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學網站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華嚴挳.十回向品》:一一

 《華嚴挳.十回向品》:一一

當願眾生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普能攝受一切眾生  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
為令一切眾生普攝一切所有善根  一一皆與平等迴向而相應故。

看到這一句,心中涼了半裁。

這做得到嗎?

如果要做,那如何可能?

古人談出來,他們有去實踐嗎?

他們實踐的「理論是什麼」?

檢驗的標準是什麼?

這實踐的過程,他們有沒有具體的方法?

再來,最嚴格的追問,為什麼要如此去做?

這是佛學。其實,一切宗教的修行,大致是如此。都有各自的解法和說明。

《辯中邊論》這本五世紀時,印度修行者,世親,的著作,就有系統性的思考和回答。

嗯,所以,有時,一種問題往往已被追問了數千年。

看到有人這樣想過,這樣去實踐過,心中難免不勝感激。人並不孤單,在面對究竟義的思考上。

一一,是最難的。

一一是指每個人。每個人都要平等對待。

這有多難?心知肚明。為什麼這是可以達到的可能性目標,那麼「理論」與「行法」在這裡就有了意義。

《辯中邊論》說,讀誦與思維,是行法。

去讀誦與思維,我們就會打下可以去實踐的基礎。


《华严挳.十回向品》:一一

当愿众生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普能摄受一切众生  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
为令一切众生普摄一切所有善根  一一皆与平等迴向而相应故。

看到这一句,心中凉了半裁。

这做得到吗?

如果要做,那如何可能?

古人谈出来,他们有去实践吗?

他们实践的「理论是什麽」?

检验的标准是什麽?

这实践的过程,他们有没有具体的方法?

再来,最严格的追问,为什麽要如此去做?

这是佛学。其实,一切宗教的修行,大致是如此。都有各自的解法和说明。

《辩中边论》这本五世纪时,印度修行者,世亲,的着作,就有系统性的思考和回答。

嗯,所以,有时,一种问题往往已被追问了数千年。

看到有人这样想过,这样去实践过,心中难免不胜感激。人并不孤单,在面对究竟义的思考上。

一一,是最难的。

一一是指每个人。每个人都要平等对待。

这有多难?心知肚明。为什麽这是可以达到的可能性目标,那麽「理论」与「行法」在这裡就有了意义。

《辩中边论》说,读诵与思维,是行法。

去读诵与思维,我们就会打下可以去实践的基础。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華嚴經.十迴向品》:哲學式

 《華嚴經.十迴向品》:哲學式

當願眾生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  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
為令一切眾生  悉能攝受一切善根知諸功德性及義故。

功德。

什麼是功德?就是做了「有益於他人之事」。

有益於他人之事,嗯,聽了很多年了,這是一種老套的道德訓條嗎?還是,可以有什麼樣的不同想法可以來對著它。

佛學,並沒有把「功德」當作一種沒有什麼理由而你就被告知要去做的「道德訓條」。

佛學對於「做功德」是有一套哲學式的推演的,所以,才會有人說,佛學也是哲學。

因為,佛學不隨便理所當然,佛學對於人生中的某些「你不敢去對著想的事」,都勇敢的去進行推理思維。

為什麼要去做「有益於他人之事」?對啊,為什麼?你都不敢去「對之推理」對不對?

其實,你不敢去「對著想」的事情,多著呢?例如生死。但無妨,我們只要罵著佛學是迷信,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去想。對不對?

佛學經過一套推理思維後,結論是,「去做有益於他人之事」,你才能有「地基」去推動自己向著更好的自己去改變。

所以,才有這樣的辨證式的語言: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是迷信嗎?還是,這是像數學一樣的對人生研究所得出的一種「公理」。你可以自己去想想!

怎麼樣去幫助別人「才對呢」?佛學連這都要推理的。如上經文。

不只是幫助,而且是要如上所言式的幫助,這是對自己有最大助益的對別人之幫助。

但,看起來不易啊。

對,所以,先唸誦。所以才有「聞、思、修」這一修行的令示被提出來。

《华严经.十迴向品》:哲学式

当愿众生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  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处故,
为令一切众生  悉能摄受一切善根知诸功德性及义故。

功德。

什麽是功德?就是做了「有益于他人之事」。

有益于他人之事,嗯,听了很多年了,这是一种老套的道德训条吗?还是,可以有什麽样的不同想法可以来对着它。

佛学,并没有把「功德」当作一种没有什麽理由而你就被告知要去做的「道德训条」。

佛学对于「做功德」是有一套哲学式的推演的,所以,才会有人说,佛学也是哲学。

因为,佛学不随便理所当然,佛学对于人生中的某些「你不敢去对着想的事」,都勇敢的去进行推理思维。

为什麽要去做「有益于他人之事」?对啊,为什麽?你都不敢去「对之推理」对不对?

其实,你不敢去「对着想」的事情,多着呢?例如生死。但无妨,我们只要骂着佛学是迷信,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去想。对不对?

佛学经过一套推理思维后,结论是,「去做有益于他人之事」,你才能有「地基」去推动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去改变。

所以,才有这样的辨证式的语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是迷信吗?还是,这是像数学一样的对人生研究所得出的一种「公理」。你可以自己去想想!

怎麽样去帮助别人「才对呢」?佛学连这都要推理的。如上经文。

不只是帮助,而且是要如上所言式的帮助,这是对自己有最大助益的对别人之帮助。

但,看起来不易啊。

对,所以,先唸诵。所以才有「闻、思、修」这一修行的令示被提出来。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第八識

 《華嚴經.十迴向品》:第八識

當願眾生

經抄:
為令一切眾生善根眷屬具足故,
為令一切眾生善根智慧常現在前故,
為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淨心圓滿故。


三個主題,讓我們去觀想。

當然,首先你要「相信」觀想的「威神力」。

威神力是佛學經典中的術語,我用現代的話詞來翻的話,是:像潛意識一樣的,一定會對你影響,但你未必「看得到」的一種力量。

想出去玩,所以你才出去玩。

意識在先。

「願」帶著你在這紛擾的世間萬象中,做出「那個選擇」。

是「願」,而不是「你」。你奠基於「願」。

因為想考上好研究所(願),所以你今天「選擇」去圖書館讀書。

這道理真的很平常。你一定經驗的到。

做出選擇,看起來好像是你「個人主觀」的決定。是嗎?更大的力量往往來自於「潛意識」所投射出的「規定性」。

沒關係,你好好去想想。是不是先喜歡了一個人,之後,所以才去找「歡喜的理由」。

從來就不是去分析完理由並加以確識是「正向」強度後,你再去喜歡一個人。

來,發願,讓願走入潛意識,用佛學唯識術語是進入阿賴耶,即第八識。

你的願會在你要做出決定性選擇時,透顯出願的「指導性」力量。

眷屬、智慧、淨心。這三個,是強大的影響力。

《华严经.十迴向品》

当愿众生

经抄:
为令一切众生善根眷属具足故,
为令一切众生善根智慧常现在前故,
为令一切众生得不可坏淨心圆满故。


三个主题,让我们去观想。

当然,首先你要「相信」观想的「威神力」。

威神力是佛学经典中的术语,我用现代的话词来翻的话,是:像潜意识一样的,一定会对你影响,但你未必「看得到」的一种力量。

想出去玩,所以你才出去玩。

意识在先。

「愿」带着你在这纷扰的世间万象中,做出「那个选择」。

是「愿」,而不是「你」。你奠基于「愿」。

因为想考上好研究所(愿),所以你今天「选择」去图书馆读书。

这道理真的很平常。你一定经验的到。

做出选择,看起来好像是你「个人主观」的决定。是吗?更大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潜意识」所投射出的「规定性」。

