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幫自己準備成長的土壤:《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自在的想像:《華嚴經.十迴向》經抄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求自己的欲望被實踐:《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簡單的面向自己:《華嚴經.十回向品》經抄
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什麼樣的心:《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溫柔的願望:《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走過難處:《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一種面向自己的想法:《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看到他人的苦:《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祝福的方向:《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什麼樣的朋友:《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想想自己的好:《華嚴經.十迴向品》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心量的變大:《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肚量要到那裡去:《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對自己好一點:《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樂的種類:《華嚴經.十回向品》經抄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什麼樣的心:《華嚴.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拉大心量的方法:《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對自己的好:《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如我所得的行法:《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如我所得的行法:《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又願以此善根 令我得福德平等
【智慧平等 力平等 無畏平等
清淨平等 自在平等 正覺平等
說法平等 義平等 決定平等
一切神通平等 】 如是等法皆悉圓滿
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佛學,一般的想像中好像是很苦的樣子,是苦行的一種生活模式。
這沒錯;但苦行只是一種「修行方法」。
如果依大乘修行的總原理:我即他;他即我。
那麼,
苦行之外,依然有很多俢行方法,例如,
我也是可以很快樂、很高興、很滿足的修行
(彌勒菩薩就是這種表相,所以祂一直笑嘻嘻的呈現)。
因為,我即他,他即我;
所以,只要我們能「願」,能「行」,所有的眾生都如同我一樣的快樂滿足,
那麼,快樂滿足,也可以是行法。
不一定要苦兮兮的!
在這人間世,或多或少,你總會有一些「滿足」。
這滿足,沒什麼不好,沒什麼好去推掉的,
甚至,這滿足,你可以值得更多的持有,
只要,
你有一個心願:
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唸出來,當你有某種滿足時!這就是修行。
不要以為很簡單,說到底「挺難的」。
來,首先,你有多少的那種滿足真的是可以讓你大聲的說出: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很多「自私」的滿足,就無法被大聲說出來。
例如,你「說謊」很獲得了什麼滿足,
於是你敢大聲說出: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再來,你的心量有那麼大嗎?例如,你數學考一百分,於是你敢發願:
如我所得 願一切(學)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來,努力的讓你的人生有很多滿足,或是期待要有這種滿足,
只要你能有「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這樣的宏願,
人世間的各種滿足,都是行法,都是修行。
例如:我能教得讓學生有所啟發 如我所得 願一切老師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感到滿足的,就心安理得的放大心量,大聲的說出:
如我所得 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 如我無異。
不要小看這一小行為,這是「行法」;
你有,他也有。這就是佛法,就是俢行。
生命在滿足的同時,生命也向著另一更高檔次的人生格局,轉變。
*
如我所得的行法:《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又愿以此善根 令我得福德平等
【智慧平等 力平等 无畏平等
清净平等 自在平等 正觉平等
说法平等 义平等 决定平等
一切神通平等 】 如是等法皆悉圆满
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佛学,一般的想象中好像是很苦的样子,是苦行的一种生活模式。
这没错;但苦行只是一种「修行方法」。
如果依大乘修行的总原理:我即他;他即我。
那么,
苦行之外,依然有很多俢行方法,例如,
我也是可以很快乐、很高兴、很满足的修行
(弥勒菩萨就是这种表相,所以祂一直笑嘻嘻的呈现)。
因为,我即他,他即我;
所以,只要我们能「愿」,能「行」,所有的众生都如同我一样的快乐满足,
那么,快乐满足,也可以是行法。
不一定要苦兮兮的!
在这人间世,或多或少,你总会有一些「满足」。
这满足,没什么不好,没什么好去推掉的,
甚至,这满足,你可以值得更多的持有,
只要,
你有一个心愿:
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念出来,当你有某种满足时!这就是修行。
不要以为很简单,说到底「挺难的」。
来,首先,你有多少的那种满足真的是可以让你大声的说出: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很多「自私」的满足,就无法被大声说出来。
例如,你「说谎」很获得了什么满足,
于是你敢大声说出: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再来,你的心量有那么大吗?例如,你数学考一百分,于是你敢发愿:
如我所得 愿一切(学)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来,努力的让你的人生有很多满足,或是期待要有这种满足,
只要你能有「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这样的宏愿,
人世间的各种满足,都是行法,都是修行。
例如:我能教得让学生有所启发 如我所得 愿一切老师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感到满足的,就心安理得的放大心量,大声的说出:
如我所得 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 如我无异。
不要小看这一小行为,这是「行法」;
你有,他也有。这就是佛法,就是俢行。
生命在满足的同时,生命也向着另一更高档次的人生格局,转变。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他人的清淨:《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 令一切眾生皆得無垢
令一切眾生皆得照明 令一切眾生離諸塵染
令一切眾生無諸障翳 令一切眾生離諸熱惱
令一切眾生離諸缠縛 令一切眾生永離諸惡
令一切眾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
你有一顆好心,對別人的好心;
那你常希望別人能夠有什麼樣的「好結果」?
財富名望、功成名就,…。很好。真的,他人能夠有如此的好,是一件好事啊。
但,你有期待過,他人可以是一種這樣的好「結果」:清淨、無垢、離熱惱、離諸惡…
大概不多。我也是如此啊。
我們可以想像各式各樣的世間成就,期待他人皆如此滿願;
但我們真的不容易去期待他人是在人生離諸熱惱上得到一種清淨。
因為我們自己也不是很想要無熱惱。我們期待五光十色的閃亮亮。自己不要的,很少會去期待他人。
五光十色的閃亮亮,這沒有錯。
但人生就是一種有趣的吊詭,有時,在生命的某種階段中,恐怕你會想要的是:清淨。
清淨,其實,比五光十色的閃亮亮更難。
你如果平時沒那樣的信念,當你想要時,清淨是來不了的。
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 令一切眾生皆得無垢
令一切眾生皆得照明 令一切眾生離諸塵染
令一切眾生無諸障翳 令一切眾生離諸熱惱
令一切眾生離諸缠縛 令一切眾生永離諸惡
令一切眾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
何不平時唸誦一下,在你的意識心裡種下這種清淨願的種子。
他人即自我。
那一天,你真的想要的,你的種子才能冒出芽!
*
他人的清净:《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 令一切众生皆得无垢
令一切众生皆得照明 令一切众生离诸尘染
令一切众生无诸障翳 令一切众生离诸热恼
令一切众生离诸缠缚 令一切众生永离诸恶
令一切众生无诸恼害毕竟清净
你有一颗好心,对别人的好心;
那你常希望别人能够有什么样的「好结果」?
财富名望、功成名就,…。很好。真的,他人能够有如此的好,是一件好事啊。
但,你有期待过,他人可以是一种这样的好「结果」:清净、无垢、离热恼、离诸恶…
大概不多。我也是如此啊。
我们可以想象各式各样的世间成就,期待他人皆如此满愿;
但我们真的不容易去期待他人是在人生离诸热恼上得到一种清净。
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想要无热恼。我们期待五光十色的闪亮亮。自己不要的,很少会去期待他人。
五光十色的闪亮亮,这没有错。
但人生就是一种有趣的吊诡,有时,在生命的某种阶段中,恐怕你会想要的是:清净。
清净,其实,比五光十色的闪亮亮更难。
你如果平时没那样的信念,当你想要时,清净是来不了的。
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 令一切众生皆得无垢
令一切众生皆得照明 令一切众生离诸尘染
令一切众生无诸障翳 令一切众生离诸热恼
令一切众生离诸缠缚 令一切众生永离诸恶
令一切众生无诸恼害毕竟清净
何不平时念诵一下,在你的意识心里种下这种清净愿的种子。
他人即自我。
那一天,你真的想要的,你的种子才能冒出芽!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尊重的法門:《華嚴經》經抄
經文:
普於十分無等尊 未曾一起輕慢心
隨其所修功德業 亦復恭敬生尊重
所修一切諸功德 不為自己及他人
恆以最上信解心 利益眾生故迴向
尊重,這種我們常被教的社會性行為,
在佛學中,就可以被轉化成「修行」的方式,成為一種法門。
生活與修行,可以合而為一,這是大乘佛法的最大特色。
從這點而言,這種和「世間關係」絞在一起的修行方式,和儒家是相同的規格視野;
所以,
大乘佛法(而不是小乘),能在中原大地上最為廣大被接受,是有其理的。
這看起來好像沒什麼意思的句子,其實最難修;亦即,最難去實踐。至少對我而言。
光是「尊重」這兩個字,就難了。
你尊重過誰?大概很少。
你「不尊重」過誰?一定數不完!
