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

華嚴經.十迴向品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作無上法師  方便安立一切眾生於一切智

讀華嚴經,常常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心量是不夠的。

大修行者是一種什麼樣的心量呢?看他們的願。

願,好像只是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呢?

來,你講看看,你動口看看,看看像上面的那樣的句子,你是不是講的出來?

未必。甚至,機會不大。

如果依現象學的理路,海德格爾,人,如果內心沒有一點什麼東東,是無法「講出來的」。

言說,是奠基於領會。

你要先有某種領會,於是你才能講出來。

雖然你講出來是出於什麼動機,那是另一回事。

但沒有先有的領會,你是「講不出來的」。

倒過來,如果我們能讓自己講出來,就是把內在的那種相關領會,更進一步的凸顯化成為模態狀態。

於是你從有生存論的「領會」,更進一步到了你「有心了」。

再來是,要不要去實踐出來,而已。

如何有心?
去講出來,去唸誦出來,是行法,是讓自己有心的行法。

實踐,至少是處於可能性的狀態了。

法師,如果某種味道太重,你改稱之為願意分享的人。

人,或你,願意去分享什麼?

你想分享智慧嗎?你有智慧可以分享嗎?

你想過,你的人生,你的樣態,也可以是這樣的一種模態嗎?

方便安立一切眾生於一切智。

願發了,如果沒有智,你慢慢的就會去有智。
願發了,如果沒有方便,你會慢慢的有了方便的智慧。
願發了,如果沒有眾生,慢慢的眾生會來找你分享智。

但,你想要這樣的一種人生樣態嗎?這是你人生覺得有意義的方向嗎?

大修行者,給了我們一個去思考觀察的樣態。


***

华严经.十迴向品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作无上法师  方便安立一切众生于一切智

读华严经,常常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心量是不够的。

大修行者是一种什麽样的心量呢?看他们的愿。

愿,好像只是一张嘴,有什麽了不起呢?

来,你讲看看,你动口看看,看看像上面的那样的句子,你是不是讲的出来?

未必。甚至,机会不大。

如果依现象学的理路,海德格尔,人,如果内心没有一点什麽东东,是无法「讲出来的」。

言说,是奠基于领会。

你要先有某种领会,于是你才能讲出来。

虽然你讲出来是出于什麽动机,那是另一回事。

但没有先有的领会,你是「讲不出来的」。

倒过来,如果我们能让自己讲出来,就是把内在的那种相关领会,更进一步的凸显化成为模态状态。

于是你从有生存论的「领会」,更进一步到了你「有心了」。

再来是,要不要去实践出来,而已。

如何有心?
去讲出来,去唸诵出来,是行法,是让自己有心的行法。

实践,至少是处于可能性的状态了。

法师,如果某种味道太重,你改称之为愿意分享的人。

人,或你,愿意去分享什麽?

你想分享智慧吗?你有智慧可以分享吗?

你想过,你的人生,你的样态,也可以是这样的一种模态吗?

方便安立一切众生于一切智。

愿发了,如果没有智,你慢慢的就会去有智。
愿发了,如果没有方便,你会慢慢的有了方便的智慧。
愿发了,如果没有众生,慢慢的众生会来找你分享智。

但,你想要这样的一种人生样态吗?这是你人生觉得有意义的方向吗?

大修行者,给了我们一个去思考观察的样态。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華嚴經 .十迴向品:尊重善根

 華嚴經 .十迴向品:尊重善根

當願眾生

經文:
於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於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這二句,是在人生的歷練中,才有的一些感觸。

也才看出,是修行者的重點;也才看出,為什麼經典要提出這麼似乎不太重要的句子。

我後來讀了榮格,榮格有一個「投射」的心理學上的理論,
亦指,
人如果有什麼,往往才在別人的身上看到什麼。

一個小氣的人,他往往第一眼就看到別人的「小氣」,這是投射。

所以,這樣推論下來,可以問自己:
有常常看到別人的善根嗎?

善根,是指,一種願意去看到別人變得更好的一種態度。

如果你有著那樣的態度,那樣的生命質素,那麼,你就容易看他人的優點,亦即他人的善根。

看到他人的優點,是很難的。我的經驗如是。你呢?

那麼,如果我們意識到好像很少看到別人的某重優點,那麼,往往代表,大概你自己也沒有什麼優點,
所以,
你的生命沒有什麼優點可以投射到他人的身上而被你意識到。

看不到他人的優點,這是人性的常態,真的。但,卻不是生命的一種美好的狀態。

你想要讓生命有很多優點嗎?

那麼,去讓自己變得如此的方法是什麼呢?