没关係,你好好去想想。是不是先喜欢了一个人,之后,所以才去找「欢喜的理由」。

從來就不是去分析完理由並加以確識是「正向」強度後,你再去喜歡一個人。

来,发愿,让愿走入潜意识,用佛学唯识术语是进入阿赖耶,即第八识。

你的愿会在你要做出决定性选择时,透显出愿的「指导性」力量。

眷属、智慧、淨心。这三个,是强大的影响力。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回向品》:經抄

 《華嚴經.十回向品》:經抄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  財寶豐足無所乏少
願一切眾生  成就無盡大功德藏
願一切眾生  具足一切安隱快樂

不知這種句子,你看煩了沒有?

我以前會啊。

現在不會,現在會覺得還要更努力。

這是一種轉變,一種對某種觀念從「理解」到「意欲」的轉變。

德性的成熟,靠理解是不充足的,那往往要有一種意欲,才會讓你在其中「喜樂充滿」。

正如同你去看一幅藝術品,「理解」是無力的,「美的意欲」才是一種讓人「喜樂充滿於」美的真正手段。

從理解到意欲,「唸誦」是行法。

《荀子·勸學》:真積力久則入。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  财宝丰足无所乏少
愿一切众生  成就无尽大功德藏
愿一切众生  具足一切安隐快乐

不知这种句子,你看烦了没有?

我以前会啊。

现在不会,现在会觉得还要更努力。

这是一种转变,一种对某种观念从「理解」到「意欲」的转变。

德性的成熟,靠理解是不充足的,那往往要有一种意欲,才会让你在其中「喜乐充满」。

正如同你去看一幅艺术品,「理解」是无力的,「美的意欲」才是一种让人「喜乐充满于」美的真正手段。

从理解到意欲,「唸诵」是行法。

《荀子·劝学》:真积力久则入。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回向品》:經抄:明燈眾生

《華嚴經.十回向品》:經抄:明燈眾生

當願眾生

經文:
菩薩摩訶薩
自願其身為大明燈  普能照耀一切眾生
為眾樂具  普能攝受一切眾生
為妙法藏  普能任持一切眾生
為淨光明  普能開曉一切眾生

大乘,談自/他一體。

這點很難去了解和體悟。很正常。正如同「空性」一樣,本來就不易解。

於是才有行法,去幫助你培養一種可以去理解這種道理的底子。

經文,提供了一些,可以讓我們去觀想的情境,化為句子,讓我們去觀想。

觀想,尤其是「法觀」,是大乘很特別的強調的行法。

幫別人如同幫自己,好,那你要如何去幫別呢?去那種方向去幫呢?經典提出了看法。

你希望別人可以是怎麼樣的幫別人?你希望別人有什麼樣的成就,可以來幫別人?

嗯,成為明燈、樂具、法藏、淨光明。

這談何容易。但我們去觀想,去唸誦,這是觀法,是行法。

你可能期待別人要怎麼樣?能怎麼樣?但你想的方向應很少是經典這樣談的。

這是經典的殊勝之處。

其實,我常想,如果沒有經典的「現身說法」,我大概一輩也不會去如此想的。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明灯众生

当愿众生

经文:
菩萨摩诃萨
自愿其身为大明灯  普能照耀一切众生
为众乐具  普能摄受一切众生
为妙法藏  并能任持一切众生
为淨光明  并能开晓一切众生

大乘,谈自/他一体。

这点很难去了解和体悟。很正常。正如同「空性」一样,本来就不易解。

于是才有行法,去帮助你培养一种可以去理解这种道理的底子。

经文,提供了一些,可以让我们去观想的情境,化为句子,让我们去观想。

观想,尤其是「法观」,是大乘很特别的强调的行法。

帮别人如同帮自己,好,那你要如何去帮别呢?去那种方向去帮呢?经典提出了看法。

你希望别人可以是怎麽样的帮别人?你希望别人有什麽样的成就,可以来帮别人?

嗯,成为明灯、乐具、法藏、淨光明。

这谈何容易。但我们去观想,去唸诵,这是观法,是行法。

你可能期待别人要怎麽样?能怎麽样?但你想的方向应很少是经典这样谈的。

这是经典的殊胜之处。

其实,我常想,如果没有经典的「现身说法」,我大概一辈也不会去如此想的。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圓滿之身:經抄

 《華嚴經.十迴向品》:圓滿之身:經抄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皆得圓滿最勝之身,
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不壞之身,
具足一切功德智慧。

這句很短,是我從一段經文中,摘抄出來的。

我一直想找一個句子,來唸誦,來觀想,來表達對「身體」圓滿的想像。

身體很重要,那是修行的「唯一工具」。

而「觀想」是佛法修行中,重要的行法之一。

哈,你覺得這是迷信嗎?沒關係,我年輕時也如是想。

後來,我從康德,再到胡塞爾,才又重頭回去思考,佛學是如何去論證「觀法」的?

嗯,人家是有論證的。

大乘和小乘都有強調「觀」這樣的行法,
但大乘和小乘之間的「差異」,在於,大乘強調「法觀」。

觀,什麼意思呢?直白的講,是想像。

但又不是你平常的那種想像。觀是一種「明確意識到我正在想像的想像」。

來,比方說,小乘觀的行法中有「白骨觀」,這是對「具體事物」的觀想。

大乘之所以是被標示為「大」,在於其觀法從具體事項,轉到了「抽象」的「法觀」。

雖然是抽象的法觀,但不妨礙你在法觀時帶出自身的具體想像。

其實去對「功德智慧」做出具體的事項之想像的觀法,也不容易。你不一定觀的出來呢?

但正是在這「觀的」過程,不斷的去思考自己,「觀到」「自己」。

《华严经.十迴向品》:圆满之身:经抄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皆得圆满最胜之身,
愿一切众生皆得清淨不坏之身,
具足一切功德智慧。

这句很短,是我从一段经文中,摘抄出来的。

我一直想找一个句子,来唸诵,来观想,来表达对「身体」圆满的想像。

身体很重要,那是修行的「唯一工具」。

而「观想」是佛法修行中,重要的行法之一。

哈,你觉得这是迷信吗?没关係,我年轻时也如是想。

后来,我从康德,再到胡塞尔,才又重头回去思考,佛学是如何去论证「观法」的?