人性!
我們,做不到「尊重」,我們很少「不輕慢」,所以,我們要往那方向去修行。
為什麼要那樣去做,會不會太封建,太無聊,太八股。
如果那樣去做只是「裝個樣子」想去拿好人卡,那是有點無聊;
但,依佛學的「邏輯推理」,尊重別人這個行為如果可以在你的「肉身上被呈現」那麼你的肉身以及依著肉身而來的品質,會有「往向上轉變」的效果,
這時,尊重他人,不輕慢他人,
這是一種行法。一種,你可以去改變自己向上的方法。
你會不會笑一笑呢?覺得有點笨。
來,那你告訴我,如果你有一天想去改變自己,讓自己可以更向上的轉變,
你可以有什麼方法嗎?
其實,你想不出來的;你根本沒有辦法去改變自己向上。
真的啦,誠實的面對自己吧。
那你一輩子幾幾乎乎沒有什麼「可能性」可以去被想像了;
你只好不斷的罵別人來證明自己很不錯。
尊重他人,很難。但可以改變自己,向上。
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可以先背誦下來,常對自己唸。
身口意是相通的;唸久了,會影響身體行為。這是佛法。
依佛學,身(身體)口(語言)意(信念)這三者是一種格式塔式的共構關係,
(格式塔,你自己去查一下,攝影構圖中常提到)
如果,你在意及口上有了改變,因為格式塔式的共構力量,身體的行為(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也就自然的會形成轉變。
尊重他人,給你機會改變自己的一種人生智慧!
**
尊重的法门:《华严经》经抄
经文:
普于十分无等尊 未曾一起轻慢心
随其所修功德业 亦复恭敬生尊重
所修一切诸功德 不为自己及他人
恒以最上信解心 利益众生故回向
尊重,这种我们常被教的社会性行为,
在佛学中,就可以被转化成「修行」的方式,成为一种法门。
生活与修行,可以合而为一,这是大乘佛法的最大特色。
从这点而言,这种和「世间关系」绞在一起的修行方式,和儒家是相同的规格视野;
所以,
大乘佛法(而不是小乘),能在中原大地上最为广大被接受,是有其理的。
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意思的句子,其实最难修;亦即,最难去实践。至少对我而言。
光是「尊重」这两个字,就难了。
你尊重过谁?大概很少。
你「不尊重」过谁?一定数不完!
人性!
我们,做不到「尊重」,我们很少「不轻慢」,所以,我们要往那方向去修行。
为什么要那样去做,会不会太封建,太无聊,太八股。
如果那样去做只是「装个样子」想去拿好人卡,那是有点无聊;
但,依佛学的「逻辑推理」,尊重别人这个行为如果可以在你的「肉身上被呈现」那么你的肉身以及依着肉身而来的质量,会有「往向上转变」的效果,
这时,尊重他人,不轻慢他人,
这是一种行法。一种,你可以去改变自己向上的方法。
你会不会笑一笑呢?觉得有点笨。
来,那你告诉我,如果你有一天想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可以更向上的转变,
你可以有什么方法吗?
其实,你想不出来的;你根本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向上。
真的啦,诚实的面对自己吧。
那你一辈子几几乎乎没有什么「可能性」可以去被想象了;
你只好不断的骂别人来证明自己很不错。
尊重他人,很难。但可以改变自己,向上。
很难做到,所以,我们可以先背诵下来,常对自己念。
身口意是相通的;念久了,会影响身体行为。这是佛法。
依佛学,身(身体)口(语言)意(信念)这三者是一种格式塔式的共构关系,
(格式塔,你自己去查一下,摄影构图中常提到)
如果,你在意及口上有了改变,因为格式塔式的共构力量,身体的行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也就自然的会形成转变。
尊重他人,给你机会改变自己的一种人生智慧!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給他人的是什麼:《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普賢行 成就身業
令一切眾生見者歡喜 不生誹謗
發菩提心永不退轉 究竟清淨
這看起來很好的。
如果別人一看到我,就會「見者歡喜 不生誹謗」,那不是很好嗎?
對啊。佛學很實際的!而你真的會如此。
但,我們想追問追問:
你期待別人能夠對你這樣,這對你有什麼好處?別人真的能對你這樣,對你的成長又有何助益?
為什麼要去發心,要去迴向,別人可以對你「見者歡喜 不生誹謗」?
從修行的行法思維而言,你這樣的發願是因為你不想他人因為討厭你,因為講你壞話,而造了「惡業」。
依佛學,惡業造了,就會有一種習氣種子藏在潛意識裡了。
讓自己變得「更好」,是因為不想自己成為他人造惡業的「媒介」。
讓自己變得「更好」,是因為自己的種種表現,也可以是觸動別人成長變化的媒介。
是從這樣的「他人」思考角度出發,於是你找到了一種去「調整自己的行為」下手處。
有這樣的思維,於是調整自己,便長出了方向,有了可以「去做」的實踐內容。
這就是的去「成就身業」。
佛學是修行學,正是因為佛學不斷的提供各種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讓你可以去為自己找到可以改變自己的下手處。
一般而言,乍看之下,這種思維有點好笑,有點阿Q。
但如果你是對「修行」有意識感的人,這是大乘佛法為我們所提供的「如何去做以改變自己」的下手處之思維。
大乘佛法總是這樣的想:如何有意識的去助益於他人,然後,你會在這利他過程中,「無意識」地讓自己變的像那樣的好。
想想,再想想,你手上就會有一把很棒的修行智慧之劍。
**
给他人的是什么:《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以无着无缚解脱心住普贤行 成就身业
令一切众生见者欢喜 不生诽谤
发菩提心永不退转 究竟清净
这看起来很好的。
如果别人一看到我,就会「见者欢喜 不生诽谤」,那不是很好吗?
对啊。佛学很实际的!而你真的会如此。
但,我们想追问追问:
你期待别人能够对你这样,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别人真的能对你这样,对你的成长又有何帮助?
为什么要去发心,要去回向,别人可以对你「见者欢喜 不生诽谤」?
从修行的行法思维而言,你这样的发愿是因为你不想他人因为讨厌你,因为讲你坏话,而造了「恶业」。
依佛学,恶业造了,就会有一种习气种子藏在潜意识里了。
让自己变得「更好」,是因为不想自己成为他人造恶业的「媒介」。
让自己变得「更好」,是因为自己的种种表现,也可以是触动别人成长变化的媒介。
是从这样的「他人」思考角度出发,于是你找到了一种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下手处。
有这样的思维,于是调整自己,便长出了方向,有了可以「去做」的实践内容。
这就是的去「成就身业」。
佛学是修行学,正是因为佛学不断的提供各种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让你可以去为自己找到可以改变自己的下手处。
一般而言,乍看之下,这种思维有点好笑,有点阿Q。
但如果你是对「修行」有意识感的人,这是大乘佛法为我们所提供的「如何去做以改变自己」的下手处之思维。
大乘佛法总是这样的想:如何有意识的去帮助于他人,然后,你会在这利他过程中,「无意识」地让自己变的像那样的好。
想想,再想想,你手上就会有一把很棒的修行智慧之剑。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一種改變自己的基本模式:《華嚴經》經抄
經文: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 善根迴向亦復如是
發起一切大願方便成就諸佛廣大智慧
這段經文,對我而言,可以說是大乘佛學的最基本理路架構。
我先來講一下,不管你看完後信不信?
