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感受更多

《華嚴經.十迴向品》:感受更多

當願眾生

經文:
生於此心
所謂無著心 無縛心
解脫心 大力心
甚深心 善攝心
無執心 無壽者心
善調伏心 不散亂心
不妄計心 具種種寶性心


佛學經典中,這樣的表述方式,是儒學比較少看到的。

這是對人性的可能現象的一種正面的陳列。

人性可能的呈現現象是數不盡的,正面的陳列這種表述方式,掛一漏萬是必然的文字之不足。

所以,為什麼佛學經典往往愛用這種正面陳列的表述方式呢?

因為,佛學經典不是「理論」的文本,而是修行的文本。

佛學經典不是想完整的說明什麼,而更是想指示一種方式,可以讓你產生向上變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說明有理論,也只是為了讓「修行的方式」變得更為可接受。

從修行的角度而言,正面的陳列就是必要的,否則實踐無下手處。

從「理解」修行的角度而言,那麼,把「修行實相」以對象化式的表述出來,是聞思修的必要過程。

到了後來,我更欣賞這些被正面表列的名相。

不是大修行者的經驗談,還真是表列不出來。不然你試著去寫看看?

以這些為表列者為媒介,我們就可以超越性的感受更多。

不是嗎?


《华严经.十迴向品》:感受更多

当愿众生

经文:
生于此心
所谓无着心 无缚心
解脱心 大力心
甚深心 善摄心
无执心 无寿者心
善调伏心 不散乱心
不妄计心 具种种宝性心


佛学经典中,这样的表述方式,是儒学比较少看到的。

这是对人性的可能现象的一种正面的陈列。

人性可能的呈现现象是数不尽的,正面的陈列这种表述方式,挂一漏万是必然的文字之不足。

所以,为什麽佛学经典往往爱用这种正面陈列的表述方式呢?

因为,佛学经典不是「理论」的文本,而是修行的文本。

佛学经典不是想完整的说明什麽,而更是想指示一种方式,可以让你产生向上变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说明有理论,也只是为了让「修行的方式」变得更为可接受。

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正面的陈列就是必要的,否则实践无下手处。

从「理解」修行的角度而言,那麽,把「修行实相」以对象化式的表述出来,是闻思修的必要过程。

到了后来,我更欣赏这些被正面表列的名相。

不是大修行者的经验谈,还真是表列不出来。不然你试着去写看看?

以这些为表列者为媒介,我们就可以超越性的感受更多。

不是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