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舌感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軟薄舌 恆受美妙清淨上味
願一切眾生得辯才舌 能斷一切世間疑網
願一切眾生得光明舌 能放無數萬億光明
透過「舌」這一經驗值的媒介,我們感受了什麼?
這一感受,能讓我們連想到什麼「人的德性之象徵」?
然後我們就連想起來,稱想「當願眾生」。
首先,如果不讀經典,我們有時「想出來的」不太有什麼氣勢。
再來,看著大修行人是怎麼想的,我們馬上感到自己的小氣。
感到自己的「小氣」,那意味著,你在內心深處已經「長出」了「大氣」。
我們這世界是「對立性」的世界,只有在「對立性」中,意義才會出來。
有「大」才能讓「小」是有意義。
理解到「小」之意義時,「大」的感受已存在於「理解的背景域」,所以「小」才能被理解。
真的從大修行人(菩薩)的言語中看到自己的「小氣」,那麼,「大氣」已在我們的背景域中凸顯出來了。
再來是,我們把那「大氣」,在經驗中,實踐出來。
《华严经.十迴向品》:舌感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软薄舌 恆受美妙清淨上味
愿一切众生得辩才舌 能断一切世间疑网
愿一切众生得光明舌 能放无数万亿光明
透过「舌」这一经验值的媒介,我们感受了什麽?
这一感受,能让我们连想到什麽「人的德性之象徵」?
然后我们就连想起来,称想「当愿众生」。
首先,如果不读经典,我们有时「想出来的」不太有什麽气势。
再来,看着大修行人是怎麽想的,我们马上感到自己的小气。
感到自己的「小气」,那意味着,你在内心深处已经「长出」了「大气」。
我们这世界是「对立性」的世界,只有在「对立性」中,意义才会出来。
有「大」才能让「小」是有意义。
理解到「小」之意义时,「大」的感受已存在于「理解的背景域」,所以「小」才能被理解。
真的从大修行人(菩萨)的言语中看到自己的「小气」,那麽,「大气」已在我们的背景域中凸显出来了。
再来是,我们把那「大气」,在经验中,实践出来。
回到教學網站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舌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