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大悲心
當眾願生
經文:
入於字句甚深之義
修習無量廣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覆世間
佛學文本在許多表述中,常談到聞、思、修,這樣的三種學習過程。
聞,聽到。
思,想一想這裡面是什麼道理。
修,依著這道理去「實踐」。
聞思修,所針對的「學習對象」,並不是外在經驗界的「物」,相反的,
而是「此在(人)這種自己主體」。
佛學是古典學。
古典文本更多的是去思考「在此(人)這種存在物最大那種可能性之呈現」會是什麼?
人,這種存在物,和一般「物」的存之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是會自我變化的。
這一變化的過程,又是一種自我否定的過程。
對,人是會自我否定而變化的存在者。
自我(某種具持存性主體)會「自己否定自己」而且「又自我產生自我之變化」,這稱之為辨證性。
只有人,有這種可能。
你不會看到,「銅」自我否定變成「金」。
人的辨證性之可能性,雖是存在著就有的,即俱有性,但,絕大大大部分的人,
都是需要某種「誘發」才能啟動這種辨證性過程。
但,誘發之可能,需要聞思修這樣的一種共構的有機過程,三者缺一不可。
以,你從「不會」騎腳踏車變成為「會」騎,為例。
你要看到「腳踏車」。聞。
你要知道你和這腳踏車是可以有「騎」這樣的關係。換言之,至少不是去「牽著車」。思。
再來是,你要去「練習」,所以,你生命中的本俱有「騎」之能力,被誘發了出來。修。
佛學或許多古典文本學問,就是那種「對誘發生命辨證之可能性」所給予我們的一種建議。
佛學的建議,如上所抄之文本。這也佛法的「特色」。
修習無量廣大之心。
無量,當然是指可數出來的東東,這也是「對象性的東東」,即可以看到摸到的具體物。
人間世的任何物和關係,我們都可以「更好」。無量廣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覆世間,這是「如何更好」所指向的方向。
好,是要好到那裡去呢?什麼叫做好?大悲心。
大悲心是指,去期待著「別人可以更好」的那樣一種心情和思路。
這是佛法的特色。以「別人可以怎麼樣的更好」的心情,去實踐我們和這世間的種種可被實踐的呈現。
以,老師為例,以「學生怎麼樣可以更好的思路」去思考著如何實踐「調整自己的教學」。
在「為別人」的調整過程中,你「自己」產生了變化。你的辨證性,啟動了。
只有「為別人」而思,於是你的「辨證性」才能發動。
一旦只是「為自己」而思,你的所有思考和實踐,最大的可能只是「維持現狀」。
《华严经.十迴向品》
当众愿生
经文:
入于字句甚深之义
修习无量广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复世间
佛学文本在许多表述中,常谈到闻、思、修,这样的三种学习过程。
闻,听到。
思,想一想这裡面是什麽道理。
修,依着这道理去「实践」。
闻思修,所针对的「学习对象」,并不是外在经验界的「物」,相反的,
而是「此在(人)这种自己主体」。
佛学是古典学。
古典文本更多的是去思考「在此(人)这种存在物最大那种可能性之呈现」会是什麽?
人,这种存在物,和一般「物」的存之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会自我变化的。
这一变化的过程,又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
对,人是会自我否定而变化的存在者。
自我(某种具持存性主体)会「自己否定自己」而且「又自我产生自我之变化」,这称之为辨证性。
只有人,有这种可能。
你不会看到,「铜」自我否定变成「金」。
人的辨证性之可能性,虽是存在着就有的,即俱有性,但,绝大大大部分的人,
都是需要某种「诱发」才能启动这种辨证性过程。
但,诱发之可能,需要闻思修这样的一种共构的有机过程,三者缺一不可。
以,你从「不会」骑脚踏车变成为「会」骑,为例。
你要看到「脚踏车」。闻。
你要知道你和这脚踏车是可以有「骑」这样的关係。换言之,至少不是去「牵着车」。思。
再来是,你要去「练习」,所以,你生命中的本俱有「骑」之能力,被诱发了出来。修。
佛学或许多古典文本学问,就是那种「对诱发生命辨证之可能性」所给予我们的一种建议。
佛学的建议,如上所抄之文本。这也佛法的「特色」。
修习无量广大之心。
无量,当然是指可数出来的东东,这也是「对象性的东东」,即可以看到摸到的具体物。
人间世的任何物和关係,我们都可以「更好」。无量广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复世间,这是「如何更好」所指向的方向。
好,是要好到那裡去呢?什麽叫做好?大悲心。
大悲心是指,去期待着「别人可以更好」的那样一种心情和思路。
这是佛法的特色。以「别人可以怎麽样的更好」的心情,去实践我们和这世间的种种可被实践的呈现。
以,老师为例,以「学生怎麽样可以更好的思路」去思考着如何实践「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为别人」的调整过程中,你「自己」产生了变化。你的辨证性,启动了。
只有「为别人」而思,于是你的「辨证性」才能发动。
一旦只是「为自己」而思,你的所有思考和实践,最大的可能只是「维持现状」。
回到教學網站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大悲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