嗯,人家是有论证的。

大乘和小乘都有强调「观」这样的行法,
但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异」,在于,大乘强调「法观」。

观,什麽意思呢?直白的讲,是想像。

但又不是你平常的那种想像。观是一种「明确意识到我正在想像的想像」。

来,比方说,小乘观的行法中有「白骨观」,这是对「具体事物」的观想。

大乘之所以是被标示为「大」,在于其观法从具体事项,转到了「抽象」的「法观」。

虽然是抽象的法观,但不妨碍你在法观时带出自身的具体想像。

其实去对「功德智慧」做出具体的事项之想像的观法,也不容易。你不一定观的出来呢?

但正是在这「观的」过程,不断的去思考自己,「观到」「自己」。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安心之道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安心之道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如地心  於諸眾生意常清淨無有惡念
願一切眾生普為一切作安隱處  悉令調伏住清淨道

第二句,基本上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維。

為什麼?

讀歷史書多了,往往看到「一片好心」的,往往給真實世界帶來更大災難。

那種說要給你「美好世界」的,往往是帶來災難世界。

那種給你美好口號的,往往帶來更多觸目心驚。

「願一切眾生普為一切作安隱處」,這種話,我有一種莫名的反感。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想,這種句子,真的是修行用的句子嗎?

是去幫助別人,還是最後去殘害別人。

解開心結的也是這句:「作安隱處」。

佛法沒有給你「美好的世界」,只是給你「安隱處」。

什麼是安隱處,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不易,因為「心安理得」不是你想要有就有的。

你騙不了自己。

不管你騙別人的口號有多響。

你如何能去「普為一切作安隱處」,對,那靠口號是不成的,口號無法讓你「心安」,
甚至會讓你夜半心驚的醒來。

你騙過以前的男女朋友嗎?

口號、理由夠好了吧。

但你終究無法心安。

如何而有可能去做別人的「安隱處」,自己要先能安隱。

如何自己能安隱,自己要能先「住清淨道」。

唸誦,讓自己有往這方向去的力量。這是行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经抄:安心之道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如地心  于诸众生意常清淨无有恶念
愿一切众生普为一切作安隐处  悉令调伏住清淨道

第二句,基本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思维。

为什麽?

读历史书多了,往往看到「一片好心」的,往往给真实世界带来更大灾难。

那种说要给你「美好世界」的,往往是带来灾难世界。

那种给你美好口号的,往往带来更多触目心惊。

「愿一切众生普为一切作安隐处」,这种话,我有一种莫名的反感。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想,这种句子,真的是修行用的句子吗?

是去帮助别人,还是最后去残害别人。

解开心结的也是这句:「作安隐处」。

佛法没有给你「美好的世界」,只是给你「安隐处」。

什麽是安隐处,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不易,因为「心安理得」不是你想要有就有的。

你骗不了自己。

不管你骗别人的口号有多响。

你如何能去「普为一切作安隐处」,对,那靠口号是不成的,口号无法让你「心安」,
甚至会让你夜半心惊的醒来。

你骗过以前的男女朋友吗?

口号、理由够好了吧。

但你终究无法心安。

如何而有可能去做别人的「安隐处」,自己要先能安隐。

如何自己能安隐,自己要能先「住清淨道」。

唸诵,让自己有往这方向去的力量。这是行法。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唸誦的理論基礎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唸誦的理論基礎

經文:
願一切眾生永離諸苦  得一切樂,
願一切眾生永滅苦蘊  得照現身恆受安樂,
願一切眾生超出苦獄  成就智行。

這是給人唸誦的句子,久了,你可能會無感。

我也是。所以往往需要再去想想。即「思維其義」。

如果古德說唸誦經文是「行法」,那麼,這行法之效果的可能性之理論解釋是什麼?

哈。

我愛問這種問題,但我也會去「實行」。

正如同學游泳,有好的「理論」說明如何人才能游泳,是好的;
但你一定要下水去「實行」,才會有游泳的能力被長出來。

這種經文是一種願。

看起來是為別人。但,正因為是「為別人的」,「為他人」所以往往具有某種「普遍性」的屬性。

普遍性,這種屬性,才能是一種「同一性」之功效。

這同一性是指,連結著過去、現在、未來的同一性。

如果沒有這種時間性的同一性存在,我們根本無法去意識到「對象」,什麼對象都一樣。

為別人的普遍性而來的同一性,使得「未來」之可能性,和「現在」有一種連結的存在了。

所以,唸誦是行法。

人,如果心中沒有某種隱隱約約的未來的指向性,人是無法組構成「時間性」的現象世界的。

來,
藉由「唸誦」這種行法,讓自己的未來,彩畫上了這種可能性的現象。

在人的現世的時間組構中,這種「未來」就有可能被「喚起」而走入你的世界。

以上,如果你不覺得我是胡說八道,可以參考胡塞爾《被動綜合分析》。


《华严经.十迴向品》经抄:唸诵的理论基础

经文:
愿一切众生永离诸苦  得一切乐,
愿一切众生永灭苦蕴  得照现身恆受安乐,
愿一切众生超出苦狱  成就智行。

这是给人唸诵的句子,久了,你可能会无感。

我也是。所以往往需要再去想想。即「思维其义」。

如果古德说唸诵经文是「行法」,那麽,这行法之效果的可能性之理论解释是什麽?

哈。

我爱问这种问题,但我也会去「实行」。

正如同学游泳,有好的「理论」说明如何人才能游泳,是好的;
但你一定要下水去「实行」,才会有游泳的能力被长出来。

这种经文是一种愿。

看起来是为别人。但,正因为是「为别人的」,「为他人」所以往往具有某种「普遍性」的属性。

普遍性,这种属性,才能是一种「同一性」之功效。

这同一性是指,连结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同一性。

如果没有这种时间性的同一性存在,我们根本无法去意识到「对象」,什麽对象都一样。

为别人的普遍性而来的同一性,使得「未来」之可能性,和「现在」有一种连结的存在了。

所以,唸诵是行法。

人,如果心中没有某种隐隐约约的未来的指向性,人是无法组构成「时间性」的现象世界的。

来,
藉由「唸诵」这种行法,让自己的未来,彩画上了这种可能性的现象。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無畏與讀書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無畏與讀書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無畏心  離諸恐怖;
願一切眾生常樂求法  具足喜樂,眾法莊嚴;
願一切眾生離諸惡趣  滅除一切三毒熾火。

有時,讀多了、誦多了,倒也發現經文真的很具「邏輯性」。

來,首先要有「無畏」心。

無畏,對標的是什麼呢?常樂求法。

常樂求法,這種「好事」需要無畏心嗎?

要。

不然,你去求看看?說,你想要去思考生命人生的意義性的問題。

不用那麼大啦。

即使要你去讀「傳播理論」,恐怕都要有「無畏心」。

這幾年,當老師, 當一位想要學生去「讀書」的老師,愈來愈清楚:
讀書和「聰明」關係不大,和「勇氣」關係更大。

讀書,本來就會碰到某種理解上的痛苦,沒有幾個人可以撐得過去的。

尤其那些被「主流想法」教到認為讀書是「快樂學習」的那些高中生,
一旦讀書過程有理解上的痛苦,馬上就理直氣壯的把書丟掉,因為,這不是快樂學習。

來,高中沒有承受讀書痛苦的習慣,大學就很難有,出社會也往往不會去試著讀書找問題的解決。

所以,如果你不去培養學生的「無畏心」,真的,他們不會去碰書。

同學,朋友,家長,
你有看到這篇嗎?你相信嗎?