一、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
這是指人的最本質的內在都是具有佛性,所所人人都可成佛。真如,就是佛性。
不要小看這一「前題」。很多人都會說迷信。
但,就理論的基本推論而言,如果你沒有這個相信這個前題,什麼社會性的公益偉大的概念和口號,都只是你的「喜好」而已。你憑什麼去相信呢?
二、 善根迴向亦復如
這點就非常的「大乘佛法」的理路了。
迴向,是指對他人。是指,你如何對自己,你就如何對他人。
一般而言,你大概就是聽聽。或說迷信。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把這「概念當準繩」去檢驗自己的實踐過程,那麼就會發現你有更強大的方法可以去「改變自己」。
對,要如何改變自己,就是你要如何去對別人。
這是方去。你相信嗎?想讀書,那就去鼓勵幫助同學讀書。
三、 發起一切大願方便成就諸佛廣大智慧
你既相信你的生命的可以更好的本質 →這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基礎條件。
你又願意開始去實踐改變自己 →這是用「他人即我」的這種迴向方法去做。
再來是,如何讓這改變「被發動」?
這是第三步:發願。
你看看菩薩發起的是什麼樣的大願:方便成就諸佛廣大智慧。
注意:智慧。
你不相信而已,如果你敢如此發,你就會是菩蕯。
所以《六十華嚴經‧梵行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
我們從基礎的來:發願要去讀書。一發願讀書,你的「讀書真如」就浮了起來等著讓你去被你實踐!
**
如果你想改變自己,但又卻找不到方法。
例如,你真的想讀書,或是你真的有心想去考研究所。但,
你看看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同學笑,自己沒信心。
來,
相信自己
祝福他人
發起願望
如果你連發願都覺得很難,那麼,就每天把這句唸七次: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 善根迴向亦復如是
發起一切大願方便成就諸佛廣大智慧
再迴向(祝福)你的同學。
然後,去拿起第一本書,翻開書,讀下去。
你生命中總有什麼事是你成功的,而成功過程你想想,可能也脫不掉這模式。
那就給自己一次機會去改變自己。
**
一种改变自己的基本模式:《华严经》经抄
经文: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 善根回向亦复如是
发起一切大愿方便成就诸佛广大智慧
这段经文,对我而言,可以说是大乘佛学的最基本理路架构。
我先来讲一下,不管你看完后信不信?
一、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
这是指人的最本质的内在都是具有佛性,所所人人都可成佛。真如,就是佛性。
不要小看这一「前题」。很多人都会说迷信。
但,就理论的基本推论而言,如果你没有这个相信这个前题,什么社会性的公益伟大的概念和口号,都只是你的「喜好」而已。你凭什么去相信呢?
二、 善根回向亦复如
这点就非常的「大乘佛法」的理路了。
回向,是指对他人。是指,你如何对自己,你就如何对他人。
一般而言,你大概就是听听。或说迷信。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把这「概念当准绳」去检验自己的实践过程,那么就会发现你有更强大的方法可以去「改变自己」。
对,要如何改变自己,就是你要如何去对别人。
这是方去。你相信吗?想读书,那就去鼓励帮助同学读书。
三、 发起一切大愿方便成就诸佛广大智慧
你既相信你的生命的可以更好的本质 →这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基础条件。
你又愿意开始去实践改变自己 →这是用「他人即我」的这种回向方法去做。
再来是,如何让这改变「被发动」?
这是第三步:发愿。
你看看菩萨发起的是什么样的大愿:方便成就诸佛广大智慧。
注意:智慧。
你不相信而已,如果你敢如此发,你就会是菩蕯。
所以《六十华严经‧梵行品》:「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
我们从基础的来:发愿要去读书。一发愿读书,你的「读书真如」就浮了起来等着让你去被你实践!
**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但又却找不到方法。
例如,你真的想读书,或是你真的有心想去考研究所。但,
你看看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同学笑,自己没信心。
来,
相信自己
祝福他人
发起愿望
如果你连发愿都觉得很难,那么,就每天把这句念七次: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 善根回向亦复如是
发起一切大愿方便成就诸佛广大智慧
再回向(祝福)你的同学。
然后,去拿起第一本书,翻开书,读下去。
你生命中总有什么事是你成功的,而成功过程你想想,可能也脱不掉这模式。
那就给自己一次机会去改变自己。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資糧道的豐滿:《華嚴經.十回向品》經抄
經文:
得承事一切諸佛 得供養一切菩薩
得種一切善根 得滿一切大願
得教化一切眾生 得了知一切業
得承事供養一切善知識 得入一切清淨眾會道場
這文,佛學的術語就很重了,如果你不喜,你可以換成別種類似文字指示。
但這文字結構中所談的東東,是我想講的。
首先,先談一個概念:資糧。或著在佛學術語中是:資糧道。
如果你想算三角函數,你要怎麼才能會算?
有二個條件:
一、 你要先學會更基礎的數學,例如九九乘法,例如運算式的運作…
二、 你要找到一個人告訴你要先學那些什麼,如上所提,所以你才可能會算三角函數。
這二條件就是資糧,有資糧,你才能往下再去做什麼。
再比方,你想真的開始用功讀書了,如果沒有相應的資糧,你也動不了。
所以,在佛學中非常強調資糧道。
佛學不是數學,佛學所指向的是人生的德性的圓滿和對真理的覺悟,這二者可以我們解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如果你想學這種「學問」,那麼,你所要的先有的,可以學下去的條件是什麼?這就是佛學中所談的資糧道。
再來,這資糧道的內容是什麼呢?如果沒有善知識(老師)跟你提示要學什麼,你又要自行摸索多久呢?
(願一切大眾)
得承事一切諸佛 得供養一切菩薩
得種一切善根 得滿一切大願
得教化一切眾生 得了知一切業
得承事供養一切善知識 得入一切清淨眾會道場
這幾個願,你要去發的願,
你要去常常去念,常常去觀想,
因為,
在這種信念的推動下,你的資糧道就會逐漸的具足。
如果你是一直有想讀書的人,但似乎在過程中一直沒什麼進展,那就表示你的資糧道是不足的。
你要再更基礎的從資糧道做起,用我課堂的講法,你要先去充實背景知識。沒有背景知識,什麼老師對你都是無用的老師。
這段經文,其內容是有結構的,我略講:
諸佛 →總目標
善根 →自己有能有心
教化一切眾生 →要能對他人亦有利
供養一切善知識 →碰到一位可以教你的好老師
這也就是修行的結構。第三個要特別注意。真的。這是資糧道成形的條件之一。
所以,我課堂常說,同學,想讀書嗎?首先,先不要妨礙其他同學讀書。不要朝笑其他同學讀書。不要霸淩其他同學讀書。
「碰到一位可以教你的好老師」擺在這四位。雖是第四位,但終究是被擺出來了。
理論上,你可以自學。真的。
但,往往沒有啟蒙的老師,你不太有機會看到一個可以下手的方向。
所以,「對老師有一點尊重」是很重要的。
老師不太需要你的尊重,那換不到錢。
但你對老師的尊重,你在培養「自己的資糧道」。和老師無關!
