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首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如來首
成就智首
一切世間最第一首
為具足首
為清淨首
為坐道場首
前面講到牙齒、聲音……等等,我們都經驗的到的東東。
從這些我們可以經驗東東,向上更進一步的聯想,聯想到與生命的德性、智慧有關的境界。
這樣子,生命的轉化,就進入了一種可能的狀況或狀態。
「可能性」。
可能性是一種前題,是一種背景域。先有這種可能性的背景性,真實的現象才有可能升起,或發生。
學會「單字」,於是你才能有「句子」。
可能性的背景域,並不是你「會去覺受到」的那部分。
但卻是真正經驗現象,即你感受到的具體物,會成立的先決條件。
你講句子,思考句子,來表達你的想法。
你往往在這過程中不會去「覺知」到你對「單字」的選擇和使用。
但,你選擇了,使用了,單字。而且,只在你能「擁有的單字量」內去選擇。
你被你的單字量「決定了」表達的可能性。
但你覺知不到「單字」對你的影響,你只在「句子」那一層面上打轉。
表達時,句子是你「意識的到的」,但是,更底層的「單字」,你意識不到,但卻決定了你能「想出」什麼句子。
經文,給我們的是我們概念中的「背景域」,或著說是生命句子的「生命單字」。
生命的單字,你往往在生活中意識不到,但卻對你的「思考、想像範圍」,有決定性的影響。
來,跟著「經典」來唸誦,不一定是這本,其他的經典也可以。
增大你的生命質量的「背景域」,生命單字,你更豐美的生活,才有被實踐出來的背景域的支撐。
如果我這樣講你覺得有感,可以去讀現象學的「視域理論」。
《华严经.十迴向品》:首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如来首
成就智首
一切世间最第一首
为具足首
为清淨首
为坐道场首
前面讲到牙齿、声音……等等,我们都经验的到的东东。
从这些我们可以经验东东,向上更进一步的联想,联想到与生命的德性、智慧有关的境界。
这样子,生命的转化,就进入了一种可能的状况或状态。
「可能性」。
可能性是一种前题,是一种背景域。先有这种可能性的背景性,真实的现象才有可能升起,或发生。
学会「单字」,于是你才能有「句子」。
可能性的背景域,并不是你「会去觉受到」的那部分。
但却是真正经验现象,即你感受到的具体物,会成立的先决条件。
你讲句子,思考句子,来表达你的想法。
你往往在这过程中不会去「觉知」到你对「单字」的选择和使用。
但,你选择了,使用了,单字。而且,只在你能「拥有的单字量」内去选择。
你被你的单字量「决定了」表达的可能性。
但你觉知不到「单字」对你的影响,你只在「句子」那一层面上打转。
表达时,句子是你「意识的到的」,但是,更底层的「单字」,你意识不到,但却决定了你能「想出」什麽句子。
经文,给我们的是我们概念中的「背景域」,或着说是生命句子的「生命单字」。
生命的单字,你往往在生活中意识不到,但却对你的「思考、想像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
来,跟着「经典」来唸诵,不一定是这本,其他的经典也可以。
增大你的生命质量的「背景域」,生命单字,你更丰美的生活,才有被实践出来的背景域的支撑。
如果我这样讲你觉得有感,可以去读现象学的「视域理论」。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首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舌感
《華嚴經.十迴向品》:舌感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軟薄舌 恆受美妙清淨上味
願一切眾生得辯才舌 能斷一切世間疑網
願一切眾生得光明舌 能放無數萬億光明
透過「舌」這一經驗值的媒介,我們感受了什麼?
這一感受,能讓我們連想到什麼「人的德性之象徵」?
然後我們就連想起來,稱想「當願眾生」。
首先,如果不讀經典,我們有時「想出來的」不太有什麼氣勢。
再來,看著大修行人是怎麼想的,我們馬上感到自己的小氣。
感到自己的「小氣」,那意味著,你在內心深處已經「長出」了「大氣」。
我們這世界是「對立性」的世界,只有在「對立性」中,意義才會出來。
有「大」才能讓「小」是有意義。
理解到「小」之意義時,「大」的感受已存在於「理解的背景域」,所以「小」才能被理解。
真的從大修行人(菩薩)的言語中看到自己的「小氣」,那麼,「大氣」已在我們的背景域中凸顯出來了。
再來是,我們把那「大氣」,在經驗中,實踐出來。
《华严经.十迴向品》:舌感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软薄舌 恆受美妙清淨上味
愿一切众生得辩才舌 能断一切世间疑网
愿一切众生得光明舌 能放无数万亿光明
透过「舌」这一经验值的媒介,我们感受了什麽?
这一感受,能让我们连想到什麽「人的德性之象徵」?
然后我们就连想起来,称想「当愿众生」。
首先,如果不读经典,我们有时「想出来的」不太有什麽气势。
再来,看着大修行人是怎麽想的,我们马上感到自己的小气。
感到自己的「小气」,那意味着,你在内心深处已经「长出」了「大气」。
我们这世界是「对立性」的世界,只有在「对立性」中,意义才会出来。
有「大」才能让「小」是有意义。
理解到「小」之意义时,「大」的感受已存在于「理解的背景域」,所以「小」才能被理解。
真的从大修行人(菩萨)的言语中看到自己的「小气」,那麽,「大气」已在我们的背景域中凸显出来了。
再来是,我们把那「大气」,在经验中,实践出来。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牙齒
《華嚴經.十迴向品》:牙齒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可憶念莊嚴牙齒 其口清淨無可惡相
願一切眾生牙齒成就具滿四十 常出種種希有妙香
關於牙齒,你會想到什麼?
