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何種的祈求:《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寶海身 見皆獲益 無空過者。

讀到這一句,我才某種感觸的想到,還有這樣子的一種對他人的願。

對一位佛學理論,佛法實踐,算是有點興趣的人,我;
知道,
在大乘佛法的生命理論及修行方法,去「祝願」他人,是重要的一種「功夫」。

哈,你可能會覺得怪。

來,你可能怨天怨地、道人長短、批評建議、分析規劃,
這些,都沒有什麼不對。

很好。

但,這些,都只是讓你「目前的狀況」可能更順;「可能啊」,未必。

這些,卻絕對沒有辦法讓你去「提升」自己視野、心量和檔次。亦即,離開目前的狀況而更往向上的境界或檔次。

古代經典,更看重的是:如何讓自己脫離目前的「既有狀況」,讓生命邁向另一更高的檔次。

就佛學而言,祝願他人,是一種去達到上述目的的方法,所以是「行法」。

人,本來就很難去祝願「他人」。他人,而不是自己親近的人。

人能如此做,生命就會在「這種實踐的」過程,而改變自己。
更如同你去「練習騎」腳踏車,所以你的生命改變了,你變得「會騎了」。

如果你會祝願他人這種行法;那麼祝願的內容,決定了你上升的高度,以及你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

願一切眾生得寶海身 見皆獲益 無空過者。

也就是讓自己變成:見皆獲益 無空過者。

對他人發出這種祝願吧!去做,你就會向那個方向去改變。

**
何种的祈求:《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宝海身 见皆获益 无空过者。

读到这一句,我才某种感触的想到,还有这样子的一种对他人的愿。

对一位佛学理论,佛法实践,算是有点兴趣的人,我;
知道,
在大乘佛法的生命理论及修行方法,去「祝愿」他人,是重要的一种「功夫」。

哈,你可能会觉得怪。

来,你可能怨天怨地、道人长短、批评建议、分析规划,
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对。

很好。

但,这些,都只是让你「目前」可能更好;「可能啊」,未必。

这些,却绝对没有办法让你去「提升」自己视野、心量和档次。

古代经典,更看重的是:如何让自己脱离目前的「既有状况」,让生命迈向另一更高的档次。

就佛学而言,祝愿他人,是一种去达到上述目的的方法,所以是「行法」。

人,本来就很难去祝愿「他人」。他人,而不是自己亲近的人。

人能如此做,生命就会在「这种实践的」过程,而改变自己。
更如同你去「练习骑」脚踏车,所以你的生命改变了,你变得「会骑了」。

如果你会祝愿他人这种行法;那么祝愿的内容,決定了你上升的高度,以及你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愿一切众生得宝海身 见皆获益 无空过者。

也就是让自己变成:见皆获益 无空过者。

对他人发出这种祝愿吧!去做,你就会向那个方向去改变。

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對大眾的怖畏:《華嚴.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離大眾怖 於無上法心淨無畏
能為最上大師子吼


十迴向品,重在發願。

發願,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行法;對我而言,這其實是標誌出大乘佛法之所以是有異於之前原始佛教,的顯著宗教現象上的不同。

發願,看起來是「為自己」。

但發願這種「為自己」的行為,其實在「背後」我們已經預設了「他人」的存在。

發願,本來就是一種我他共在才能形成的現象。

不然,想想,如果沒有他人當作發願的背景存在,你發個什麼願呢?

有那一個願,不是在於處理、解決、調整,你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呢?

例如,發願要有智慧。在一個沒有「他人的世界」,你要什麼樣的智慧呢?你有智慧拿來做什麼呢?拿來曬成乾嗎?

好了,那麼,在你的心量中,你能想像出你和他人「能有什麼樣形式的關係」存在呢?

先要能在心中對某種與他人關係有著某種先行性的理解,於是你才能發出正確的願。

當然,如果你不相信這種發願行法,其實也就不用再往下看。

但,如果你心中對「發願」這種行為,有某種直覺,有某種相信,甚至有某種經驗,那麼,你有什麼願可以發,就是修行的重點。

發願如果讓你覺得宗教味太重,好吧,那改成「立志」,你可以接受了吧。

立什麼志呢?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其實,發願或立志,這種行法,修行的方法,改變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發了什麼志或什麼願?

什麼樣的願,帶著你走多高多遠。

我們有能力可以想像出某種讓自己更有可能向上超越的志嗎?我們的願,可不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需求之外,有著更大的圖像呢?