如果到這裡你可以看得下去,
那麼,多念,擺在心中,讓你的資糧道可以豐富。
多念,很重要,常念。
你不要覺得好笑。這是「行去」,修行的方法。是你發動自己的開始下手處。否則,你動也動不了。
有一句話: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
相信,你或多或少有感受的。
**
资粮道的丰满:《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得承事一切诸佛 得供养一切菩萨
得种一切善根 得满一切大愿
得教化一切众生 得了知一切业
得承事供养一切善知识 得入一切清净众会道场
这文,佛学的术语就很重了,如果你不喜,你可以换成别种类似文字指示。
但这文字结构中所谈的东东,是我想讲的。
首先,先谈一个概念:资粮。或着在佛学术语中是:资粮道。
如果你想算三角函数,你要怎么才能会算?
有二个条件:
一、 你要先学会更基础的数学,例如九九乘法,例如表达式的运作…
二、 你要找到一个人告诉你要先学那些什么,如上所提,所以你才可能会算三角函数。
这二条件就是资粮,有资粮,你才能往下再去做什么。
再比方,你想真的开始用功读书了,如果没有相应的资粮,你也动不了。
所以,在佛学中非常强调资粮道。
佛学不是数学,佛学所指向的是人生的德性的圆满和对真理的觉悟,这二者可以我们解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果你想学这种「学问」,那么,你所要的先有的,可以学下去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佛学中所谈的资粮道。
再来,这资粮道的内容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善知识(老师)跟你提示要学什么,你又要自行摸索多久呢?
(愿一切大众)
得承事一切诸佛 得供养一切菩萨
得种一切善根 得满一切大愿
得教化一切众生 得了知一切业
得承事供养一切善知识 得入一切清净众会道场
这几个愿,你要去发的愿,
你要去常常去念,常常去观想,
因为,
在这种信念的推动下,你的资粮道就会逐渐的具足。
如果你是一直有想读书的人,但似乎在过程中一直没什么进展,那就表示你的资粮道是不足的。
你要再更基础的从资粮道做起,用我课堂的讲法,你要先去充实背景知识。没有背景知识,什么老师对你都是无用的老师。
这段经文,其内容是有结构的,我略讲:
诸佛 →总目标
善根 →自己有能有心
教化一切众生 →要能对他人亦有利
供养一切善知识 →碰到一位可以教你的好老师
这也就是修行的结构。第三个要特别注意。真的。这是资粮道成形的条件之一。
所以,我课堂常说,同学,想读书吗?首先,先不要妨碍其他同学读书。不要朝笑其他同学读书。不要霸凌其他同学读书。
「碰到一位可以教你的好老师」摆在这四位。虽是第四位,但终究是被摆出来了。
理论上,你可以自学。真的。
但,往往没有启蒙的老师,你不太有机会看到一个可以下手的方向。
所以,「对老师有一点尊重」是很重要的。
老师不太需要你的尊重,那换不到钱。
但你对老师的尊重,你在培养「自己的资粮道」。和老师无关!
如果到这里你可以看得下去,
那么,多念,摆在心中,让你的资粮道可以丰富。
多念,很重要,常念。
你不要觉得好笑。这是「行去」,修行的方法。是你发动自己的开始下手处。否则,你动也动不了。
有一句话: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
相信,你或多或少有感受的。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佛學的理解和現象學的理解:《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讓自己更能有讀書的能力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攝受一切善根,知諸功德及義故。
這一段說明了,人如何更具理解力,通俗的說,更有能力讀書,的行法。
佛學「很科學的」。
佛學會將某種人類的「能力特色」進行理論性的分解說明,
再從這一「分解說明的理論」中,進一步的提出修行的方法。
換言之,就佛學而言,任一「修行的方法」,並不是獨斷式的下命令;
相反的,修行的方法,都是從對人性的某種理論性分析的說明,而對之進行說明的結論。
來,就佛學而言,人的「理解能力」是如何而來的?如何運作的?
一、 心要在某種穩定而能對焦的狀態下,於是你所期待的目標才能被對焦。(所以行法是: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注意:安住、清淨)
二、 對焦後,你對標地物要能有某種先行性的領悟,即要能先有某種模模糊糊的一種感覺出來。(所以行法:悉能攝受一切善根。注意:攝受)
三、 然後,我們會把這種先行性的領悟,轉化為一種用語言、文字,即概念,表達出來的東東。一旦表達出來了,理解即完成。(所以行法:知諸功德及義故。注意:「知諸」,這已是一種以概念式的表達)
佛學的分析,你可能會笑一笑。
我以前也是。
後來我讀詮釋現象學,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加達默爾,他們對理解的分析,和佛學的分析,是相同的結構。
胡塞爾:感知物出現 →含義意向 →意義呈現。
海德格爾:展示 →述謂 →傳達。
加達默爾:前見 →懸而未決 →視域融合
佛學的分析,真的很準。只是,沒有用上「很現代」的術語而已。
而佛學提出「行法」,那就是現象學所沒有提到的了。
這行法就是:我們去「祈願」他人,可以有如下的能力:
一、 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
二、 悉能攝受一切善根。
三、 知諸功德及義故。
如前所分析的,這三項,恰恰就是理解進行的分解過程。
透過,
我們祈願他人可以有這三項能力,
如是,
我們也就會「結對式」(胡塞爾的「他人」理論)地讓自己的生命也呼應出這種能力出來。
看到這裡,如果你也相信,那麼多多唸「經文」去祈願他人。
如果你希望你關心的某人更有這種能力,則迴向給他/她。
這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不難。
而且,很科學。
**
佛学的理解和现象学的理解:《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让自己更能有读书的能力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
为令一切众生悉能摄受一切善根,知诸功德及义故。
这一段说明了,人如何更具理解力,通俗的说,更有能力读书,的行法。
佛学「很科学的」。
佛学会将某种人类的「能力特色」进行理论性的分解说明,
再从这一「分解说明的理论」中,进一步的提出修行的方法。
换言之,就佛学而言,任一「修行的方法」,并不是独断式的下命令;
相反的,修行的方法,都是从对人性的某种理论性分析的说明,而对之进行说明的结论。
来,就佛学而言,人的「理解能力」是如何而来的?如何运作的?
一、 心要在某种稳定而能对焦的状态下,于是你所期待的目标才能被对焦。(所以行法是:悉得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注意:安住、清净)
二、 对焦后,你对标地物要能有某种先行性的领悟,即要能先有某种模模糊糊的一种感觉出来。(所以行法:悉能摄受一切善根。注意:摄受)
三、 然后,我们会把这种先行性的领悟,转化为一种用语言、文字,即概念,表达出来的东东。一旦表达出来了,理解即完成。(所以行法:知诸功德及义故。注意:「知诸」,这已是一种以概念式的表达)
佛学的分析,你可能会笑一笑。
我以前也是。
后来我读诠释现象学,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加达默尔,他们对理解的分析,和佛学的分析,是相同的结构。
胡塞尔:感知物出现 →含义意向 →意义呈现。
海德格尔:展示 →述谓 →传达。
加达默尔:前见 →悬而未决 →视域融合
佛学的分析,真的很准。只是,没有用上「很现代」的术语而已。
而佛学提出「行法」,那就是现象学所没有提到的了。
这行法就是:我们去「祈愿」他人,可以有如下的能力:
一、 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
二、 悉能摄受一切善根。
三、 知诸功德及义故。
如前所分析的,这三项,恰恰就是理解进行的分解过程。
透过,
我们祈愿他人可以有这三项能力,
如是,
我们也就会「结对式」(胡塞尔的「他人」理论)地让自己的生命也呼应出这种能力出来。
看到这里,如果你也相信,那么多多念「经文」去祈愿他人。
如果你希望你关心的某人更有这种能力,则回向给他/她。
这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不难。
而且,很科学。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善根:《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恆勤種植一切善根 到於無量功德彼岸
這句,初看,蠻宗教的,在很多宗教的文宣、教義上,佛彷看很多很多。
但,我就有很戚戚焉。
「善根」。
什麼是善根,就是對人設身處地的一念;
什麼是善根,就是希望他人解脫煩腦。
觜裡常講,但內心的真實湧出,不多。
我們忙著用自己認為對的意識形態去定他人的對錯,
我們很少設身處地的感受別人的悲痛。
自己內心能湧出的一念對他人的設出處地的慈悲與解脫,才是善根的根基,才是種植善根。
有了善根,就有了功德。
有了功德,生命才能更快速的轉化與成長。
認真的理論說,也只有善根深厚,才能「智慧」增長。
書讀不下去嗎?
