经典,往往都会引用华严经中的句子。
「智」的意义,在这句子中凸显的很到味。
智不是聪明。
聪明往往是一种「对自己可以更有利的」思维架构。
智,所朝向的「对象」,往往不是「对自己有利」这样的面向,
而是朝向着,
对人间世的不可避免矛盾的化解,之可能的,思维架构。
既又要在人间世行走,对自己的照顾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这前题下,如何可能的又要「对他人」也有利益。
这样的一组矛盾,如何可能化解,方法是什麽,如何实践出来,这是「智」。
所以,求一切智。
即,如何化解在人间世行走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往往不可避免的冲突。
古典,对这样的主题,是更重视的。
如何,自己好,同时,也让他人好。这是智。
这种智,也是聪明,但却是有德在裡面的聪明。
如何有智呢?佛学的特色是往往会去提出「行法」,亦即,如何可能被实践出来的方法。
矛盾化解之可能的方法是什麽?
「愿」先行。
要先有一种愿,一种愿意去化解人间世矛盾的「心愿」。
愿会带出「聪明」,化解矛盾的愿,会带出「智」。
唸诵,会带出「愿」。
所以大乘佛法,读经、诵经,是重要的行法。
回到教學網站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化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