去改變自己的方法,是行法。古典的書,往往是談行法的,談如何讓自己更好。

佛法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來處理這問題,大乘的理論是:我即他人。

但,人,很難去看到自己。人,往往只能從他人的身上,投射地看到自己。

所以我們開始,讓自己可以去尊重他人的善根。

尊重,不易啊。首見要看得到,再來是有一種尊重的心升起。

我們往往會嘲諷他人的善根,我就常常有這反應。

那怎麼辦?從唸誦經文開始,讓自己往尊重他人的善根這一方向上,
去讓自己也長出同樣的善根,並且,
尊重自己地那樣的去實踐下去。

华严经 .十迴向品:尊重善根

当愿众生

经文:
于摄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于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这二句,是在人生的历练中,才有的一些感触。

也才看出,是修行者的重点;也才看出,为什麽经典要提出这麽似乎不太重要的句子。

我后来读了荣格,荣格有一个「投射」的心理学上的理论,
亦指,
人如果有什麽,往往才在别人的身上看到什麽。

一个小气的人,他往往第一眼就看到别人的「小气」,这是投射。

所以,这样推论下来,可以问自己:
有常常看到别人的善根吗?

善根,是指,一种愿意去看到别人变得更好的一种态度。

如果你有着那样的态度,那样的生命质素,那麽,你就容易看他人的优点,亦即他人的善根。

看到他人的优点,是很难的。我的经验如是。你呢?

那麽,如果我们意识到好像很少看到别人的某重优点,那麽,往往代表,大概你自己也没有什麽优点,
所以,
你的生命没有什麽优点可以投射到他人的身上而被你意识到。

看不到他人的优点,这是人性的常态,真的。但,却不是生命的一种美好的状态。

你想要让生命有很多优点吗?

那麽,去让自己变得如此的方法是什麽呢?

去改变自己的方法,是行法。古典的书,往往是谈行法的,谈如何让自己更好。

佛法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来处理这问题,大乘的理论是:我即他人。

但,人,很难去看到自己。人,往往只能从他人的身上,投射地看到自己。

所以我们开始,让自己可以去尊重他人的善根。

尊重,不易啊。首见要看得到,再来是有一种尊重的心升起。

我们往往会嘲讽他人的善根,我就常常有这反应。

那怎麽办?从唸诵经文开始,让自己往尊重他人的善根这一方向上,
去让自己也长出同样的善根,并且,
尊重自己地那样的去实践下去。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華嚴經. 十迴向品》:無礙

 《華嚴經. 十迴向品》:無礙

當願眾生

經文:
得圓滿無礙身業
得清淨無礙口業
得成就無礙意業

這裡有身口意,這三者。

德性,就是一個人的肉身狀況下,所能給予人一種美好的人的價值意義感受出來的,態度和姿態。

這就是由身口意,三者所組成。

談德性,這是下手處。

這三者的一種超越與趨美,必然會有外溢的社會性效果。

說下手處,是指,這是我們自己可以來改變的。

行為上、言語上、願想上。
這三部分,只要我們願意回頭反觀,我們都可以有更好的一種自己可以完成的畫面出來,去使之可能呈現,就是德性的履踐。

人有這樣的一種回頭反觀而又看出更好之可能的,那樣一種能力。

儒學說,那是性善。佛家在此經典中,說是真如。

人,本有。
你,感受的到。
重點是,你有想要讓自己在意義和價值上,更好嗎?

這也不容易。

身口意,是下手處。

行為,是否與他人之間有圓滿的關係。
言語,是否與他人之間有清淨的關係。
願想,是否與他人之間有成就的關係。

佛學經典是實踐的文本。

你的下手處,和下手處所應達到的目標,都有描繪的。

有個判斷上的十字坐標來自我觀照,一天比一天都有自己向上的變化,這是一種人生的美好和歡樂。


《华严经. 十迴向品》:无碍

当愿众生

经文:
得圆满无碍身业
得清淨无碍口业
得成就无碍意业

这裡有身口意,这三者。

德性,就是一个人的肉身状况下,所能给予人一种美好的人的价值意义感受出来的,态度和姿态。

这就是由身口意,三者所组成。

谈德性,这是下手处。

这三者的一种超越与趋美,必然会有外溢的社会性效果。

说下手处,是指,这是我们自己可以来改变的。

行为上、言语上、愿想上。
这三部分,只要我们愿意回头反观,我们都可以有更好的一种自己可以完成的画面出来,去使之可能呈现,就是德性的履践。

人有这样的一种回头反观而又看出更好之可能的,那样一种能力。

儒学说,那是性善。佛家在此经典中,说是真如。

人,本有。
你,感受的到。
重点是,你有想要让自己在意义和价值上,更好吗?