來,唸誦一下,迴向給所有的小朋友。

幫助別人就一定是幫助自己,自己的小朋友。

常樂求法,必然「離諸惡趣」。

你不用再罵個半死,他/她會自動的離諸惡趣。


《华严经.十迴向品》经抄:无畏与读书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无畏心  离诸恐怖;
愿一切众生常乐求法  具足喜乐,众法庄严;
愿一切众生离诸恶趣  灭除一切三毒炽火。

有时,读多了、诵多了,倒也发现经文真的很具「逻辑性」。

来,首先要有「无畏」心。

无畏,对标的是什麽呢?常乐求法。

常乐求法,这种「好事」需要无畏心吗?

要。

不然,你去求看看?说,你想要去思考生命人生的意义性的问题。

不用那麽大啦。

即使要你去读「传播理论」,恐怕都要有「无畏心」。

这几年,当老师, 当一位想要学生去「读书」的老师,愈来愈清楚:
读书和「聪明」关係不大,和「勇气」关係更大。

读书,本来就会碰到某种理解上的痛苦,没有几个人可以撑得过去的。

尤其那些被「主流想法」教到认为读书是「快乐学习」的那些高中生,
一旦读书过程有理解上的痛苦,马上就理直气壮的把书丢掉,因为,这不是快乐学习。

来,高中没有承受读书痛苦的习惯,大学就很难有,出社会也往往不会去试着读书找问题的解决。

所以,如果你不去培养学生的「无畏心」,真的,他们不会去碰书。

同学,朋友,家长,
你有看到这篇吗?你相信吗?

来,唸诵一下,迴向给所有的小朋友。

帮助别人就一定是帮助自己,自己的小朋友。

常乐求法,必然「离诸恶趣」。

你不用再骂个半死,他/她会自动的离诸恶趣。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華嚴.十迴向品》:經抄:好身體

《華嚴.十迴向品》:經抄:好身體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堅固相續不斷絕身 永離一切疲極勞倦,
願一切眾生得大力安住身 悉能具足精進大力,
願一切眾生得遍世間平等法身 住於無量最上智處。

這又是對「身體」的想像,對身體的一種期待和願望。

經典想像的內容和方向,往往會開了我們的眼界,給我們另一種可能性的思考方向。

重點是,這些是你想要的嗎?

未必。

或許,你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好;
我可以理解,
因為,對身體而言,可以讓人「更想要的感受」,就我們一般生活而言,往往不是這些。

什麼時候,你會想要有這些身體的特色呢?

其實,也不容易。

如果上面的句子對你有點心動,那麼,你的生命的變化可能已超你自己的想像。

這些句子是指示器。

來,如果你有感;唸誦吧。

唸誦是行法,在你「有意識感」的唸誦當中,生命會起變化,一種更熟的向上變化。

「有意識感」,很重要;你唸誦時,觀想自己也觀想他人,人人得此好身體。

平等性與解脫煩腦性,由此漸漸在你身上恢復了出來。


**
《华严.十回向品》:经抄:好身体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坚固相续不断绝身 永离一切疲极劳倦,
愿一切众生得大力安住身 悉能具足精进大力,
愿一切众生得遍世间平等法身 住于无量最上智处。

这又是对「身体」的想象,对身体的一种期待和愿望。

经典想象的内容和方向,往往会开了我们的眼界,给我们另一种可能性的思考方向。

重点是,这些是你想要的吗?

未必。

或许,你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好;
我可以理解,
因为,对身体而言,可以让人「更想要的感受」,就我们一般生活而言,往往不是这些。

什么时候,你会想要有这些身体的特色呢?

其实,也不容易。

如果上面的句子对你有点心动,那么,你的生命的变化可能已超你自己的想象。

这些句子是指示器。

来,如果你有感;念诵吧。

念诵是行法,在你「有意识感」的念诵当中,生命会起变化,一种更熟的向上变化。

「有意识感」,很重要;你念诵时,观想自己也观想他人,人人得此好身体。

平等性与解脱烦脑性,由此渐渐在你身上恢复了出来。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身體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身體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身 不可破壞無能勝者;
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圓滿法身 於無縛無著無繫界生
願一切眾生得智力身 諸根圓滿不斷不壞。

人是肉身存在。

人有身體,而且是必要的。

你如何去思考,你要什麼樣的「身體」?

你對你的身體,有什麼期待和願力?

或是你覺得,你的身體是「獨立」於你的存在物?

佛學認為,你的「願」與經驗界之間的呈現,是有相互關係的?

嗯,這點,頗有點「迷信」的味道。

沒關係,如果你也可以覺得有點道理,下去。

那麼,再來的問題是,你對你的「身體」可以在什麼樣的願? 

經典的提法,很撼動我。我是沒有如此想過。

視野之大,是經典常給我的震動。

有空就唸唸經文,願之所在即成就之所在。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身体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身 不可破坏无能胜者;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圆满法身 于无缚无着无系界生
愿一切众生得智力身 诸根圆满不断不坏。

人是肉身存在。

人有身体,而且是必要的。

你如何去思考,你要什么样的「身体」?

你对你的身体,有什么期待和愿力?

或是你觉得,你的身体是「独立」于你的存在物?

佛学认为,你的「愿」与经验界之间的呈现,是有相互关系的?

嗯,这点,颇有点「迷信」的味道。

没关系,如果你也可以觉得有点道理,下去。

那么,再来的问题是,你对你的「身体」可以在什么样的愿? 

经典的提法,很撼动我。我是没有如此想过。

视野之大,是经典常给我的震动。

有空就念念经文,愿之所在即成就之所在。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智願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智願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智藏身 內外清淨
願一切眾生得福藏身 普能任持一切智願
願一切眾生得上妙身 內蘊妙香、外發光明


這裡有三個相依的共構關係:智、福、妙。

智是指,生命去追求某種更高價值的眼光和決心。

福,嗯,福是什麼?常說,這個人有福氣,是指什麼?

普能任持一切智願。

你不覺得經典真的說的很好嗎?

福氣是指你有能力把你心中的「智願」都實踐出來。

這真的不易啊!

如果你的生命是在這樣的一種狀況中,即你有能力和條件去把你心中的「智願」都實踐出來,
那麼,
你的肉體生命一定會給人那樣的感受:

內蘊妙香、外發光明。

這是自然會有的。

那麼,如果上面的句子,你想和你的肉身開始有了連結上的關係,
有沒有下手處呢?

有。

先從唸誦開始。

這真的是行法啊。是真的會有效果的。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智愿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智藏身 内外清净
愿一切众生得福藏身 普能任持一切智愿
愿一切众生得上妙身 内蕴妙香、外发光明


这里有三个相依的共构关系:智、福、妙。

智是指,生命去追求某种更高价值的眼光和决心。

福,嗯,福是什么?常说,这个人有福气,是指什么?

普能任持一切智愿。

你不觉得经典真的说的很好吗?

福气是指你有能力把你心中的「智愿」都实践出来。

这真的不易啊!