如果你不會去對外怪什麼理由,所以你不會讀書;
那麼,
去試看看讓你的善根增長,
你會感覺你的思考的能力、讀書的耐心,有了不同的層次的存在。
善根:《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恒勤种植一切善根 到于无量功德彼岸
这句,初看,蛮宗教的,在很多宗教的文宣、教义上,佛彷看很多很多。
但,我就有很戚戚焉。
「善根」。
什么是善根,就是对人设身处地的一念;
什么是善根,就是希望他人解脱烦脑。
觜里常讲,但内心的真实涌出,不多。
我们忙着用自己认为对的意识形态去定他人的对错,
我们很少设身处地的感受别人的悲痛。
自己内心能涌出的一念对他人的设出处地的慈悲与解脱,才是善根的根基,才是种植善根。
有了善根,就有了功德。
有了功德,生命才能更快速的转化与成长。
认真的理论说,也只有善根深厚,才能「智能」增长。
书读不下去吗?
如果你不会去对外怪什么理由,所以你不会读书;
那么,
去试看看让你的善根增长,
你会感觉你的思考的能力、读书的耐心,有了不同的层次的存在。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我想要有好眷屬:《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為欲令一切眾生得於隨順眷屬故;
為欲令一切眾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
人,終究是活在人間世的,有血有肉有判斷有喜怒有他人的世界。
如何可能,
這個世界,對你是一個助益的世界,
對你而言,對你是有著最少障礙的世界?
年輕時喜讀的存在主義的沙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嶽。
不是嗎?對我而言,那真實無比。
所有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痛苦,有那一件事與「他人」無關呢?
如果你不小心跌倒,傷了,但你看一下,沒有其他人在,是自己不小心滑倒,
你會「痛」,但你會「痛苦」嗎?不會。
但如果你認為發現有人「故意」潑水讓你滑倒,你能不痛恨他人嗎?難。
他人即地嶽,所言不虛。
但他人之所以會是地嶽,是因為「你」不會認為你自己是錯的。
來,你能不去馬上的就認定是別人的錯嗎?你能有勇氣的去看看自己嗎?
很難。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傾向於去檢討別人。尤其是如果你又自認為你有批判能力的話。你怎麼有可能不受惑誘地去批判別人呢?好爽啊!
來,你想逆轉這種人性傾向嗎?你想要有勇氣去檢討自己嗎?
來,迴向及觀想,是一種好的行法,這裡有範例,你可以跟著做,念它,迴向它:
為欲令一切眾生得於隨順眷屬故;
為欲令一切眾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
就佛學而言,你怎麼觀想別人,就是怎麼迴向自己。
**
我想要有好眷属:《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于随顺眷属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
人,终究是活在人间世的,有血有肉有判断有喜怒有他人的世界。
如何可能,
这个世界,对你是一个帮助的世界,
对你而言,对你是有着最少障碍的世界?
年轻时喜读的存在主义的沙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岳。
不是吗?对我而言,那真实无比。
所有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痛苦,有那一件事与「他人」无关呢?
如果你不小心跌倒,伤了,但你看一下,没有其他人在,是自己不小心滑倒,
你会「痛」,但你会「痛苦」吗?不会。
但如果你认为发现有人「故意」泼水让你滑倒,你能不痛恨他人吗?难。
他人即地岳,所言不虚。
但他人之所以会是地岳,是因为「你」不会认为你自己是错的。
来,你能不去马上的就认定是别人的错吗?你能有勇气的去看看自己吗?
很难。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倾向于去检讨别人。尤其是如果你又自认为你有批判能力的话。你怎么有可能不受惑诱地去批判别人呢?好爽啊!
来,你想逆转这种人性倾向吗?你想要有勇气去检讨自己吗?
来,回向及观想,是一种好的行法,这里有范例,你可以跟着做,念它,回向它: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于随顺眷属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
就佛學而言,你怎麼觀想別人,就是怎麼迴向自己。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求什麼:《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悉得法利,能斷一切眾生疑惑;
願一切眾生得善法欲,心常喜樂諸佛正法。
來,首先,如果你對佛學的術語很有意見,那就把「諸佛正法」,改成你想要的。
這次,抄這一段是為了什麼呢?
因為我又看到了一種我從不曾發過的願。我很佩服,這些菩薩為什麼想得出這樣的內容。
老樣子,
如果你對佛學沒有直接排斥,如果你了解,那是一種「改變自己生命格局」的思考與實踐的成果,
那麼從經典中去看到菩薩(聖人)是發了什麼願,
是己變自己格局的方法之一,行法。
典型大乘佛學修法,最基本的理論核心是:自我即他人,所以說「無我」,所以說「中道空」。
那麼,你如何去「願」別人,就會直接反映到自己生命可能可以改變的格局。
理論如此,是真的如此。這是有嚴格的佛學義理論證的。(胡塞爾的「他人」理論,也是同一思路的,即我就是「我他」。)
但理論了解是一回事,只有去「做了」,這理論才會真正的產生「作用」在你的身上。這是佛學不同於哲學之所在,有行法。
我們可能會祝福別人把書讀好,但讀好書的目的是什麼呢?
這裡,菩薩的願是:能斷一切眾生疑惑。
人活著,面對生死,面對不幸,面對「美好」的必然消逝。
人是苦的,人是有疑惑。
你能幫別人解脫或消減這些「憂苦」嗎?
你願意是一回事,你有沒有能力做到又是一回事?
如果你自己也無法消除自己的「憂愁」呢?你有能力去消除自己的嗎?
「願一切眾生悉得法利,能斷一切眾生疑惑。」
祝願別人如此,你就能如此。這是行法。某個角度而言,如果你沒有這種願對別人發出,你無法如此的拉拔自己到這種層次。這是理論上的必然。由不得你。
「願一切眾生得善法欲,心常喜樂諸佛正法。」
我們有能力去得到「善法欲」嗎?欲望哦!
你是可以的,你有那本質,但你那本質被發出而成形了嗎?去祝願吧。
求什么:《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悉得法利,能断一切众生疑惑;
愿一切众生得善法欲,心常喜乐诸佛正法。
来,首先,如果你对佛学的术语很有意见,那就把「诸佛正法」,改成你想要的。
这次,抄这一段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我又看到了一种我从不曾发过的愿。我很佩服,这些菩萨为什么想得出这样的内容。
老样子,
如果你对佛学没有直接排斥,如果你了解,那是一种「改变自己生命格局」的思考与实践的成果,
那么从经典中去看到菩萨(圣人)是发了什么愿,
是己变自己格局的方法之一,行法。
典型大乘佛学修法,最基本的理论核心是:自我即他人,所以说「无我」,所以说「中道空」。
那么,你如何去「愿」别人,就会直接反映到自己生命可能可以改变的格局。
理论如此,是真的如此。这是有严格的佛学义理论证的。(胡塞尔的「他人」理论,也是同一思路的,即我就是「我他」。)
但理论了解是一回事,只有去「做了」,这理论才会真正的产生「作用」在你的身上。这是佛学不同于哲学之所在,有行法。
我们可能会祝福别人把书读好,但读好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里,菩萨的愿是:能断一切众生疑惑。
人活着,面对生死,面对不幸,面对「美好」的必然消逝。
人是苦的,人是有疑惑。
你能帮别人解脱或消减这些「忧苦」吗?