这也不容易。

身口意,是下手处。

行为,是否与他人之间有圆满的关係。
言语,是否与他人之间有清淨的关係。
愿想,是否与他人之间有成就的关係。

佛学经典是实践的文本。

你的下手处,和下手处所应达到的目标,都有描绘的。

有个判断上的十字坐标来自我观照,一天比一天都有自己向上的变化,这是一种人生的美好和欢乐。

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華嚴經. 十迴向品》:鏡子智心

《華嚴經. 十迴向品》:鏡子智心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無量清淨一切智心

這週,想來背這句,唸誦這句。

祈願,每個人。

看來簡單,卻有三個重要項目。

一、一切眾生。
二、離眾過惡。
三、一切智心。

一切哦。

心要如此廣大的發,於是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向上變化。

生命的變化,來自對以前的自己的一些重新看法出來。往往是,以前的自己,是有缺撼的。

自己要否定自己,很不容易。很痛。

有沒有方法呢?這是「行法」,修行法的方法。

有,祈願「一切」眾生,生命都能有更好的向上。

包含,你不喜的人。祈願你不喜的人,你會痛。

這一關如果調順了過來,你就有能力去放下現在的你自以為的你,去探索那可能性的你。

想要邁向「更好的」的你,那麼,現在,可以行為的下手處是什麼方式呢?

不是去「建立」什麼新的東東,而是「離眾過惡」。

人性本來美好。

將心比心的不要去做那些自己也不喜歡的事,就夠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離眾過惡。

灰塵擦了,鏡子自然亮了起來。

鏡子無法「更亮」。沒有灰塵就是最亮。

這是行法。並不難。只是你不相信。你總要往鏡子去貼上什麼更好的東東。

離眾過惡,自然,有「一切智心」。

智心,不是一種利害關係概念下的推理之心。
智心,是一事件價值的意義當下的判斷之能力。

智心,像鏡子,什麼通通會照出來。清清楚楚的給出。

莊子:至人用心若鏡。

人,有了一種價值方向的湧冒,於是,自己去改變自己的動力,就來了。



《华严经. 十迴向品》:镜子智心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无量清淨一切智心

这週,想来背这句,唸诵这句。

祈愿,每个人。

看来简单,却有三个重要项目。

一、一切众生。
二、离众过恶。
三、一切智心。

一切哦。

心要如此广大的发,于是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向上变化。

生命的变化,来自对以前的自己的一些重新看法出来。往往是,以前的自己,是有缺撼的。

自己要否定自己,很不容易。很痛。

有没有方法呢?这是「行法」,修行法的方法。

有,祈愿「一切」众生,生命都能有更好的向上。

包含,你不喜的人。祈愿你不喜的人,你会痛。

这一关如果调顺了过来,你就有能力去放下现在的你自以为的你,去探索那可能性的你。

想要迈向「更好的」的你,那麽,现在,可以行为的下手处是什麽方式呢?

不是去「建立」什麽新的东东,而是「离众过恶」。

人性本来美好。

将心比心的不要去做那些自己也不喜欢的事,就够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离众过恶。

灰尘擦了,镜子自然亮了起来。

镜子无法「更亮」。没有灰尘就是最亮。

这是行法。并不难。只是你不相信。你总要往镜子去贴上什麽更好的东东。

离众过恶,自然,有「一切智心」。

智心,不是一种利害关係概念下的推理之心。
智心,是一事件价值的意义当下的判断之能力。

智心,像镜子,什麽通通会照出来。清清楚楚的给出。

庄子:至人用心若镜。

人,有了一种价值方向的涌冒,于是,自己去改变自己的动力,就来了。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華嚴經‧十迴向品》:期待

《華嚴經‧十迴向品》:期待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藏精進之心,成可愛樂一切智道。

大乘的這些句子,並不是「文學句子」,而是修行的行法。

但,這些句子,要如何的來讓生命德性有所增益呢?

唸著唸著,觀想「別人」能夠像是句子那樣描述的德性成長與成熟。

別人。

是的,他人。

他人,能夠如此。

我們一邊唸誦一邊觀想,他人、別人,都能如此。

當希望期待別人都能如此時,我們也就自然的讓生命有了如此的成熟度。

當你擁有快樂時,你也才能真有是有願意去希望也能快樂。

你痛苦時,是無法觀想出他人的快樂。

當你期待別人都快樂時,真誠的想像別人都快樂時,痛苦的可能性,已遠離你了。

「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藏精進之心,成可愛樂一切智道。」

你一步步成就走向一切智道。



《华严经‧十迴向品》:期待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藏精进之心,成可爱乐一切智道。

大乘的这些句子,并不是「文学句子」,而是修行的行法。

但,这些句子,要如何的来让生命德性有所增益呢?

