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威字
當願眾生
經文:
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威德自在心故
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廣大智恆無絕故
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無量功德普覆一切皆究竟故
又欲令一切眾生以諸功德蓋其心故
大威德,這是佛典中常會看到的字眼。
當然,這是中文譯名。
德字的上面是「威」字。
德是德性。德性是一種讓你覺得「處處可憐」的一種感受,
還是一種你會被有所降服的現象呈現?
德性的感受,之所以冒出,冒出什麼感受,不是「你能決定的」。
那感受就出來了。真正的德性是「威」。
像藝術品一樣,真正的藝術品會對主體給出「美感」,這不是你給出來的,是「形而上」給出來的。
超出你的意志力之外的,就是形而上。
德必有威。
你可以不想,不要,不學,不理。
沒關係。
但,真正德性如同真正藝術品一樣,一種純粹的感受會對你給出,來自形而上。
德與美一樣,是一種純粹性的經驗界呈現之現象。
純粹,就會有美,就會有威。
學問亦然。
《荀子勸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修行,亦然。
《华严经.十迴向品》:威字
当愿众生
经文: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大威德自在心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广大智恆无绝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无量功德普复一切皆究竟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以诸功德盖其心故
大威德,这是佛典中常会看到的字眼。
当然,这是中文译名。
德字的上面是「威」字。
德是德性。德性是一种让你觉得「处处可怜」的一种感受,
还是一种你会被有所降服的现象呈现?
德性的感受,之所以冒出,冒出什麽感受,不是「你能决定的」。
那感受就出来了。真正的德性是「威」。
像艺术品一样,真正的艺术品会对主体给出「美感」,这不是你给出来的,是「形而上」给出来的。
超出你的意志力之外的,就是形而上。
德必有威。
你可以不想,不要,不学,不理。
没关係。
但,真正德性如同真正艺术品一样,一种纯粹的感受会对你给出,来自形而上。
德与美一样,是一种纯粹性的经验界呈现之现象。
纯粹,就会有美,就会有威。
学问亦然。
《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修行,亦然。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威字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預想的形式
《華嚴經.十迴向品》:預想的形式
當願眾生
經文:
悲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咸令清淨 遠離慳嫉
受勝妙生 具大威德
生大信解 永離瞋恚及諸翳濁
十回向品對人的可能成就的生命德性之面向,其觀察的詳細,往往讓我驚奇不已。
對人的人格性的美好想像,並不容易,要能形成文字,更不容易。
如不是自己走過,很難有文字可以被給出。
透過文字,我們把具足在我們生命中的可能性,再次的「響應了出來」,
再次的為自己畫出人生的某種可能的未來期待,一種具有美感的人格期待。
依胡塞爾的「時間」現象學,先有期待,先有某種「預想的形式」,你才能有在「 目前」行動上的可能,你才可能知道要去做什麼。
那麼,努力的擴充自己的可能的「預想的形式」,是改變自己必要的條件。
你對人生有多大的想像呢?
多看書。多讀經典。是很好的方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预想的形式
当愿众生
经文:
悲愍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咸令清淨 远离悭嫉
受胜妙生 具大威德
生大信解 永离瞋恚及诸翳浊
十回向品对人的可能成就的生命德性之面向,其观察的详细,往往让我惊奇不已。
对人的人格性的美好想像,并不容易,要能形成文字,更不容易。
如不是自己走过,很难有文字可以被给出。
透过文字,我们把具足在我们生命中的可能性,再次的「响应了出来」,
再次的为自己画出人生的某种可能的未来期待,一种具有美感的人格期待。
依胡塞爾的「時間」現象學,先有期待,先有某种「预想的形式」,你才能有在「 目前」行动上的可能,你才可能知道要去做什麽。
那麽,努力的扩充自己的可能的「预想的形式」,是改变自己必要的条件。
你对人生有多大的想像呢?