如果你的生命是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中,即你有能力和条件去把你心中的「智愿」都实践出来,
那么,
你的肉体生命一定会给人那样的感受:

内蕴妙香、外发光明。

这是自然会有的。

那么,如果上面的句子,你想和你的肉身开始有了连结上的关系,
有没有下手处呢?

有。

先从念诵开始。

这真的是行法啊。是真的会有效果的。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發心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發心

當願眾生

經文:

一切通達無所壅滯
出生一切功德大海
究竟清淨不可限量
利益世間常無盡心


這其實是很大的口氣,不是嗎?

但,發發如此那麼大的、好的句子的口氣,說出來,又會如何呢?

了不起就是幾句話亂講出來而已啊,
更何況也不是什麼壞句子。

但,但,但,
但你講不出來,對不對!

對,你沒有勇氣講出來。

這是「好事」啊,對不對,
不管能不能做得到,講出來,又會怎麼了嗎?

但,你就是不敢講出來。

來,發大心是如此難。

發不了大心,就不會有大事業啊。

跟著唸誦吧,這是培養發心的第一步。

這是修行。

**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發心

当愿众生

经文:

一切通达无所壅滞
出生一切功德大海
究竟清净不可限量
利益世间常无尽心


这其实是很大的口气,不是吗?

但,发发如此那么大的、好的句子的口气,说出来,又会如何呢?

了不起就是几句话乱讲出来而已啊,
更何况也不是什么坏句子。

但,但,但,
但你讲不出来,对不对!

对,你没有勇气讲出来。

这是「好事」啊,对不对,
不管能不能做得到,讲出来,又会怎么了吗?

但,你就是不敢讲出来。

来,发大心是如此难。

发不了大心,就不会有大事业啊。

跟着念诵吧,这是培养发心的第一步。

这是修行。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當願眾生

經文:
起如是心  所謂福田心  尊敬心  功德心  
能出生功德智慧心
願一切眾生
離無益語  常樂獨處  心無二念

有什麼心,最後往往會在做決定的剎那,影響你。

幽微難顯,但卻有力量。

我們常說要有好心,但好心的內容是什麼?
經典就在於給了我們思考內容的廣度和視野。

不要小看了能用語言講出來的內容,語言是能被實踐出來之事的「架構性」力量。

講出來的,比想出來的,往往就具有被呈現出來的可能,好的、壞的。

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所以,離無益語。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善知識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善知識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善志欲
隨逐善友 未嘗捨離

這句抄短。

短,是因為感受到其「難度」。

善志欲。這不容易啊。你有嗎?可能有,時有時不有。
你有的,真的是可以讓生命更成熟的善志欲嗎?

這難。

但比起下一個,這難,就不算什麼?

善友。

你有嗎?你是嗎?

人生閱歷愈多,才驚覺這是多麼的稀有。還能浮上心頭的朋友,真的不多。真的浮上來的,往往又是你怨恨的。

善友。真的更難。

未嘗捨離。這不是一般做得來的了。
如果你果能如此,恭喜了。

福德因緣,具足啊。

沒關係,只要我們有「願」,就有機會。

怕的是,這樣的願,我們一點都不會想有。

所以,讀經,誦念,真的是行法。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善知识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善志欲
随逐善友 未尝舍离

这句抄短。

短,是因为感受到其「难度」。

善志欲。这不容易啊。你有吗?可能有,时有时不有。
你有的,真的是可以让生命更成熟的善志欲吗?

这难。

但比起下一个,这难,就不算什么?

善友。

你有吗?你是吗?

人生阅历愈多,才惊觉这是多么的稀有。还能浮上心头的朋友,真的不多。真的浮上来的,往往又是你怨恨的。

善友。真的更难。

未尝舍离。这不是一般做得来的了。
如果你果能如此,恭喜了。

福德因缘,具足啊。

没关系,只要我们有「愿」,就有机会。

怕的是,这样的愿,我们一点都不会想有。

所以,读经,诵念,真的是行法。



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那個樣子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那個樣子

當願眾生

經文:
無諸過失 修習善業
離身語惡 心無瑕穢
修一切智 住廣大心

這幾個文詞,有點古板。

嗯,也沒錯。

但,如果你有心愛的人,你希望他能有什麼的呈現樣子呢?

不知,你會不會在心中會冒起來如此的一些選項!

如果,你不會對這些選項反感,
那先恭喜你善根具足。

不容易啊。

真的,人,光是一種想像,想要長成那樣子,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實,想,大概你也是想不出來。

我也是。

我也是看到經典後,才有所感,才知道自己蠻小家子氣的。

你有想要那樣子嗎?

同學,朋友,功不唐捐的。德性一定會滲到外在的。

來,唸一唸,給自己一些想像,同時,如果可以,也讓別人有。

有想像的畫面,至少就有可選擇的方向。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那个样子

当愿众生

经文:
无诸过失 修习善业
离身语恶 心无瑕秽
修一切智 住广大心

这几个文词,有点古板。

嗯,也没错。

但,如果你有心爱的人,你希望他能有什么的呈现样子呢?

不知,你会不会在心中会冒起来如此的一些选项!

如果,你不会对这些选项反感,
那先恭喜你善根具足。

不容易啊。

真的,人光是一种想象,想要长成那样子,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实,想,大概你也是想不出来。

我也是。

我也是看到经典后,才有所感,才知道自己蛮小家子气的。

你有想要那样子吗?

同学,朋友,功不唐捐的。德性一定会渗到外在的。

来,念一念,给自己一些想象,同时,如果可以,也让别人有。

有想象的画面,至少就有可选择的方向。


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當願眾生

經文:
心得自在 無諸過失
廣大清淨 歡喜悅樂
離諸憂惱 心意柔軟
諸根清涼


最後那一句,諸根清涼,是我目前狀況下最有感受的句子。

現在我讀經,有時,會停下來想,
如果不是從經典讀到的,
我自己會想出這種句子來嗎?

大概機會不大。

語言是存在的居所。─海德格爾

能傳下來的語言,
語言就不是「表達自己」的媒介,
而是真理的引路者。

人,能如此嗎:
心得自在 無諸過失
廣大清淨 歡喜悅樂
離諸憂惱 心意柔軟
諸根清涼

嗯,
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如果,真的是「沒有的」東東,即不存在的東東,
就不會有語言可以指示 出來 。

唸誦吧。

唸誦這行法,
把存在但你看不到的東東,再次的,
依語言的形式,
浮了出來。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当愿众生

经文:
心得自在 无诸过失
广大清净 欢喜悦乐
离诸忧恼 心意柔软
诸根清凉


最后那一句,诸根清凉,是我目前状况下最有感受的句子。

现在我读经,有时,会停下来想,
如果不是从经典读到的,
我自己会想出这种句子来吗?

