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觀想像他人的眼光:《華嚴.十迴向品》經抄
先抄這一段經文:《華嚴經:十迴向品》:
「
所謂
願一切眾生人所樂見
見者欽歎
見者親善
見者愛樂
見者渴仰
見者除憂
見者生喜
見者離惡
見者常得親近於佛
見者清淨獲得一切智。
」
這是華嚴經中常會看到的文字模式。
很美,很漂亮;文字很有藝術感的滋味,描寫的境界也很浩大。
是的。
但,然後呢?我們是在欣賞文字作品嗎?
佛經,是佛學的經典。佛學,是「解脫之學」。那麼,佛經就是要幫助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經典。
於是,上面那一句話,和我們如何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一定有吧!否則被寫出來幹什麼?
來,你怎麼看「別人」呢?你常把別人看成是怎麼樣的人?
去試一試,你今天在街上,如果有十位路人讓人「動了念」,去看看,那十個念中,大概有「負面概念」是多少?
我一定是比較多的。哈。我試過。你呢?
好啊,那你去想一下,你喜歡的人。
你想一想,你會用什麼樣的「特色」去描繪那一位你喜的人呢?
這時,你可以跟上面的經抄比一下。你會覺得,哇,菩薩怎麼那麼想?而且想的那麼好?
對。這就是為什麼菩薩是菩薩。
所以呢?這跟我們的解脫有什麼關係?
來,佛學有一基本的理解:我即他人。整個佛學的理論論述往往在為你「解釋」為什麼自己即他人。
你也可以用光/粒子/波的理論來理解自己即他人。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光當下只能選擇某一種狀態顯現。但依理論,對粒子好即是對波好。反過來也一樣。
同樣的,基於人類的意識特色(也可以借用「意向性」這個概念,或是光/波/粒子模型)我們只能從對他人的想像中來看到自己,改變自己。
於是,你想要有多大的改變自己到那裡呢?那你就要有多大的能力去「想像別人到那裡」。
依佛學他人即自己的修行理論,把別人想的多好,於是自己就有「那麼好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觀想」別人觀想到那麼好,那麼,菩薩就示範出祂們的觀想版本給我們參考。
觀想,是行法!
**
观想象他人的眼光:《华严.十回向品》经抄
先抄这一段经文:《华严经:十回向品》:
「
所谓
愿一切众生人所乐见
见者钦叹
见者亲善
见者爱乐
见者渴仰
见者除忧
见者生喜
见者离恶
见者常得亲近于佛
见者清净获得一切智。
」
这是华严经中常会看到的文本模式。
很美,很漂亮;文字很有艺术感的滋味,描写的境界也很浩大。
是的。
但,然后呢?我们是在欣赏文字作品吗?
佛经,是佛学的经典。佛学,是「解脱之学」。那么,佛经就是要帮助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经典。
于是,上面那一句话,和我们如何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定有吧!否则被写出来干什么?
来,你怎么看「别人」呢?你常把别人看成是怎么样的人?
去试一试,你今天在街上,如果有十位路人让人「动了念」,去看看,那十个念中,大概有「负面概念」是多少?
我一定是比较多的。哈。我试过。你呢?
好啊,那你去想一下,你喜欢的人。
你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样的「特色」去描绘那一位你喜的人呢?
这时,你可以跟上面的经抄比一下。你会觉得,哇,菩萨怎么那么想?而且想的那么好?
对。这就是为什么菩萨是菩萨。
所以呢?这跟我们的解脱有什么关系?
来,佛学有一基本的理解:我即他人。整个佛学的理论论述往往在为你「解释」为什么自己即他人。
你也可以用光/粒子/波的理论来理解自己即他人。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光当下只能选择某一种状态显现。但依理论,对粒子好即是对波好。反过来也一样。
同样的,基于人类的意识特色(也可以借用「意向性」这个概念,或是光/波/粒子模型)我们只能从对他人的想象中来看到自己,改变自己。
于是,你想要有多大的改变自己到那里呢?那你就要有多大的能力去「想象别人到那里」。
依佛学他人即自己的修行理论,把别人想的多好,于是自己就有「那么好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观想」别人观想到那么好,那么,菩萨就示范出祂们的观想版本给我们参考。
观想,是行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