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自在的可能性


佛學,核心是解脫。解脫,到底要解脫什麼?有什麼好要去解脫的。

解脫了這些,對我又有什麼好處?

對我而言,去不斷追問這些問題,往往是我對佛學有更深刻理解的方法。

來,佛學的教主,釋迦牟尼,到底,當時的他想要解脫什麼?

貴為一位王子,什麼都有了。

從我們般凡情的角度來猜度,他還有什麼好去抱怨的呢?如果跟我們這些為生活而逼迫的人,相較起來?

他,到底要解脫什麼?

其實,你是真的要去問自己的。

如果你的想法和他不太一樣,那麼,釋氏為了要解脫而開出的佛法,就未必和你相應。
你和他所想要的方向,不同。

釋氏到底要解脫什麼?

你準備好嚇一跳了嗎?答案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什麼,這些嗎?這些不是「自然的」嗎?你一定會如此說。

為什麼一定是自然的呢?
顯然,釋氏想的和你不一樣。而且,釋氏自己去實踐後,開出了佛學這一修行體系,要讓人可以解脫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佛學的經典,都是朝向著這一目標:解脫。

其實,如果你的生命沒有被某種「無法逃避的苦」壓迫過,你很少會對佛學有什麼好感。

但,如果你被生命的某種無可避免的苦壓迫過,那種無可避免,正如同生老病死一樣的無可避免,佛學才會對你開始產生理解上的意義。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於有為界示無為法  而不滅壞有為之相
於無為界示有為法  而不分別無為之相

對,你一定看不懂。當然。甚至你會覺得這些句子瘋了,莫名其妙。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看得懂,那麼你就要把理解的方向調整到「佛學想講」的方向:解脫。

上面那二句是談,一位解脫的人,在這世間,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在過生活。經典說,解脫,自在,是指這樣的解脫和自在,而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樣。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自在的可能性

佛学,核心是解脱。解脱,到底要解脱什么?有什么好要去解脱的。

解脱了这些,对我又有什么好处?

对我而言,去不断追问这些问题,往往是我对佛学有更深刻理解的方法。

来,佛学的教主,释迦牟尼,到底,当时的他想要解脱什么?

贵为一位王子,什么都有了。

从我们般凡情的角度来猜度,他还有什么好去抱怨的呢?如果跟我们这些为生活而逼迫的人,相较起来?

他,到底要解脱什么?

其实,你是真的要去问自己的。

如果你的想法和他不太一样,那么,释氏为了要解脱而开出的佛法,就未必和你相应。
你和他所想要的方向,不同。

释氏到底要解脱什么?

你准备好吓一跳了吗?答案是: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什么,这些吗?这些不是「自然的」吗?你一定会如此说。

为什么一定是自然的呢?
显然,释氏想的和你不一样。而且,释氏自己去实践后,开出了佛学这一修行体系,要让人可以解脱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佛学的经典,都是朝向着这一目标:解脱。

其实,如果你的生命没有被某种「无法逃避的苦」压迫过,你很少会对佛学有什么好感。

但,如果你被生命的某种无可避免的苦压迫过,那种无可避免,正如同生老病死一样的无可避免,佛学才会对你开始产生理解上的意义。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于有为界示无为法  而不灭坏有为之相
于无为界示有为法  而不分别无为之相

对,你一定看不懂。当然。甚至你会觉得这些句子疯了,莫名其妙。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看得懂,那么你就要把理解的方向调整到「佛学想讲」的方向:解脱。

上面那二句是谈,一位解脱的人,在这世间,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在过生活。经典说,解脱,自在,是指这样的解脱和自在,而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