願一切眾生離大眾怖 於無上法心淨無畏
能為最上大師子吼

我喜歡這個願。

因為,真的,我們常活在大眾怖中。我們都活在看別人的眼色中。
我們人云亦云。我們是和別人一樣地假裝和別人不一樣的展現自己。

你不敢去走你自己的路。「心淨無畏」。

你能有勇氣去真實的展現自己嗎?「能為最上大師子吼」。

發願吧。

如果你不發願,我其實也想不出你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你走出這種你自己心甘 情願要陷進去的困局。

每天唸一次,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
对大众的怖畏:《华严.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离大众怖 于无上法心净无畏
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十回向品,重在发愿。

发愿,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行法;对我而言,这其实是标志出大乘佛法之所以是有异于之前原始佛教,的显著宗教现象上的不同。

发愿,看起来是「为自己」。

但发愿这种「为自己」的行为,其实在「背后」我们已经预设了「他人」的存在。

发愿,本来就是一种我他共在才能形成的现象。

不然,想想,如果没有他人当作发愿的背景存在,你发个什么愿呢?

有那一个愿,不是在于处理、解决、调整,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呢?

例如,发愿要有智慧。在一个没有「他人的世界」,你要什么样的智慧呢?你有智慧拿来做什么呢?拿来晒成干吗?

好了,那么,在你的心量中,你能想象出你和他人「能有什么样形式的关系」存在呢?

先要能在心中对某种与他人关系有着某种先行性的理解,于是你才能发出正确的愿。

当然,如果你不相信这种发愿行法,其实也就不用再往下看。

但,如果你心中对「发愿」这种行为,有某种直觉,有某种相信,甚至有某种经验,那么,你有什么愿可以发,就是修行的重点。

发愿如果让你觉得宗教味太重,好吧,那改成「立志」,你可以接受了吧。

立什么志呢?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其实,发愿或立志,这种行法,修行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发了什么志或什么愿?

什么样的愿,带着你走多高多远。

我们有能力可以想象出某种让自己更有可能向上超越的志吗?我们的愿,可不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需求之外,有着更大的图像呢?

愿一切众生离大众怖 于无上法心净无畏
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我喜欢这个愿。

因为,真的,我们常活在大众怖中。我们都活在看别人的眼色中。
我们人云亦云。我们是和别人一样地假装和别人不一样的展现自己。

你不敢去走你自己的路。「心净无畏」。

你能有勇气去真实的展现自己吗?「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发愿吧。

如果你不发愿,我其实也想不出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走出这种你自己心甘 情愿要陷进去的困局。

每天念一次,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怎麼去祝福別人:《華嚴經.十迴向品》


經文:
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法無所有乘
永離一切分別執著
而常修習一切智道

這三個願,這三個祝福,我挺陌生的。
並不是沒有讀過,如果你愛看傳統的古代經典書籍,
類似的概念不會太少。

但為什麼說陌生,我想一想,如果我曾對別人有祝福,那我似乎還沒有如此內容的祝福過。

於是,這種祝福,我陌生,因為很少在我的身上被發生過。

儘管,看過很多。

通常我們都祝福別人什麼呢?往往是讓他人在這人間世活得更順意的一切,而這往往又和生活面相關。

這沒有什麼不對。甚至,這很對。甚至,你能發生祝福之心,而不是怨恨之心,這已是不容易的了。

難得!

但,如果透過祝福他人,對,你已經能夠祝福他人了,經由祝福他人我們還可以自己提升自己到更「高檔次」,那麼祝福就是一種行法,修行的方法:迴向法。

這正是《華嚴經十迴向品》所給我們的方法。但華嚴經十迴向品之所以更讓人窩心,並不是提出這種方法而已,而是給出了你可以拿來使用的「祝福內容」。

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法無所有乘
永離一切分別執著
而常修習一切智道

但,你看得懂嗎?你相信嗎?如果你不懂,你不相信,你又怎麼會去祝福別人呢?

這三個願,你未必都接受的下去啊。

讓自己有更高的祝福的能力,這過程,你也必定讓自己變的不一樣了,更向上的不一樣。

於是,祝福別人,轉過來,也同樣是祝福自己。
再轉過來說,要讓自己變化到那裡,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祝福別人也到那裡。

於是,當你陷在某種無法解脫的痛苦時,不想再陷入了,於是,去祝福別人也能夠如此:
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法無所有乘
永離一切分別執著
而常修習一切智道

輕輕的對你的「對象」念 一次,你會感到內心的一陣洶湧地翻騰與悸動。光是能夠對別人念出來,你就已在自己改變了。

**
怎么去祝福别人:《华严经.十回向品》

经文:
愿一切众生乘一切法无所有乘
永离一切分别执着
而常修习一切智道

这三个愿,这三个祝福,我挺陌生的。
并不是没有读过,如果你爱看传统的古代经典书籍,
类似的概念不会太少。

但为什么说陌生,我想一想,如果我曾对别人有祝福,那我似乎还没有如此内容的祝福过。

于是,这种祝福,我陌生,因为很少在我的身上被发生过。

尽管,看过很多。

通常我们都祝福别人什么呢?往往是让他人在这人间世活得更顺意的一切,而这往往又和生活面相关。

这没有什么不对。甚至,这很对。甚至,你能发生祝福之心,而不是怨恨之心,这已是不容易的了。

难得!