唸着唸着,观想「别人」能够像是句子那样描述的德性成长与成熟。

别人。

是的,他人。

他人,能够如此。

我们一边唸诵一边观想,他人、别人,都能如此。

当希望期待别人都能如此时,我们也就自然的让生命有了如此的成熟度。

当你拥有快乐时,你也才能真有是有愿意去希望也能快乐。

你痛苦时,是无法观想出他人的快乐。

当你期待别人都快乐时,真诚的想像别人都快乐时,痛苦的可能性,已远离你了。

「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藏精进之心,成可爱乐一切智道。」

你一步步成就走向一切智道。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先富

 《華嚴經.十迴向品》:先富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財寶豐足無所乏少
願一切眾生成就無盡大功德藏
願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安隱快樂


這裡有三句描述,你有什麼感覺?

如果你能夠這樣的一種情境,你想要嗎?

那你覺得別人想要嗎?

如果你也覺得別人想要,
那你會願意別人也這樣嗎?

如果你自己有,你願意別人也跟你一樣有嗎?

如果你自己還沒有,你會希望別人先有嗎?

用我們一般的邏輯,
我們的思路應是:自己先有,再來幫助別人有。

這很棒。真的。功德無量。

但,修行的思路是:自己有沒有根本不重要,別人先有才是硬道理。

這?

佛學有一套論證來說,
別人有的時候,你才是真正的有。

這?

什麼是真正的有?

不會失去的才是真正的有。

其實也不難理解。

一般我們說,藏富於民,也就是如此。

讓「他人」先富起來,也是如此。

但要能如此做,難。

我們心理走不過。

修行在於打開我們的心地。

唸誦是修行的方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先富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财宝丰足无所乏少
愿一切众生成就无尽大功德藏
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隐快乐


这裡有三句描述,你有什麽感觉?

如果你能够这样的一种情境,你想要吗?

那你觉得别人想要吗?

如果你也觉得别人想要,
那你会愿意别人也这样吗?

如果你自己有,你愿意别人也跟你一样有吗?

如果你自己还没有,你会希望别人先有吗?

用我们一般的逻辑,
我们的思路应是:自己先有,再来帮助别人有。

这很棒。真的。功德无量。

但,修行的思路是:自己有没有根本不重要,别人先有才是硬道理。

这?

佛学有一套论证来说,
别人有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有。

这?

什麽是真正的有?

不会失去的才是真正的有。

其实也不难理解。

一般我们说,藏富于民,也就是如此。

让「他人」先富起来,也是如此。

但要能如此做,难。

我们心理走不过。

修行在于打开我们的心地。

唸诵是修行的方法。



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心的各種

《華嚴經.十迴向品》:心的各種

當願眾生

經文:
生於此心,所謂
無著心
無縛心
解脫心
大力心
甚深心
善攝心
無執心
無壽者心
善調伏心
不散亂心
不妄計心
具種種寶性心



人的一顆好心,可以有什麼樣的「樣貌」?

上列都是。

我們有需要去把人本有的「一顆好心」,如此的以名相的方式來分析出來嗎?

這是一個會騷動內心的問題。至少,我問了自己很多年。

佛洛依德的理論中,很強調要把「潛意識」的東東,上升到「意識層」,
這樣,
我們和潛意識之間才有「溝通」的可能。

之後,我對佛學典籍中的各種「心的名相」,就有了不同的視野之觀。

這些名相,是我們可以和「潛意識」溝通的管道。

這些「東東」,我們本有,但不一定用得出來。

於是,透過這些心的名相,這些可以被我們「理智認識」的名相,
人與人的最大可能性之間,
就有了可以更加道感交通的方式。

唸起來,很舒服的。

真的。



《华严经.十迴向品》:心的各种

当愿众生

经文:
生于此心,所谓
无着心
无缚心
解脱心
大力心
甚深心
善摄心
无执心
无寿者心
善调伏心
不散乱心
不妄计心
具种种宝性心



人的一颗好心,可以有什麽样的「样貌」?

上列都是。

我们有需要去把人本有的「一颗好心」,如此的以名相的方式来分析出来吗?

这是一个会骚动内心的问题。至少,我问了自己很多年。

佛洛依德的理论中,很强调要把「潜意识」的东东,上升到「意识层」,
这样,
我们和潜意识之间才有「沟通」的可能。

之后,我对佛学典籍中的各种「心的名相」,就有了不同的视野之观。

这些名相,是我们可以和「潜意识」沟通的管道。

这些「东东」,我们本有,但不一定用得出来。

于是,透过这些心的名相,这些可以被我们「理智认识」的名相,
人与人的最大可能性之间,
就有了可以更加道感交通的方式。

唸起来,很舒服的。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