大概机会不大。

语言是存在的居所。─海德格尔

能传下来的语言,
语言就不是「表达自己」的媒介,
而是真理的引路者。

人,能如此吗:
心得自在 无诸过失
广大清净 欢喜悦乐
离诸忧恼 心意柔软
诸根清凉

嗯,
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如果,真的是「没有的」东东,即不存在的东东,
就不会有语言可以指示 出来 。

念诵吧。

念诵这行法,
把存在但你看不到的东东,再次的,
依语言的形式,
浮了出来。



2021年7月1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當願眾生,

經文:

甚深心、歡喜心、清淨心、最勝心,
柔軟心、慈悲心、憐愍心、攝護心、
利益心、安樂心,
普為眾生真實迴向。


你希望你所期待的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然,我們也可以問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這世界上的各種事功中,你可以有各種想像,很好啊。

但,
不知我們有沒有勇氣去期待,人去成為經文中所描述的那樣的人。

你有勇氣嗎?

不一定有。

如果你連想像的勇氣都沒有,那被實踐之日,嗯,就不知從何談起。

真的是,沒有勇氣去想像,對不對?

這些項目,不好嗎?不會吧。

所以,
人要有大志願,並不容易。

你不敢,也是情理之中。

來,
如果,
人生對你而言,
有經文中的想像與實踐,是件讓你欣樂之事。
那,
多去唸誦這些經文,這是行法。

潛移默化,如是!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当愿众生,

经文:

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
柔软心、慈悲心、怜愍心、摄护心、
利益心、安乐心,
普为众生真实回向。


你希望你所期待的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我们也可以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世界上的各种事功中,你可以有各种想象,很好啊。

但,
不知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期待,人去成为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的人。

你有勇气吗?

不一定有。

如果你连想象的勇气都没有,那被实践之日,嗯,就不知从何谈起。

真的是,没有勇气去想象,对不对?

这些项目,不好吗?不会吧。

所以,
人要有大志愿,并不容易。

你不敢,也是情理之中。

来,
如果,
人生对你而言,
有经文中的想象与实践,是件让你欣乐之事。
那,
多去念诵这些经文,这是行法。

潜移默化,如是!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當為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當為

經文:
以己善根如是迴向,
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
為一切眾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腦做。
為一切眾生作歸,皆令得離諸怖畏故。

又回到經文前面。

讀經典,往往不是知識的增加,而是有一種感受,
一種以前沒有讀懂但現在讀懂的感受,跑了出來。

為什麼,你現在看懂了,因為你更成熟了,
你的生命在質性上有了另一層不同的轉化。

正因為人是不斷的轉化而來的一種成長變化,
所以,你才能有同理心,
可以對「他人」有一種寬容。

為什麼寬容?因為你知道,我以前也是如此走過來的。

如果生命沒有成長,你無法有寬容的基礎。

所以,你為什麼願意為眾生作舍、作護、作歸?因為,你走過人的成長階段。

你在人生中也嘗過:苦事、煩惱、怖畏。

佛學,從來不是給你烏托邦。

在歷史所呈現的過程中,烏托邦往往和災難,同在。

佛學不是給你烏托邦。真的。

佛學只是讓你的生命免於:苦事、煩惱、怖畏。
苦事、煩惱、怖畏,是來自於你生命的本身,不管於何時何地,都有。

遠離苦事、煩惱、怖畏,那是基於生命自身自我轉化過程中而來的「寬容」,才會在你身上長出來一種「紅利」。

所以,發願吧。唸誦。這是行法。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当为

经文:
以己善根如是回向,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
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脑做。
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

又回到经文前面。

读经典,往往不是知识的增加,而是有一种感受,
一种以前没有读懂但现在读懂的感受,跑了出来。

为什么,你现在看懂了,因为你更成熟了,
你的生命在质性上有了另一层不同的转化。

正因为人是不断的转化而来的一种成长变化,
所以,你才能有同理心,
可以对「他人」有一种宽容。

为什么宽容?因为你知道,我以前也是如此走过来的。

如果生命没有成长,你无法有宽容的基础。

所以,你为什么愿意为众生作舍、作护、作归?因为,你走过人的成长阶段。

你在人生中也尝过:苦事、烦恼、怖畏。

佛学,从来不是给你乌托邦。

在历史所呈现的过程中,乌托邦往往和灾难,同在。

佛学不是给你乌托邦。真的。

佛学只是让你的生命免于:苦事、烦恼、怖畏。
苦事、烦恼、怖畏,是来自于你生命的本身,不管于何时何地,都有。

远离苦事、烦恼、怖畏,那是基于生命自身自我转化过程中而来的「宽容」,才会在你身上长出来一种「红利」。

所以,发愿吧。念诵。这是行法。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指向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指向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平等無分別同體善根故迴向,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莊嚴,清淨身語意業故迴向。

這句,是在華嚴經十迴向品的最後章節的部分文字了。
有了一種總結式的交待。

如果佛學是一種對人的質性之最大可能性去探討以及「實踐並與之發生」的思維系統,
那麼,
這一系統所指向的有其最基本的三個面向。

一、就個人內在的信念而言:皆得平等無分別同體善根。

二、就外在所表現的事功而言:一切功德具足莊嚴。

三、就個人肉身的呈現而言:清淨身語意業。

信念(未來)、事功(過去)、人格(現在)。

其實,人在世界走一趟,不也就是在這三方面被呈現嗎?

那麼,就佛學而言,這三面向最大可能的一種呈現姿態是什麼呢?

如上。

嗯,這和你一般所認為「要紅」的方向,不太一樣。

但,這是讓你活得很有意義,別人願意親近你的,人生之呈現方式。

而,要如此的行法的第一步又要如何而走呢?

讀與誦。

不要小看啊。

荀子.勸學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指向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平等无分别同体善根故回向,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庄严,清净身语意业故回向。

这句,是在华严经十回向品的最后章节的部分文字了。
有了一种总结式的交待。

如果佛学是一种对人的质性之最大可能性去探讨以及「实践并与之发生」的思维系统,
那么,
这一系统所指向的有其最基本的三个面向。

一、就个人内在的信念而言:皆得平等无分别同体善根。

二、就外在所表现的事功而言:一切功德具足庄严。

三、就个人肉身的呈现而言:清净身语意业。

信念(未来)、事功(过去)、人格(现在)。

其实,人在世界走一趟,不也就是在这三方面被呈现吗?

那么,就佛学而言,这三面向最大可能的一种呈现姿态是什么呢?

如上。

嗯,这和你一般所认为「要红」的方向,不太一样。

但,这是让你活得很有意义,别人愿意亲近你的,人生之呈现方式。

而,要如此的行法的第一步又要如何而走呢?

读与诵。

不要小看啊。

荀子.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當願眾生

經文:

應以不害善根迴向,
應以離慢善根迴向,
應以不諂善根迴向,
應以質直善根迴向。

迴向,是指「當自己有了之後」,希望別人也能有。

你想有什麼?

嗯,應有很多。

古人想「有的」東東,很趣:不害、離慢、不諂、質直。

生命如果真能展現出這些東東,那一定很美。

來,如果你也想要有這些,那從「唸誦」開始吧。

這是行法哦。真的是,行法!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当愿众生

经文:

应以不害善根回向,
应以离慢善根回向,
应以不谄善根回向,
应以质直善根回向。

回向,是指「当自己有了之后」,希望别人也能有。

你想有什么?

