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根本煩惱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無畏心 離諸恐怖
願一切眾生常樂求法 具足喜樂眾法莊嚴
願一切眾生離諸惡趣 滅除一切三毒熾火
先談幾個名相的問題。
三毒,指貪、瞋、痴三種根本煩惱。
「根本煩惱」。
一、是根本。是指,人性會俱有的。往往是不學而能。
這不用否認,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去感受就知。我也一樣。
但這卻是可以被化解的,重點是,你有想要化解嗎?
其實,貪瞋痴是「蠻爽的」。
很多時候,根本就是你「一點都不想要離開這些」。
你有貪了什麼東東而覺得「很爽嗎」。
你有罵別人罵得「很爽嗎」。
你有「一直幻想某事物」而很爽嗎。
貪瞋痴,並不是什麼讓人覺得「苦」的事,而你又沒有能力去化解、離開。
不是。
恰相反。
那是你很想要事。你一點都不想沒有貪瞋痴。不然,你的「快樂」就沒有地方可找。
二、煩惱。
貪瞋痴那麼「有吸引力」,為什麼要遠離呢?
因為,這會有「後果」,亦即,在爽之後才會有的「結果」。
爽之後,所以你不以為意。
你甚至不認為這煩惱和貪瞋痴有什麼相互關係。
你只是「很不幸」碰上了讓你不上心的事。
如果,你開始能感受到很爽的貪瞋痴和某種很痛的煩惱之間,是有關連性的。
那就是「智慧」。
於是,你才會想去斷開二者的關連性。
但也不是那麼簡單你就有能力去斷開。所以要有「無畏心」。
於是就有了上面的文字。常樂求法,離諸惡趣。
無畏心、常樂求法、離諸惡趣,就能化解生命的根本煩惱。
只是你信嗎?你看得到這必然性嗎?
如果有。
發心、唸誦,這是第一步。
《华严经.十迴向品》:根本烦恼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无畏心 离诸恐怖
愿一切众生常乐求法 具足喜乐众法庄严
愿一切众生离诸恶趣 灭除一切三毒炽火
先谈几个名相的问题。
三毒,指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
「根本烦恼」。
一、是根本。是指,人性会俱有的。往往是不学而能。
这不用否认,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去感受就知。我也一样。
但这却是可以被化解的,重点是,你有想要化解吗?
其实,贪瞋痴是「蛮爽的」。
很多时候,根本就是你「一点都不想要离开这些」。
你有贪了什麽东东而觉得「很爽吗」。
你有骂别人骂得「很爽吗」。
你有「一直幻想某事物」而很爽吗。
贪瞋痴,并不是什麽让人觉得「苦」的事,而你又没有能力去化解、离开。
不是。
恰相反。
那是你很想要事。你一点都不想没有贪瞋痴。不然,你的「快乐」就没有地方可找。
二、烦恼。
贪瞋痴那麽「有吸引力」,为什麽要远离呢?
因为,这会有「后果」,亦即,在爽之后才会有的「结果」。
爽之后,所以你不以为意。
你甚至不认为这烦恼和贪瞋痴有什麽相互关係。
你只是「很不幸」碰上了让你不上心的事。
如果,你开始能感受到很爽的贪瞋痴和某种很痛的烦恼之间,是有关连性的。
那就是「智慧」。
于是,你才会想去断开二者的关连性。
但也不是那麽简单你就有能力去断开。所以要有「无畏心」。
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文字。常乐求法,离诸恶趣。
无畏心、常乐求法、离诸恶趣,就能化解生命的根本烦恼。
只是你信吗?你看得到这必然性吗?