你愿意是一回事,你有没有能力做到又是一回事?
如果你自己也无法消除自己的「忧愁」呢?你有能力去消除自己的吗?
「愿一切众生悉得法利,能断一切众生疑惑。」
祝愿别人如此,你就能如此。这是行法。某个角度而言,如果你没有这种愿对别人发出,你无法如此的拉拔自己到这种层次。这是理论上的必然。由不得你。
「愿一切众生得善法欲,心常喜乐诸佛正法。」
我们有能力去得到「善法欲」吗?欲望哦!
你是可以的,你有那本质,但你那本质被发出而成形了吗?去祝愿吧。
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何種的祈求:《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寶海身 見皆獲益 無空過者。
讀到這一句,我才某種感觸的想到,還有這樣子的一種對他人的願。
對一位佛學理論,佛法實踐,算是有點興趣的人,我;
知道,
在大乘佛法的生命理論及修行方法,去「祝願」他人,是重要的一種「功夫」。
哈,你可能會覺得怪。
來,你可能怨天怨地、道人長短、批評建議、分析規劃,
這些,都沒有什麼不對。
很好。
但,這些,都只是讓你「目前的狀況」可能更順;「可能啊」,未必。
這些,卻絕對沒有辦法讓你去「提升」自己視野、心量和檔次。亦即,離開目前的狀況而更往向上的境界或檔次。
古代經典,更看重的是:如何讓自己脫離目前的「既有狀況」,讓生命邁向另一更高的檔次。
就佛學而言,祝願他人,是一種去達到上述目的的方法,所以是「行法」。
人,本來就很難去祝願「他人」。他人,而不是自己親近的人。
人能如此做,生命就會在「這種實踐的」過程,而改變自己。
更如同你去「練習騎」腳踏車,所以你的生命改變了,你變得「會騎了」。
如果你會祝願他人這種行法;那麼祝願的內容,決定了你上升的高度,以及你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
願一切眾生得寶海身 見皆獲益 無空過者。
也就是讓自己變成:見皆獲益 無空過者。
對他人發出這種祝願吧!去做,你就會向那個方向去改變。
**
何种的祈求:《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宝海身 见皆获益 无空过者。
读到这一句,我才某种感触的想到,还有这样子的一种对他人的愿。
对一位佛学理论,佛法实践,算是有点兴趣的人,我;
知道,
在大乘佛法的生命理论及修行方法,去「祝愿」他人,是重要的一种「功夫」。
哈,你可能会觉得怪。
来,你可能怨天怨地、道人长短、批评建议、分析规划,
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对。
很好。
但,这些,都只是让你「目前」可能更好;「可能啊」,未必。
这些,却绝对没有办法让你去「提升」自己视野、心量和档次。
古代经典,更看重的是:如何让自己脱离目前的「既有状况」,让生命迈向另一更高的档次。
就佛学而言,祝愿他人,是一种去达到上述目的的方法,所以是「行法」。
人,本来就很难去祝愿「他人」。他人,而不是自己亲近的人。
人能如此做,生命就会在「这种实践的」过程,而改变自己。
更如同你去「练习骑」脚踏车,所以你的生命改变了,你变得「会骑了」。
如果你会祝愿他人这种行法;那么祝愿的内容,決定了你上升的高度,以及你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愿一切众生得宝海身 见皆获益 无空过者。
也就是让自己变成:见皆获益 无空过者。
对他人发出这种祝愿吧!去做,你就会向那个方向去改变。
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對大眾的怖畏:《華嚴.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離大眾怖 於無上法心淨無畏
能為最上大師子吼
十迴向品,重在發願。
發願,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行法;對我而言,這其實是標誌出大乘佛法之所以是有異於之前原始佛教,的顯著宗教現象上的不同。
發願,看起來是「為自己」。
但發願這種「為自己」的行為,其實在「背後」我們已經預設了「他人」的存在。
發願,本來就是一種我他共在才能形成的現象。
不然,想想,如果沒有他人當作發願的背景存在,你發個什麼願呢?
有那一個願,不是在於處理、解決、調整,你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呢?
例如,發願要有智慧。在一個沒有「他人的世界」,你要什麼樣的智慧呢?你有智慧拿來做什麼呢?拿來曬成乾嗎?
好了,那麼,在你的心量中,你能想像出你和他人「能有什麼樣形式的關係」存在呢?
先要能在心中對某種與他人關係有著某種先行性的理解,於是你才能發出正確的願。
當然,如果你不相信這種發願行法,其實也就不用再往下看。
但,如果你心中對「發願」這種行為,有某種直覺,有某種相信,甚至有某種經驗,那麼,你有什麼願可以發,就是修行的重點。
發願如果讓你覺得宗教味太重,好吧,那改成「立志」,你可以接受了吧。
立什麼志呢?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其實,發願或立志,這種行法,修行的方法,改變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發了什麼志或什麼願?
什麼樣的願,帶著你走多高多遠。
我們有能力可以想像出某種讓自己更有可能向上超越的志嗎?我們的願,可不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需求之外,有著更大的圖像呢?
願一切眾生離大眾怖 於無上法心淨無畏
能為最上大師子吼
我喜歡這個願。
因為,真的,我們常活在大眾怖中。我們都活在看別人的眼色中。
我們人云亦云。我們是和別人一樣地假裝和別人不一樣的展現自己。
你不敢去走你自己的路。「心淨無畏」。
你能有勇氣去真實的展現自己嗎?「能為最上大師子吼」。
發願吧。
如果你不發願,我其實也想不出你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你走出這種你自己心甘 情願要陷進去的困局。
每天唸一次,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
对大众的怖畏:《华严.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离大众怖 于无上法心净无畏
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十回向品,重在发愿。
发愿,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行法;对我而言,这其实是标志出大乘佛法之所以是有异于之前原始佛教,的显著宗教现象上的不同。
发愿,看起来是「为自己」。
但发愿这种「为自己」的行为,其实在「背后」我们已经预设了「他人」的存在。
发愿,本来就是一种我他共在才能形成的现象。
不然,想想,如果没有他人当作发愿的背景存在,你发个什么愿呢?
有那一个愿,不是在于处理、解决、调整,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呢?
例如,发愿要有智慧。在一个没有「他人的世界」,你要什么样的智慧呢?你有智慧拿来做什么呢?拿来晒成干吗?
好了,那么,在你的心量中,你能想象出你和他人「能有什么样形式的关系」存在呢?
先要能在心中对某种与他人关系有着某种先行性的理解,于是你才能发出正确的愿。
当然,如果你不相信这种发愿行法,其实也就不用再往下看。
但,如果你心中对「发愿」这种行为,有某种直觉,有某种相信,甚至有某种经验,那么,你有什么愿可以发,就是修行的重点。
发愿如果让你觉得宗教味太重,好吧,那改成「立志」,你可以接受了吧。
立什么志呢?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其实,发愿或立志,这种行法,修行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发了什么志或什么愿?
什么样的愿,带着你走多高多远。
我们有能力可以想象出某种让自己更有可能向上超越的志吗?我们的愿,可不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需求之外,有着更大的图像呢?