刷牙、牙膏、牙醫……。
關於牙齒,如何可能與「修行」有著一些行法上的關係呢?
這是《華嚴經》常見到的行法。從你切身可見的經驗中,來和修行扣上關係。
例如,牙齒。
從牙齒,連帶著出來「觀想」,一種和「生命德性」有相關的聯想的觀想。
從具體事物,聯想到「生命與德性之成熟相」。
這是行法。
這種「方法」,一開始你會覺得好像怪怪的,怎麼可能?
的確。
佛法的「行法」,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那是來自「佛學理論」而推演出來的。
大乘,基本上是「唯識觀」,識,即觀念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媒介。
認真的說,「識」是:經驗界是怎麼形成的「基礎」。
如果這一「唯識關」你走不過,這種「意根」修法,你下不了深心的。
一旦你在認識論上,對唯識論有某種理解和認可後,「觀想」就是一種隨時可和生活結合的「行法」。
例如,我在「寫字」,
那麼,我就可以唱言,當願眾生:字句清晰,悅可眾生;文義圓滿,法喜充滿。
念頭一入阿賴耶,因立果圓。
《华严经.十迴向品》:牙齿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可忆念庄严牙齿 其口清淨无可恶相
愿一切众生牙齿成就具满四十 常出种种希有妙香
关于牙齿,你会想到什麽?
刷牙、牙膏、牙医……。
关于牙齿,如何可能与「修行」有着一些行法上的关係呢?
这是《华严经》常见到的行法。从你切身可见的经验中,来和修行扣上关係。
例如,牙齿。
从牙齿,连带着出来「观想」,一种和「生命德性」有相关的联想的观想。
从具体事物,联想到「生命与德性之成熟相」。
这是行法。
这种「方法」,一开始你会觉得好像怪怪的,怎麽可能?
的确。
佛法的「行法」,并不是无中生有的。那是来自「佛学理论」而推演出来的。
大乘,基本上是「唯识观」,识,即观念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媒介。
认真的说,「识」是:经验界是怎麽形成的「基础」。
如果这一「唯识关」你走不过,这种「意根」修法,你下不了深心的。
一旦你在认识论上,对唯识论有某种理解和认可后,「观想」就是一种随时可和生活结合的「行法」。
例如,我在「写字」,
那麽,我就可以唱言,当愿众生:字句清晰,悦可众生;文义圆满,法喜充满。
念头一入阿赖耶,因立果圆。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耳朵的行法
《華嚴經.十迴向品》:耳朵的行法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無礙耳 普聞一切說法之音
願一切眾生得無障耳 悉能解了一切音聲
願一切眾生得如來耳 一切聰達無所雍滯
我們很少有往這種方向去祝福他人,祈願他人。
為什麼諸菩薩會如此的以這方向去祝福他人。
他們是如何想到的。
或著用大學時王淮老師的表達:如何可能?
佛學是去「變化自己」的學問和方法,一定要記得去問自己:如何可能?
只是單純背内容是没有真正獲得佛學的好處。
佛典的內容是「實踐的指導手冊」。是為了讓你去實踐,而改變自己,這是「修行」。
為了解釋這樣內容之所以能產生的邏輯性,以便於你能了解而去實踐,就有一套論述,就是佛學。
這三句只是「實踐手冊式」的表法。
如何實踐:去默唸、且觀想,這三句。
語言,有這樣的一種生成結構,亦即,如果你「內心沒有那種感受或潛在觀念」,你是無法「講出來的」。
語言,不會無中生有。
語言,只是把「本有的東東」,但模模糊糊的內容,用語法的邏輯性再去重新的再現而已。
這一語言再現的過程,會把內心中模模糊糊的內容,聚焦化,具體化,對象化。
被聚焦化、具體化、對象化的內容,是在經驗界被人所展現出來或生成出來的前題。胡塞爾《被動綜合判斷》,如是說。
《华严经.十迴向品》:耳朵的行法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耳 普闻一切说法之音
愿一切众生得无障耳 悉能解了一切音声
愿一切众生得如来耳 一切聪达无所雍滞
我们很少有往这种方向去祝福他人,祈愿他人。
为什麽诸菩萨会如此的以这方向去祝福他人。
他们是如何想到的。
或着用大学时王淮老师的表达:如何可能?
佛学是去「变化自己」的学问和方法,一定要记得去问自己:如何可能?
只是單純背内容是没有真正獲得佛學的好處。
佛典的内容是「实践的指导手册」。是为了让你去实践,而改变自己,这是「修行」。
为了解释这样内容之所以能产生的逻辑性,以便于你能了解而去实践,就有一套论述,就是佛学。
这三句只是「实践手册式」的表法。
如何实践:去默唸、且观想,这三句。
语言,有这样的一种生成结构,亦即,如果你「内心没有那种感受或潜在观念」,你是无法「讲出来的」。
语言,不会无中生有。
语言,只是把「本有的东东」,但模模煳煳的内容,用语法的逻辑性再去重新的再现而已。
这一语言再现的过程,会把内心中模模煳煳的内容,聚焦化,具体化,对象化。
被聚焦化、具体化、对象化的内容,是在经验界被人所展现出来或生成出来的前题,胡塞尔《被动综合判断》,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