如果有。
发心、唸诵,这是第一步。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根本煩惱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光天化日之下
《華嚴經.十迴向品》:光天化日之下
當願眾生
經文:
以大乘心
清淨心
廣大心
欣悅心
慶幸心
歡喜心
增上心
安樂心
無濁心
善根迴向
這些字眼,看起來都很讓人溫暖,喜悅。
字,這種物理符號形狀,顯然,是能觸動你的某種「超出字形」之外的感受出來。
這幾個字,給你的,是不同的感受。
感受出來了,那表示「你的那種心」是先存在的。
存在前於感受。
透過唸誦,把存在的東東,以感受的形式,帶出來。
我挺喜海德格爾的術語,讓其「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迴向,是指,分享給別人。
其實,他人也是「本有的」。
迴向是期待「他人」也能同有感受。
「他人」都有了,自己也就必然一定會有。
因為我們是從自己的感受經驗,來想像他人。
喜慶他人之有,是「自己本有的」能「走到光天化日之下」的行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光天化日之下
当愿众生
经文:
以大乘心
清淨心
广大心
欣悦心
庆幸心
欢喜心
增上心
安乐心
无浊心
善根迴向
这些字眼,看起来都很让人温暖,喜悦。
字,这种物理符号形状,显然,是能触动你的某种「超出字形」之外的感受出来。
这几个字,给你的,是不同的感受。
感受出来了,那表示「你的那种心」是先存在的。
存在前于感受。
透过唸诵,把存在的东东,以感受的形式,带出来。
我挺喜海德格尔的术语,让其「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迴向,是指,分享给别人。
其实,他人也是「本有的」。
迴向是期待「他人」也能同有感受。
「他人」都有了,自己也就必然一定会有。
因为我们是从自己的感受经验,来想像他人。
喜庆他人之有,是「自己本有的」能「走到光天化日之下」的行法。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金剛
《華嚴經.十迴向品》:金剛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法身智身
願一切眾生得無勞倦身猶如金剛
願一切眾生得不可壞身無能傷害
願一切眾生得如變化身普現世間無有盡極
十迴向品的經文,往往會有這樣的文本結構出來。
願
一切眾生
成就XX
猶如某種現世經驗的什麼
首先是「願」。
願,很重要。
願是「意願」。
願是一切的「頭」。
當老師的當然會想希望學生想讀書。
雖然,讀書不是唯一。
但,有時總會去想說,明明是聰明的學生,就為什麼不想拿起書出來看下去?
相處久了。才明白。
他們一點都「不願意」去讀書。先「不願意」於是才有「讀不懂」。
慢慢的,久了,才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起願」才是重中之重。
但,也是難中之難。'
願,的根源,不在於「理智」。所以是無法說服的。
那麼,如何讓人「有願」呢?
古人有想出辦法來嗎?這是「行法」。
有。
「願一切眾生得無勞倦身猶如金剛」。
得「xx」猶如「xx」。
從你「感受的到的」(金剛)去聯想到你「願的」(無勞倦身)。
喜歡鑽石嗎?來,希望身體能不斷服務別人都不勞倦,如同讚石一樣的硬挺。
就這樣?
我也是問了又問?讀了又讀?想了又想。
經文是如此。
實踐看看吧,反正也沒有損失什麼。
後來,讀到,胡塞爾、榮格,也是如此的強調潛意識層(被動綜合判斷層)也是以聯想來運作。
××
後來,我在教室都會說:
同學,想讀書嗎?
來,先去「鼓勵」那些想讀書的同學,讀下去。
倒一杯水給他們,請他們喝飲料。對他們比「讚」。
同學往往笑做一團。
大好笑了。
有些還會偷偷拍下來,準備今天上傳網路去賺流量。
××
往往到了大三大四,會有同學「偷偷跑來問我」,是「偷偷」沒錯,說:
「誰誰」講話內容很不一樣,老師,你來教我怎麼讀書好不好?
我:沒問題。
同學:
老師,對不起,
我這樣問「讀書」,會不會很丟臉?真的不好意思。
同學,讀書「不丟臉」。
恭喜,願,長出來了。
《华严经.十迴向品》:金刚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法身智身
愿一切众生得无劳倦身犹如金刚
愿一切众生得不可坏身无能伤害
愿一切众生得如变化身普现世间无有尽极
十迴向品的经文,往往会有这样的文本结构出来。
愿
一切众生
成就XX
犹如某种现世经验的什麽
首先是「愿」。
愿,很重要。
愿是「意愿」。
愿是一切的「头」。
当老师的当然会想希望学生想读书。
虽然,读书不是唯一。
但,有时总会去想说,明明是聪明的学生,就为什麽不想拿起书出来看下去?
