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手的「施」
當願眾生
經文:
成就施手周給十方
願力任持一切智道
住於究竟離垢之心
法身智身無斷無壞
這次談到「手」這和我們相關的「物」。
從手,聯想到「施手」,施是指付出,給予。
人,其實不太會去「付出給予」。雖然「本性」中具有。
這是人的慣性,一種反射動作。我也是。
佛學文本,說明,我們從「施」這個動作或這個行為來下手,來改變生命。
但這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先行的聯想或觀想,這樣,我們才有更好的實踐的基礎。
這聯想的內容方向,是指能成就自己具有「利他」的能力。
要利他,真的不容易。
哈。
不是講講就會有的。
要有「願力」、「離垢之心」、「智身」,人才能踏出「利他」第一步。
每次我們有用到手去做什麼事時,如果你背下來這一句,就試著去聯想出這一句,唸出來。
這是佛學很有特色的讓人具有實踐能力的練習方法。
大乘佛法從「他人」的視角來看待「解決生命煩惱」這目標。
「利他」是為了解決「生老病死」這種人無法逃避的苦而來的一種「方法」。
利他,是一種「媒介」,指向一種生命的超越的可能性。
「利他」時,相想,這和解決生老病死之苦有什麼關係?
這「想想」,很重要。
大乘佛法談「聞、思、修」是連著一起講的,這是一種實踐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連續性動作。
《华严经.十迴向品》:手的「施」
当愿众生
经文:
成就施手周给十方
愿力任持一切智道
住于究竟离垢之心
法身智身无断无坏
这次谈到「手」这和我们相关的「物」。
从手,联想到「施手」,施是指付出,给予。
人,其实不太会去「付出给予」。虽然「本性」中具有。
这是人的惯性,一种反射动作。我也是。
佛学文本,说明,我们从「施」这个动作或这个行为来下手,来改变生命。
但这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先行的联想或观想,这样,我们才有更好的实践的基础。
这联想的内容方向,是指能成就自己具有「利他」的能力。
要利他,真的不容易。
哈。
不是讲讲就会有的。
要有「愿力」、「离垢之心」、「智身」,人才能踏出「利他」第一步。
每次我们有用到手去做什麽事时,如果你背下来这一句,就试着去联想出这一句,唸出来。
这是佛学很有特色的让人具有实践能力的练习方法。
大乘佛法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解决生命烦恼」这目标。
「利他」是为了解决「生老病死」这种人无法逃避的苦而来的一种「方法」。
利他,是一种「媒介」,指向一种生命的超越的可能性。
「利他」时,相想,这和解决生老病死之苦有什麽关係?
这「想想」,很重要。
大乘佛法谈「闻、思、修」是连着一起讲的,这是一种实践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动作。
回到教學網站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手的「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