但,如果透过祝福他人,对,你已经能够祝福他人了,经由祝福他人我们还可以自己提升自己到更「高档次」,那么祝福就是一种行法,修行的方法:回向法。

这正是《华严经十回向品》所给我们的方法。但华严经十回向品之所以更让人窝心,并不是提出这种方法而已,而是给出了你可以拿来使用的「祝福内容」。

愿一切众生乘一切法无所有乘
永离一切分别执着
而常修习一切智道

但,你看得懂吗?你相信吗?如果你不懂,你不相信,你又怎么会去祝福别人呢?

这三个愿,你未必都接受的下去啊。

让自己有更高的祝福的能力,这过程,你也必定让自己变的不一样了,更向上的不一样。

于是,祝福别人,转过来,也同样是祝福自己。
再转过来说,要让自己变化到那里,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祝福别人也到那里。

于是,当你陷在某种无法解脱的痛苦时,不想再陷入了,于是,去祝福别人也能够如此:
愿一切众生乘一切法无所有乘
永离一切分别执着
而常修习一切智道

轻轻的对你的「对象」念 一次,你会感到内心的一阵汹涌地翻腾与悸动。光是能够对别人念出来,你就已在自己改变了。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觀想像他人的眼光:《華嚴.十迴向品》經抄


先抄這一段經文:《華嚴經:十迴向品》:

所謂
願一切眾生人所樂見
見者欽歎
見者親善
見者愛樂
見者渴仰
見者除憂
見者生喜
見者離惡
見者常得親近於佛
見者清淨獲得一切智。


這是華嚴經中常會看到的文字模式。

很美,很漂亮;文字很有藝術感的滋味,描寫的境界也很浩大。

是的。

但,然後呢?我們是在欣賞文字作品嗎?

佛經,是佛學的經典。佛學,是「解脫之學」。那麼,佛經就是要幫助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經典。

於是,上面那一句話,和我們如何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一定有吧!否則被寫出來幹什麼?

來,你怎麼看「別人」呢?你常把別人看成是怎麼樣的人?

去試一試,你今天在街上,如果有十位路人讓人「動了念」,去看看,那十個念中,大概有「負面概念」是多少?

我一定是比較多的。哈。我試過。你呢?

好啊,那你去想一下,你喜歡的人。

你想一想,你會用什麼樣的「特色」去描繪那一位你喜的人呢?

這時,你可以跟上面的經抄比一下。你會覺得,哇,菩薩怎麼那麼想?而且想的那麼好?

對。這就是為什麼菩薩是菩薩。

所以呢?這跟我們的解脫有什麼關係?

來,佛學有一基本的理解:我即他人。整個佛學的理論論述往往在為你「解釋」為什麼自己即他人。

你也可以用光/粒子/波的理論來理解自己即他人。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光當下只能選擇某一種狀態顯現。但依理論,對粒子好即是對波好。反過來也一樣。

同樣的,基於人類的意識特色(也可以借用「意向性」這個概念,或是光/波/粒子模型)我們只能從對他人的想像中來看到自己,改變自己。

於是,你想要有多大的改變自己到那裡呢?那你就要有多大的能力去「想像別人到那裡」。

依佛學他人即自己的修行理論,把別人想的多好,於是自己就有「那麼好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觀想」別人觀想到那麼好,那麼,菩薩就示範出祂們的觀想版本給我們參考。

觀想,是行法!

**
观想象他人的眼光:《华严.十回向品》经抄

先抄这一段经文:《华严经:十回向品》:

所谓
愿一切众生人所乐见
见者钦叹
见者亲善
见者爱乐
见者渴仰
见者除忧
见者生喜
见者离恶
见者常得亲近于佛
见者清净获得一切智。


这是华严经中常会看到的文本模式。

很美,很漂亮;文字很有艺术感的滋味,描写的境界也很浩大。

是的。

但,然后呢?我们是在欣赏文字作品吗?

佛经,是佛学的经典。佛学,是「解脱之学」。那么,佛经就是要帮助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经典。

于是,上面那一句话,和我们如何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定有吧!否则被写出来干什么?

来,你怎么看「别人」呢?你常把别人看成是怎么样的人?

去试一试,你今天在街上,如果有十位路人让人「动了念」,去看看,那十个念中,大概有「负面概念」是多少?