多看书。多读经典。是很好的方法。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理觀
《華嚴經.十迴向品》:理觀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財寶豐足無所乏少
願一切眾生成就無盡大功德藏
願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安隱快樂
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平等之心
願一切眾生永離諸難處得一切智
榮格有談到「積極想像」這一方法,一種心理療法。
我會連想到傳統佛學行法中的「觀想」。
觀想,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是「理觀」。
理觀是去「觀想某種道理」。
這是大乘所強調的觀法行法。
華嚴經,就很有這種特色和內容。
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漂亮的觀念和想法,來觀想。
讓我們的生命可以趨向這種可能性。
觀想,是觀「願一切眾生……」。
如果你覺得如此觀想只是一種「幻想」,你當然不會去實踐。
如果你讀讀榮格的心理學觀念,可以接受他的理論,其實也就是佛學的「觀」的理論,
或許你就可以「實驗看看」。
唸誦、觀想。這是行法。
生命的存在樣態,其了「因果性」之效果外,同時也有「同時性的非因果性」,榮格如是談。
這同時性的非因果性,是以「相似性」來運作。
讓你的理觀中的「相似形式」來共構你生命中的精彩。
《华严经.十迴向品》:理观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财宝丰足无所乏少
愿一切众生成就无尽大功德藏
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隐快乐
愿一切众生皆得清淨平等之心
愿一切众生永离诸难处得一切智
荣格有谈到「积极想像」这一方法,一种心理疗法。
我会连想到传统佛学行法中的「观想」。
观想,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理观」。
理观是去「观想某种道理」。
这是大乘所强调的观法行法。
华严经,就很有这种特色和内容。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漂亮的观念和想法,来观想。
让我们的生命可以趋向这种可能性。
观想,是观「愿一切众生……」。
如果你觉得如此观想只是一种「幻想」,你当然不会去实践。
如果你读读荣格的心理学观念,可以接受他的理论,其实也就是佛学的「观」的理论,
或许你就可以「实验看看」。
唸诵、观想。这是行法。
生命的存在样态,其了「因果性」之效果外,同时也有「同时性的非因果性」,荣格如是谈。
这同时性的非因果性,是以「相似性」来运作。
让你的理观中的「相似形式」来共构你生命中的精彩。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感受更多
《華嚴經.十迴向品》:感受更多
當願眾生
經文:
生於此心
所謂無著心 無縛心
解脫心 大力心
甚深心 善攝心
無執心 無壽者心
善調伏心 不散亂心
不妄計心 具種種寶性心
佛學經典中,這樣的表述方式,是儒學比較少看到的。
這是對人性的可能現象的一種正面的陳列。
人性可能的呈現現象是數不盡的,正面的陳列這種表述方式,掛一漏萬是必然的文字之不足。
所以,為什麼佛學經典往往愛用這種正面陳列的表述方式呢?
因為,佛學經典不是「理論」的文本,而是修行的文本。
佛學經典不是想完整的說明什麼,而更是想指示一種方式,可以讓你產生向上變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說明有理論,也只是為了讓「修行的方式」變得更為可接受。
從修行的角度而言,正面的陳列就是必要的,否則實踐無下手處。
從「理解」修行的角度而言,那麼,把「修行實相」以對象化式的表述出來,是聞思修的必要過程。
到了後來,我更欣賞這些被正面表列的名相。
不是大修行者的經驗談,還真是表列不出來。不然你試著去寫看看?
以這些為表列者為媒介,我們就可以超越性的感受更多。
不是嗎?
《华严经.十迴向品》:感受更多
当愿众生
经文:
生于此心
所谓无着心 无缚心
解脱心 大力心
甚深心 善摄心
无执心 无寿者心
善调伏心 不散乱心
不妄计心 具种种宝性心
佛学经典中,这样的表述方式,是儒学比较少看到的。
这是对人性的可能现象的一种正面的陈列。
人性可能的呈现现象是数不尽的,正面的陈列这种表述方式,挂一漏万是必然的文字之不足。
所以,为什麽佛学经典往往爱用这种正面陈列的表述方式呢?
因为,佛学经典不是「理论」的文本,而是修行的文本。
佛学经典不是想完整的说明什麽,而更是想指示一种方式,可以让你产生向上变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说明有理论,也只是为了让「修行的方式」变得更为可接受。
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正面的陈列就是必要的,否则实践无下手处。
从「理解」修行的角度而言,那麽,把「修行实相」以对象化式的表述出来,是闻思修的必要过程。
到了后来,我更欣赏这些被正面表列的名相。
不是大修行者的经验谈,还真是表列不出来。不然你试着去写看看?
以这些为表列者为媒介,我们就可以超越性的感受更多。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