愿一切众生离大众怖 于无上法心净无畏
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我喜欢这个愿。
因为,真的,我们常活在大众怖中。我们都活在看别人的眼色中。
我们人云亦云。我们是和别人一样地假装和别人不一样的展现自己。
你不敢去走你自己的路。「心净无畏」。
你能有勇气去真实的展现自己吗?「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发愿吧。
如果你不发愿,我其实也想不出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走出这种你自己心甘 情愿要陷进去的困局。
每天念一次,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怎麼去祝福別人:《華嚴經.十迴向品》
經文:
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法無所有乘
永離一切分別執著
而常修習一切智道
這三個願,這三個祝福,我挺陌生的。
並不是沒有讀過,如果你愛看傳統的古代經典書籍,
類似的概念不會太少。
但為什麼說陌生,我想一想,如果我曾對別人有祝福,那我似乎還沒有如此內容的祝福過。
於是,這種祝福,我陌生,因為很少在我的身上被發生過。
儘管,看過很多。
通常我們都祝福別人什麼呢?往往是讓他人在這人間世活得更順意的一切,而這往往又和生活面相關。
這沒有什麼不對。甚至,這很對。甚至,你能發生祝福之心,而不是怨恨之心,這已是不容易的了。
難得!
但,如果透過祝福他人,對,你已經能夠祝福他人了,經由祝福他人我們還可以自己提升自己到更「高檔次」,那麼祝福就是一種行法,修行的方法:迴向法。
這正是《華嚴經十迴向品》所給我們的方法。但華嚴經十迴向品之所以更讓人窩心,並不是提出這種方法而已,而是給出了你可以拿來使用的「祝福內容」。
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法無所有乘
永離一切分別執著
而常修習一切智道
但,你看得懂嗎?你相信嗎?如果你不懂,你不相信,你又怎麼會去祝福別人呢?
這三個願,你未必都接受的下去啊。
讓自己有更高的祝福的能力,這過程,你也必定讓自己變的不一樣了,更向上的不一樣。
於是,祝福別人,轉過來,也同樣是祝福自己。
再轉過來說,要讓自己變化到那裡,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祝福別人也到那裡。
於是,當你陷在某種無法解脫的痛苦時,不想再陷入了,於是,去祝福別人也能夠如此:
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法無所有乘
永離一切分別執著
而常修習一切智道
輕輕的對你的「對象」念 一次,你會感到內心的一陣洶湧地翻騰與悸動。光是能夠對別人念出來,你就已在自己改變了。
**
怎么去祝福别人:《华严经.十回向品》
经文:
愿一切众生乘一切法无所有乘
永离一切分别执着
而常修习一切智道
这三个愿,这三个祝福,我挺陌生的。
并不是没有读过,如果你爱看传统的古代经典书籍,
类似的概念不会太少。
但为什么说陌生,我想一想,如果我曾对别人有祝福,那我似乎还没有如此内容的祝福过。
于是,这种祝福,我陌生,因为很少在我的身上被发生过。
尽管,看过很多。
通常我们都祝福别人什么呢?往往是让他人在这人间世活得更顺意的一切,而这往往又和生活面相关。
这没有什么不对。甚至,这很对。甚至,你能发生祝福之心,而不是怨恨之心,这已是不容易的了。
难得!
但,如果透过祝福他人,对,你已经能够祝福他人了,经由祝福他人我们还可以自己提升自己到更「高档次」,那么祝福就是一种行法,修行的方法:回向法。
这正是《华严经十回向品》所给我们的方法。但华严经十回向品之所以更让人窝心,并不是提出这种方法而已,而是给出了你可以拿来使用的「祝福内容」。
愿一切众生乘一切法无所有乘
永离一切分别执着
而常修习一切智道
但,你看得懂吗?你相信吗?如果你不懂,你不相信,你又怎么会去祝福别人呢?
这三个愿,你未必都接受的下去啊。
让自己有更高的祝福的能力,这过程,你也必定让自己变的不一样了,更向上的不一样。
于是,祝福别人,转过来,也同样是祝福自己。
再转过来说,要让自己变化到那里,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祝福别人也到那里。
于是,当你陷在某种无法解脱的痛苦时,不想再陷入了,于是,去祝福别人也能够如此:
愿一切众生乘一切法无所有乘
永离一切分别执着
而常修习一切智道
轻轻的对你的「对象」念 一次,你会感到内心的一阵汹涌地翻腾与悸动。光是能够对别人念出来,你就已在自己改变了。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觀想像他人的眼光:《華嚴.十迴向品》經抄
先抄這一段經文:《華嚴經:十迴向品》:
「
所謂
願一切眾生人所樂見
見者欽歎
見者親善
見者愛樂
見者渴仰
見者除憂
見者生喜
見者離惡
見者常得親近於佛
見者清淨獲得一切智。
」
這是華嚴經中常會看到的文字模式。
很美,很漂亮;文字很有藝術感的滋味,描寫的境界也很浩大。
是的。
但,然後呢?我們是在欣賞文字作品嗎?
佛經,是佛學的經典。佛學,是「解脫之學」。那麼,佛經就是要幫助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經典。
於是,上面那一句話,和我們如何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一定有吧!否則被寫出來幹什麼?
來,你怎麼看「別人」呢?你常把別人看成是怎麼樣的人?
去試一試,你今天在街上,如果有十位路人讓人「動了念」,去看看,那十個念中,大概有「負面概念」是多少?
我一定是比較多的。哈。我試過。你呢?
好啊,那你去想一下,你喜歡的人。
你想一想,你會用什麼樣的「特色」去描繪那一位你喜的人呢?
這時,你可以跟上面的經抄比一下。你會覺得,哇,菩薩怎麼那麼想?而且想的那麼好?
對。這就是為什麼菩薩是菩薩。
所以呢?這跟我們的解脫有什麼關係?
來,佛學有一基本的理解:我即他人。整個佛學的理論論述往往在為你「解釋」為什麼自己即他人。
你也可以用光/粒子/波的理論來理解自己即他人。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光當下只能選擇某一種狀態顯現。但依理論,對粒子好即是對波好。反過來也一樣。
同樣的,基於人類的意識特色(也可以借用「意向性」這個概念,或是光/波/粒子模型)我們只能從對他人的想像中來看到自己,改變自己。
於是,你想要有多大的改變自己到那裡呢?那你就要有多大的能力去「想像別人到那裡」。
依佛學他人即自己的修行理論,把別人想的多好,於是自己就有「那麼好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觀想」別人觀想到那麼好,那麼,菩薩就示範出祂們的觀想版本給我們參考。
觀想,是行法!
**
观想象他人的眼光:《华严.十回向品》经抄
先抄这一段经文:《华严经:十回向品》:
「
所谓
愿一切众生人所乐见
见者钦叹
见者亲善
见者爱乐
见者渴仰
见者除忧
见者生喜
见者离恶
见者常得亲近于佛
见者清净获得一切智。
」
这是华严经中常会看到的文本模式。
很美,很漂亮;文字很有艺术感的滋味,描写的境界也很浩大。
是的。
但,然后呢?我们是在欣赏文字作品吗?
佛经,是佛学的经典。佛学,是「解脱之学」。那么,佛经就是要帮助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经典。
于是,上面那一句话,和我们如何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定有吧!否则被写出来干什么?
来,你怎么看「别人」呢?你常把别人看成是怎么样的人?
去试一试,你今天在街上,如果有十位路人让人「动了念」,去看看,那十个念中,大概有「负面概念」是多少?
我一定是比较多的。哈。我试过。你呢?
好啊,那你去想一下,你喜欢的人。
你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样的「特色」去描绘那一位你喜的人呢?
这时,你可以跟上面的经抄比一下。你会觉得,哇,菩萨怎么那么想?而且想的那么好?
对。这就是为什么菩萨是菩萨。
所以呢?这跟我们的解脱有什么关系?
来,佛学有一基本的理解:我即他人。整个佛学的理论论述往往在为你「解释」为什么自己即他人。
你也可以用光/粒子/波的理论来理解自己即他人。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光当下只能选择某一种状态显现。但依理论,对粒子好即是对波好。反过来也一样。
同样的,基于人类的意识特色(也可以借用「意向性」这个概念,或是光/波/粒子模型)我们只能从对他人的想象中来看到自己,改变自己。
于是,你想要有多大的改变自己到那里呢?那你就要有多大的能力去「想象别人到那里」。
依佛学他人即自己的修行理论,把别人想的多好,于是自己就有「那么好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观想」别人观想到那么好,那么,菩萨就示范出祂们的观想版本给我们参考。
观想,是行法!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自在的可能性
佛學,核心是解脫。解脫,到底要解脫什麼?有什麼好要去解脫的。
解脫了這些,對我又有什麼好處?