我一定是比较多的。哈。我试过。你呢?

好啊,那你去想一下,你喜欢的人。

你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样的「特色」去描绘那一位你喜的人呢?

这时,你可以跟上面的经抄比一下。你会觉得,哇,菩萨怎么那么想?而且想的那么好?

对。这就是为什么菩萨是菩萨。

所以呢?这跟我们的解脱有什么关系?

来,佛学有一基本的理解:我即他人。整个佛学的理论论述往往在为你「解释」为什么自己即他人。

你也可以用光/粒子/波的理论来理解自己即他人。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光当下只能选择某一种状态显现。但依理论,对粒子好即是对波好。反过来也一样。

同样的,基于人类的意识特色(也可以借用「意向性」这个概念,或是光/波/粒子模型)我们只能从对他人的想象中来看到自己,改变自己。

于是,你想要有多大的改变自己到那里呢?那你就要有多大的能力去「想象别人到那里」。

依佛学他人即自己的修行理论,把别人想的多好,于是自己就有「那么好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观想」别人观想到那么好,那么,菩萨就示范出祂们的观想版本给我们参考。

观想,是行法!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自在的可能性


佛學,核心是解脫。解脫,到底要解脫什麼?有什麼好要去解脫的。

解脫了這些,對我又有什麼好處?

對我而言,去不斷追問這些問題,往往是我對佛學有更深刻理解的方法。

來,佛學的教主,釋迦牟尼,到底,當時的他想要解脫什麼?

貴為一位王子,什麼都有了。

從我們般凡情的角度來猜度,他還有什麼好去抱怨的呢?如果跟我們這些為生活而逼迫的人,相較起來?

他,到底要解脫什麼?

其實,你是真的要去問自己的。

如果你的想法和他不太一樣,那麼,釋氏為了要解脫而開出的佛法,就未必和你相應。
你和他所想要的方向,不同。

釋氏到底要解脫什麼?

你準備好嚇一跳了嗎?答案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什麼,這些嗎?這些不是「自然的」嗎?你一定會如此說。

為什麼一定是自然的呢?
顯然,釋氏想的和你不一樣。而且,釋氏自己去實踐後,開出了佛學這一修行體系,要讓人可以解脫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佛學的經典,都是朝向著這一目標:解脫。

其實,如果你的生命沒有被某種「無法逃避的苦」壓迫過,你很少會對佛學有什麼好感。

但,如果你被生命的某種無可避免的苦壓迫過,那種無可避免,正如同生老病死一樣的無可避免,佛學才會對你開始產生理解上的意義。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於有為界示無為法  而不滅壞有為之相
於無為界示有為法  而不分別無為之相

對,你一定看不懂。當然。甚至你會覺得這些句子瘋了,莫名其妙。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看得懂,那麼你就要把理解的方向調整到「佛學想講」的方向:解脫。

上面那二句是談,一位解脫的人,在這世間,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在過生活。經典說,解脫,自在,是指這樣的解脫和自在,而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樣。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自在的可能性

佛学,核心是解脱。解脱,到底要解脱什么?有什么好要去解脱的。

解脱了这些,对我又有什么好处?

对我而言,去不断追问这些问题,往往是我对佛学有更深刻理解的方法。

来,佛学的教主,释迦牟尼,到底,当时的他想要解脱什么?

贵为一位王子,什么都有了。

从我们般凡情的角度来猜度,他还有什么好去抱怨的呢?如果跟我们这些为生活而逼迫的人,相较起来?

他,到底要解脱什么?

其实,你是真的要去问自己的。

如果你的想法和他不太一样,那么,释氏为了要解脱而开出的佛法,就未必和你相应。
你和他所想要的方向,不同。

释氏到底要解脱什么?

你准备好吓一跳了吗?答案是: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什么,这些吗?这些不是「自然的」吗?你一定会如此说。

为什么一定是自然的呢?
显然,释氏想的和你不一样。而且,释氏自己去实践后,开出了佛学这一修行体系,要让人可以解脱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佛学的经典,都是朝向着这一目标:解脱。

其实,如果你的生命没有被某种「无法逃避的苦」压迫过,你很少会对佛学有什么好感。

但,如果你被生命的某种无可避免的苦压迫过,那种无可避免,正如同生老病死一样的无可避免,佛学才会对你开始产生理解上的意义。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于有为界示无为法  而不灭坏有为之相
于无为界示有为法  而不分别无为之相

对,你一定看不懂。当然。甚至你会觉得这些句子疯了,莫名其妙。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看得懂,那么你就要把理解的方向调整到「佛学想讲」的方向:解脱。

上面那二句是谈,一位解脱的人,在这世间,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在过生活。经典说,解脱,自在,是指这样的解脱和自在,而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