相处久了。才明白。
他们一点都「不愿意」去读书。先「不愿意」于是才有「读不懂」。
慢慢的,久了,才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起愿」才是重中之重。
但,也是难中之难。'
愿,的根源,不在于「理智」。所以是无法说服的。
那麽,如何让人「有愿」呢?
古人有想出办法来吗?这是「行法」。
有。
「愿一切众生得无劳倦身犹如金刚」。
得「xx」犹如「xx」。
从你「感受的到的」(金刚)去联想到你「愿的」(无劳倦身)。
喜欢鑽石吗?来,希望身体能不断服务别人都不劳倦,如同赞石一样的硬挺。
就这样?
我也是问了又问?读了又读?想了又想。
经文是如此。
实践看看吧,反正也没有损失什麽。
后来,读到,胡塞尔、荣格,也是如此的强调潜意识层(被动综合判断层)也是以联想来运作。
××
后来,我在教室都会说:
同学,想读书吗?
来,先去「鼓励」那些想读书的同学,读下去。
倒一杯水给他们,请他们喝饮料。对他们比「赞」。
同学往往笑做一团。
大好笑了。
有些还会偷偷拍下来,准备今天上传网路去赚流量。
××
往往到了大三大四,会有同学「偷偷跑来问我」,是「偷偷」没错,说:
「谁谁」讲话内容很不一样,老师,你来教我怎麽读书好不好?
我:没问题。
同学:
老师,对不起,
我这样问「读书」,会不会很丢脸?真的不好意思。
同学,读书「不丢脸」。
恭喜,愿,长出来了。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手的「施」
《華嚴經.十迴向品》:手的「施」
當願眾生
經文:
成就施手周給十方
願力任持一切智道
住於究竟離垢之心
法身智身無斷無壞
這次談到「手」這和我們相關的「物」。
從手,聯想到「施手」,施是指付出,給予。
人,其實不太會去「付出給予」。雖然「本性」中具有。
這是人的慣性,一種反射動作。我也是。
佛學文本,說明,我們從「施」這個動作或這個行為來下手,來改變生命。
但這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先行的聯想或觀想,這樣,我們才有更好的實踐的基礎。
這聯想的內容方向,是指能成就自己具有「利他」的能力。
要利他,真的不容易。
哈。
不是講講就會有的。
要有「願力」、「離垢之心」、「智身」,人才能踏出「利他」第一步。
每次我們有用到手去做什麼事時,如果你背下來這一句,就試著去聯想出這一句,唸出來。
這是佛學很有特色的讓人具有實踐能力的練習方法。
大乘佛法從「他人」的視角來看待「解決生命煩惱」這目標。
「利他」是為了解決「生老病死」這種人無法逃避的苦而來的一種「方法」。
利他,是一種「媒介」,指向一種生命的超越的可能性。
「利他」時,相想,這和解決生老病死之苦有什麼關係?
這「想想」,很重要。
大乘佛法談「聞、思、修」是連著一起講的,這是一種實踐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連續性動作。
《华严经.十迴向品》:手的「施」
当愿众生
经文:
成就施手周给十方
愿力任持一切智道
住于究竟离垢之心
法身智身无断无坏
这次谈到「手」这和我们相关的「物」。
从手,联想到「施手」,施是指付出,给予。
人,其实不太会去「付出给予」。虽然「本性」中具有。
这是人的惯性,一种反射动作。我也是。
佛学文本,说明,我们从「施」这个动作或这个行为来下手,来改变生命。
但这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先行的联想或观想,这样,我们才有更好的实践的基础。
这联想的内容方向,是指能成就自己具有「利他」的能力。
要利他,真的不容易。
哈。
不是讲讲就会有的。
要有「愿力」、「离垢之心」、「智身」,人才能踏出「利他」第一步。
每次我们有用到手去做什麽事时,如果你背下来这一句,就试着去联想出这一句,唸出来。
这是佛学很有特色的让人具有实践能力的练习方法。
大乘佛法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解决生命烦恼」这目标。
「利他」是为了解决「生老病死」这种人无法逃避的苦而来的一种「方法」。
利他,是一种「媒介」,指向一种生命的超越的可能性。
「利他」时,相想,这和解决生老病死之苦有什麽关係?
这「想想」,很重要。
大乘佛法谈「闻、思、修」是连着一起讲的,这是一种实践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