嗯,应有很多。

古人想「有的」东东,很趣:不害、离慢、不谄、质直。

生命如果真能展现出这些东东,那一定很美。

来,如果你也想要有这些,那从「念诵」开始吧。

这是行法哦。真的是,行法!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看齊

《華嚴經.十迴向品》:看齊

當願眾生

經文:
廣行法施  起大慈悲  安立眾生  ,
於菩提心常行饒益  無有休息,
以菩提心長養善根  為諸眾生作調御師。

人的生命成長,在於看到「比你更好的」,於是生命才會轉動。

看到什麼樣的人生面向,於是你會想去如那樣般,那是個人的生命抉擇。

菩薩,是人生可能成就的一種面向,祂展現出來了。

我們有想要那樣嗎?

如果,那經文中的美也是讓你生命跳躍的一種人生變化方向,
那何不以菩薩為標杆,指引著我們努力的方向。

經文很美。

多唸,多誦。這文義,就會誘引生命,成為指導的方向。

**
《华严经.十回向品》:看齐

当愿众生

经文:
广行法施  起大慈悲  安立众生  ,
于菩提心常行饶益  无有休息,
以菩提心长养善根  为诸众生作调御师。

人的生命成长,在于看到「比你更好的」,于是生命才会转动。

看到什么样的人生面向,于是你会想去如那样般,那是个人的生命抉择。

菩萨,是人生可能成就的一种面向,祂展现出来了。

我们有想要那样吗?

如果,那经文中的美也是让你生命跳跃的一种人生变化方向,
那何不以菩萨为标杆,指引着我们努力的方向。

经文很美。

多念,多诵。这文义,就会诱引生命,成为指导的方向。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什麼心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什麼心


當願眾生

經文:
心不恐怖  心不迷惑,
不亂不散  不濁不劣,
其心一緣  心善寂定,
心善分別  心善安住。

心,加上一個字「肝」,就 心肝。

你想要有什麼樣的心?

如果,我們平時不去觀照「心」的運作,
那麼,想要有什麼樣的心肝,往往就不是你能決定的。

那麼,
如何去觀照心的運作,
要往那一方向上的觀想,
於是,我們能有讓我們活得心安的心。

佛學中,提出了這一觀想的方向。如前經抄。

對,這一方向,很簡單,並沒有什麼偉大的閃閃發光之處。

但,就是這一方向,幾千年的佛學修行實踐中,告訴我們,
如此,才能讓心真正的找到自己。

就唸誦加觀想吧。這是讓心找到自己的行法之一。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什么心


当愿众生

经文:
心不恐怖  心不迷惑,
不乱不散  不浊不劣,
其心一缘  心善寂定,
心善分别  心善安住。

心,加上一个字「肝」,就 心肝。

你想要有什么样的心?

如果,我们平时不去观照「心」的运作,
那么,想要有什么样的心肝,往往就不是你能决定的。

那么,
如何去观照心的运作,
要往那一方向上的观想,
于是,我们有能让我们活得心安的心。

佛学中,提出了这一观想的方向。如前经抄。

对,这一方向,很简单,并没有什么伟大的闪闪发光之处。

但,就是这一方向,几千年的佛学修行实践中,告诉我们,
如此,才能让心真正的找到自己。

就念诵加观想吧。这是让心找到自己的行法之一。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菩薩摩訶薩

於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於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於悔諸過業心生尊重,
於隨喜善根心生尊重。

我們很難看到別人的「好」,真的。

反之,則容易多了。

如果,能夠看到別人的好,是一種生命向上躍升的指示器,
如果,能夠除了看到之外,還能尊重,
那麼,一種何等的生命品質之轉化,一種何等的生命德性之展現。

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甚至,隨時我們都可以問自己:為什麼那樣做?

Ok,來,
如果你已走出去問自己為什麼那樣做的過程,
如果,你已感受 ,德性的成熟是人的一生中更為重要的事,
那麼,
願及行法,則是更重要的工具。

誦唸經文,這是以「語言」的更深層性力量,來打開心量,
來讓你走過生命向上轉換過程中的糾葛。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菩萨摩诃萨

于摄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于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于悔诸过业心生尊重,
于随喜善根心生尊重。

我们很难看到别人的「好」,真的。

反之,则容易多了。

如果,能够看到别人的好,是一种生命向上跃升的指示器,
如果,能够除了看到之外,还能尊重,
那么,一种何等的生命质量之转化,一种何等的生命德性之展现。

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甚至,随时我们都可以问自己:为什么那样做?

Ok,来,
如果你已走出去问自己为什么那样做的过程,
如果,你已感受 ,德性的成熟是人的一生中更为重要的事,
那么,
愿及行法,则是更重要的工具。

诵念经文,这是以「语言」的更深层性力量,来打开心量,
来让你走过生命向上转换过程中的纠葛。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經抄

《華嚴經.十迴向》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礙之業,
願一切眾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
願一切眾生於怨於親等心攝受皆令安樂智慧清淨。

祝福他人,即是期待自己。

這是佛學大乘的行法。

這三句,當你看到有點感受時,會冒出來的感想大概是:不容易。

人的一生,有必要往這個方向去邁進嗎?

這也不是「講得來的」。

往往是我們在往這方向調整自己的過程中,才驚覺生命的可能性,竟是如此之大。

**
《华严经.十回向》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除灭一切障碍之业,
愿一切众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
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

祝福他人,即是期待自己。

这是佛学大乘的行法。

这三句,当你看到有点感受时,会冒出来的感想大概是:不容易。

人的一生,有必要往这个方向去迈进吗?

这也不是「讲得来的」。

往往是我们在往这方向调整自己的过程中,才惊觉生命的可能性,竟是如此之大。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給予

《華嚴經.十迴向品》:給予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 以妙辯才具一切音,隨機廣演無斷盡故;
為令一切眾生 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迴向故。

今天抄二句,不多,因為這二句,我感受很深。

大概,如果沒有讀經典,我是發不起這種願的。

發願,是指,目前我尚不能呈現的生命具有之品質。

但,我想讓我的生命能有那種味道,修行不就是如此嗎?

這是因為當老師才有的感受。
但,廣義的說,只要有某種「上下關係」,人就無法不是老師。

《莊子.人間世》: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一種好的「老師」的人格味道應是什麼?

你有沒有討厭過老師?
這小事。

你有沒有「年輕」時討厭某老師,長大卻後悔的不得了?
這小事。

你有沒有年輕時很崇拜某老師,長大後才知自己「年輕真好騙」?

沒關係。你希望,你能是一位什麼樣的老師?一位老師,最應給予學生什麼?

人是可以發願的。


為令一切眾生 以妙辯才具一切音,隨機廣演無斷盡故;
為令一切眾生 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迴向故。


《华严经.十回向品》:给予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 以妙辩才具一切音,随机广演无断尽故;
为令一切众生 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回向故。

今天抄二句,不多,因为这二句,我感受很深。

大概,如果没有读经典,我是发不起这种愿的。

发愿,是指,目前我尚不能呈现的生命具有之质量。

但,我想让我的生命能有那种味道,修行不就是如此吗?

这是因为当老师才有的感受。
但,广义的说,只要有某种「上下关系」,人就无法不是老师。

《庄子.人间世》: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一种好的「老师」的人格味道应是什么?

