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願一切眾生離大眾怖 於無上法心淨無畏
能為最上大師子吼
十迴向品,重在發願。
發願,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行法;對我而言,這其實是標誌出大乘佛法之所以是有異於之前原始佛教,的顯著宗教現象上的不同。
發願,看起來是「為自己」。
但發願這種「為自己」的行為,其實在「背後」我們已經預設了「他人」的存在。
發願,本來就是一種我他共在才能形成的現象。
不然,想想,如果沒有他人當作發願的背景存在,你發個什麼願呢?
有那一個願,不是在於處理、解決、調整,你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呢?
例如,發願要有智慧。在一個沒有「他人的世界」,你要什麼樣的智慧呢?你有智慧拿來做什麼呢?拿來曬成乾嗎?
好了,那麼,在你的心量中,你能想像出你和他人「能有什麼樣形式的關係」存在呢?
先要能在心中對某種與他人關係有著某種先行性的理解,於是你才能發出正確的願。
當然,如果你不相信這種發願行法,其實也就不用再往下看。
但,如果你心中對「發願」這種行為,有某種直覺,有某種相信,甚至有某種經驗,那麼,你有什麼願可以發,就是修行的重點。
發願如果讓你覺得宗教味太重,好吧,那改成「立志」,你可以接受了吧。
立什麼志呢?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其實,發願或立志,這種行法,修行的方法,改變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發了什麼志或什麼願?
什麼樣的願,帶著你走多高多遠。
我們有能力可以想像出某種讓自己更有可能向上超越的志嗎?我們的願,可不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需求之外,有著更大的圖像呢?
願一切眾生離大眾怖 於無上法心淨無畏
能為最上大師子吼
我喜歡這個願。
因為,真的,我們常活在大眾怖中。我們都活在看別人的眼色中。
我們人云亦云。我們是和別人一樣地假裝和別人不一樣的展現自己。
你不敢去走你自己的路。「心淨無畏」。
你能有勇氣去真實的展現自己嗎?「能為最上大師子吼」。
發願吧。
如果你不發願,我其實也想不出你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你走出這種你自己心甘 情願要陷進去的困局。
每天唸一次,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
对大众的怖畏:《华严.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离大众怖 于无上法心净无畏
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十回向品,重在发愿。
发愿,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行法;对我而言,这其实是标志出大乘佛法之所以是有异于之前原始佛教,的显著宗教现象上的不同。
发愿,看起来是「为自己」。
但发愿这种「为自己」的行为,其实在「背后」我们已经预设了「他人」的存在。
发愿,本来就是一种我他共在才能形成的现象。
不然,想想,如果没有他人当作发愿的背景存在,你发个什么愿呢?
有那一个愿,不是在于处理、解决、调整,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呢?
例如,发愿要有智慧。在一个没有「他人的世界」,你要什么样的智慧呢?你有智慧拿来做什么呢?拿来晒成干吗?
好了,那么,在你的心量中,你能想象出你和他人「能有什么样形式的关系」存在呢?
先要能在心中对某种与他人关系有着某种先行性的理解,于是你才能发出正确的愿。
当然,如果你不相信这种发愿行法,其实也就不用再往下看。
但,如果你心中对「发愿」这种行为,有某种直觉,有某种相信,甚至有某种经验,那么,你有什么愿可以发,就是修行的重点。
发愿如果让你觉得宗教味太重,好吧,那改成「立志」,你可以接受了吧。
立什么志呢?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其实,发愿或立志,这种行法,修行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发了什么志或什么愿?
什么样的愿,带着你走多高多远。
我们有能力可以想象出某种让自己更有可能向上超越的志吗?我们的愿,可不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需求之外,有着更大的图像呢?
愿一切众生离大众怖 于无上法心净无畏
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我喜欢这个愿。
因为,真的,我们常活在大众怖中。我们都活在看别人的眼色中。
我们人云亦云。我们是和别人一样地假装和别人不一样的展现自己。
你不敢去走你自己的路。「心净无畏」。
你能有勇气去真实的展现自己吗?「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发愿吧。
如果你不发愿,我其实也想不出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走出这种你自己心甘 情愿要陷进去的困局。
每天念一次,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