對我而言,去不斷追問這些問題,往往是我對佛學有更深刻理解的方法。
來,佛學的教主,釋迦牟尼,到底,當時的他想要解脫什麼?
貴為一位王子,什麼都有了。
從我們般凡情的角度來猜度,他還有什麼好去抱怨的呢?如果跟我們這些為生活而逼迫的人,相較起來?
他,到底要解脫什麼?
其實,你是真的要去問自己的。
如果你的想法和他不太一樣,那麼,釋氏為了要解脫而開出的佛法,就未必和你相應。
你和他所想要的方向,不同。
釋氏到底要解脫什麼?
你準備好嚇一跳了嗎?答案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什麼,這些嗎?這些不是「自然的」嗎?你一定會如此說。
為什麼一定是自然的呢?
顯然,釋氏想的和你不一樣。而且,釋氏自己去實踐後,開出了佛學這一修行體系,要讓人可以解脫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佛學的經典,都是朝向著這一目標:解脫。
其實,如果你的生命沒有被某種「無法逃避的苦」壓迫過,你很少會對佛學有什麼好感。
但,如果你被生命的某種無可避免的苦壓迫過,那種無可避免,正如同生老病死一樣的無可避免,佛學才會對你開始產生理解上的意義。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於有為界示無為法 而不滅壞有為之相
於無為界示有為法 而不分別無為之相
對,你一定看不懂。當然。甚至你會覺得這些句子瘋了,莫名其妙。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看得懂,那麼你就要把理解的方向調整到「佛學想講」的方向:解脫。
上面那二句是談,一位解脫的人,在這世間,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在過生活。經典說,解脫,自在,是指這樣的解脫和自在,而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樣。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自在的可能性
佛学,核心是解脱。解脱,到底要解脱什么?有什么好要去解脱的。
解脱了这些,对我又有什么好处?
对我而言,去不断追问这些问题,往往是我对佛学有更深刻理解的方法。
来,佛学的教主,释迦牟尼,到底,当时的他想要解脱什么?
贵为一位王子,什么都有了。
从我们般凡情的角度来猜度,他还有什么好去抱怨的呢?如果跟我们这些为生活而逼迫的人,相较起来?
他,到底要解脱什么?
其实,你是真的要去问自己的。
如果你的想法和他不太一样,那么,释氏为了要解脱而开出的佛法,就未必和你相应。
你和他所想要的方向,不同。
释氏到底要解脱什么?
你准备好吓一跳了吗?答案是: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什么,这些吗?这些不是「自然的」吗?你一定会如此说。
为什么一定是自然的呢?
显然,释氏想的和你不一样。而且,释氏自己去实践后,开出了佛学这一修行体系,要让人可以解脱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佛学的经典,都是朝向着这一目标:解脱。
其实,如果你的生命没有被某种「无法逃避的苦」压迫过,你很少会对佛学有什么好感。
但,如果你被生命的某种无可避免的苦压迫过,那种无可避免,正如同生老病死一样的无可避免,佛学才会对你开始产生理解上的意义。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于有为界示无为法 而不灭坏有为之相
于无为界示有为法 而不分别无为之相
对,你一定看不懂。当然。甚至你会觉得这些句子疯了,莫名其妙。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看得懂,那么你就要把理解的方向调整到「佛学想讲」的方向:解脱。
上面那二句是谈,一位解脱的人,在这世间,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在过生活。经典说,解脱,自在,是指这样的解脱和自在,而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样。
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週末《華嚴》經抄:十迴向品之啐啐唸
《華嚴經.十迴向品之一》:
悉能安隱諸群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維修習最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此人迴向得究竟
來,
你看完有什麼感覺。
教條。老套。騙人。
做不到。無聊。傻了。……
憑良心講,如果你有上述的反應,那很正常。
我「以前」一定比你更激進。什麼封建、愚人、迷信之類的,我一定馬上出口。
佛學搞多了,慢慢的我有一種觀念指導著我去「思考」經典。
觀念:如果每一部經典都是為了教化眾生,「這樣式的文字」出現一定有它的教化眾生的道理在?
那《華嚴經》這樣的「很高檔到人家不相信」的文本呈現,是什麼道理?
搞清楚了是什麼道理,所以我才能拿來用,拿來「修行之用」。
佛經,是為了指導「修行」而來的理論!
好了,面對上面那一段文字,和我的「修行」有什麼關係?我要拿來怎麼用?
這是《華嚴經.十迴向品》,換言之,怎麼用,已跟你說了:迴向用。
於是,把上面的句子來拿來「迴向用」,這就是十迴向品可以讓你修行的方法。
經文,很美,很漂亮。
但不是讓你欣賞用的。不是讓你背誦用的。不是讓你寫論文用的。
而是,
華嚴那麼「高檔的文字」恰恰是讓你拿來做「迴向(給別人)」這一修行動作時,用的。
正因如此,所以華嚴的文字不怕高檔,就怕不高檔。
例如,我示範一次。
當我按下「上傳」後,我會想像著唸出:
所有今天所有看到這文字的人,當願:
悉能安隱諸群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維修習最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此人迴向得究竟
就是這樣的迴向觀想他人,於是你的生命之層次,在不知不覺中就拉高了!
去做吧。如果你相信。就去做。
做了,反正你也沒有什麼損失。萬一你感受強烈,或許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改變了。
來,大乘佛法的最基本原理:你怎麼觀想別人,你就會成為那種人。
***
周末《华严》经抄:之啐啐念
来,先抄一段。
《华严经.十回向品之一》:
悉能安隐诸群生 普使一切皆欢喜
修菩萨行无厌足 除灭一切诸心毒
思维修习最上智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此人回向得究竟
来,
你看完有什么感觉。
教条。老套。骗人。
做不到。无聊。傻了。……
凭良心讲,如果你有上述的反应,那很正常。
我「以前」一定比你更激进。什么封建、愚人、迷信之类的,我一定马上出口。
佛学搞多了,慢慢的我有一种观念指导着我去「思考」经典。
观念:如果每一部经典都是为了教化众生,「这样式的文字」出现一定有它的道理?
那《华严经》这样的「很高档到人家不相信」的文本呈现,是什么道理?
搞清楚了是什么道理,所以我才能拿来用,拿来「修行之用」。
佛经,是为了指导「修行」而来的理论!
好了,面对上面那一段文字,和我的「修行」有什么关系?我要拿来怎么用?
这是《华严经.十回向品》,换言之,怎么用,已跟你说了:回向用。
于是,把上面的句子来拿来「回向用」,这就是十回向品可以让你修行的方法。
经文,很美,很漂亮。
但不是让你欣赏用的。不是让你背诵用的。不是让你写论文用的。
而是,
华严那么「高档的文字」恰恰是让你拿来做「回向(给别人)」这一修行动作时,用的。
正因如此,所以华严的文字不怕高档,就怕不高档。
例如,我示范一次。
当我按下「上传」后,我会想象着念出:
所有今天所有看到这文字的人,当愿:
悉能安隐诸群生 普使一切皆欢喜
修菩萨行无厌足 除灭一切诸心毒
思维修习最上智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此人回向得究竟
就是这样的回向观想他人,于是你的生命之层次,在不知不觉中就拉高了!
去做吧。如果你相信。就去做。
做了,反正你也没有什么损失。万一你感受强烈,或许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改变了。
来,大乘佛法的最基本原理:你怎么观想别人,你就会成为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