你有没有讨厌过老师?
这小事。

你有没有「年轻」时讨厌某老师,长大却后悔的不得了?
这小事。

你有没有年轻时很崇拜某老师,长大后才知自己「年轻真好骗」?

没关系。你希望,你能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一位老师,最应给予学生什么?

人是可以发愿的。


为令一切众生 以妙辩才具一切音,随机广演无断尽故;
为令一切众生 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回向故。


2021年5月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大願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大願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 見必蒙益無能摧伏故,
為令一切眾生 成滿最勝平等心故,
為令一切眾生 善能了達一切諸法得大無畏故。

我喜歡十回向品,
原因之一是,
這些大願,若不是從經典中看到,
我大概沒什麼機會有「這麼大視野」想法跑出來。

其實,
只是想一想啊,說是幻想也可以。

但想得出這樣子的幻想嗎?大概也沒有辦法。

透過這些念頭,這些大願,我們在唸誦中,會打開「心胸」。

有什麼樣的心胸,才能發出什麼樣的大願。

與大願同行,神必與你同行。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大愿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 见必蒙益无能摧伏故,
为令一切众生 成满最胜平等心故,
为令一切众生 善能了达一切诸法得大无畏故。

我喜欢十回向品,
原因之一是,
这些大愿,若不是从经典中看到,
我大概没什么机会有「这么大视野」想法跑出来。

其实,
只是想一想啊,说是幻想也可以。

但想得出这样子的幻想吗?大概也没有办法。

透过这些念头,这些大愿,我们在念诵中,会打开「心胸」。

有什么样的心胸,才能发出什么样的大愿。

与大愿同行,神必与你同行。


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清淨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清淨

為令一切眾生修諸勝行普清淨故,
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菩薩大願普清淨故,
為令一切眾生證得一切功德智慧普清淨故。

這文有二種點,
一是「為令一切眾生」。一切哦。
二、清淨。

就邏輯而言,你看就看過去了,也覺得就好像是如此,如此而已。

但如果你去實踐,那心中就會有各種心情湧出。

如果你去唸這些句子,「當願一切眾生」,這時你又觀想著平常很不爽的人,
大概一定就會唸不下去。

心中湧出太多「負面」的情緒了。

唸下去吧,用「願力」去平順心情。讓生命有可能用另一種可能性去面對生活。

改變自己,就是修行。

改變自己哦。

我知道這很難;我們早已習慣要求「別人去改變」。

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清淨。

只有自己清淨,別人才能真正的從別人自己而來的有所變化。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清净

为令一切众生修诸胜行普清净故,
为令一切众生成就一切菩萨大愿普清净故,
为令一切众生证得一切功德智慧普清净故。

这文有二种点,
一是:「为令一切众生」。一切哦。
二、清净。

就逻辑而言,你看就看过去了,也觉得就好像是如此,如此而已。

但如果你去实践,那心中就会有各种心情涌出。

如果你去念这些句子,「当愿一切众生」,这时你又观想着平常很不爽的人,
大概一定就会念不下去。

心中涌出太多「负面」的情绪了。

念下去吧,用「愿力」去平顺心情。让生命有可能用另一种可能性去面对生活。

改变自己,就是修行。

改变自己哦。

我知道这很难;我们早已习惯要求「别人去改变」。

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清净。

只有自己清净,别人才能真正的从别人自己而来的有所变化。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無能壞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無能壞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滅除一切諸疑惑故,
為令一切眾生得平等智慧淨功德故,
為令一切眾生功德圓滿無能壞者故。

這三個作看之下,沒什麼。
其實,說很八股,可能也是人之常情。

我花了很多年,才從這些句子中,看出滋味。

人,往往充滿疑惑。什麼都是。
如果你內心中沒有什麼「更高於你經驗值」的意義價值在,
而你的生命可以「安於」此,
你很難不疑惑。

但願生命中的疑惑正在對你產生衝擊的人,你能夠找到自我解除的方法和道路。

這只有自我去動手,才能解除。

而要能如此,首先你要有「智慧」。
亦即,
你能感受到,生命除了日常的名聞利養外,還有一種隱隱的更高之力量,在指引著你的思考判斷方向,
那方向被稱之為意義。

然後,才能有真正的無可壞之功德。

功德是智慧產生的基礎條件。

來,祝福別人吧。
對,祝福別人,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

唸誦這句,是祝福別人的「行法」。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无能坏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灭除一切诸疑惑故,
为令一切众生得平等智慧净功德故,
为令一切众生功德圆满无能坏者故。

这三个作看之下,没什么。
其实,说很八股,可能也是人之常情。

我花了很多年,才从这些句子中,看出滋味。

人,往往充满疑惑。什么都是。
如果你内心中没有什么「更高于你经验值」的意义价值在,
而你的生命可以「安于」此,
你很难不疑惑。

但愿生命中的疑惑正在对你产生冲击的人,你能够找到自我解除的方法和道路。

这只有自我去动手,才能解除。

而要能如此,首先你要有「智慧」。
亦即,
你能感受到,生命除了日常的名闻利养外,还有一种隐隐的更高之力量,在指引着你的思考判断方向,
那方向被称之为意义。

然后,才能有真正的无可坏之功德。

功德是智慧产生的基础条件。

来,祝福别人吧。
对,祝福别人,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

念诵这句,是祝福别人的「行法」。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心的品質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心的品質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善根眷屬具足故。
為令一切眾生善根智慧常現在前故。
為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淨心圓滿故。


心,淨,很重要。
心,智,很重要。
心,眷屬具足,很重要。

但我們不一定能夠具足。
因為,這是很難的一種生命品質。

但,我們可以發願。

唸誦,發願,讓生命往這方向的可能性,不斷增加。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心的品质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善根眷属具足故。
为令一切众生善根智慧常现在前故。
为令一切众生得不可坏净心圆满故。


心,净,很重要。
心,智,很重要。
心,眷属具足,很重要。

但我们不一定能够具足。
因为,这是很难的一种生命质量。

但,我们可以发愿。

念诵,发愿,让生命往这方向的可能性,不断增加。


2021年4月1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一切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一切

經文:
願一切眾生 財寶豐足無所乏少;
願一切眾生 成就無盡大功德藏;
願一切眾生 具足一切安隱快樂。

這段經文,如果你跟著唸誦,重點在「一切眾生」。

對,一切。

包含你痛恨的、不爽的、看不下的、錯的…

願「一切眾生」。

如此發心,你的心會痛,你的心會不爽,你的心會看不下去,你會覺得你是錯的…

但,如此發心;
所以,如果你是走在修行路上,你才能走出既有視野,你才能打開心胸。

這裡,並不是沒有「感受」,沒有「是非」;
而是,知道了,感受了,但我們「願一切眾生」。

這是菩薩的心胸。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 财宝丰足无所乏少;
愿一切众生 成就无尽大功德藏;
愿一切众生 具足一切安隐快乐。

这段经文,如果你跟着念诵,重点在「一切众生」。

对,一切。

包含你痛恨的、不爽的、看不下的、错的…

愿「一切众生」。

如此发心,你的心会痛,你的心会不爽,你的心会看不下去,你会觉得你是错的…

但,如此发心;
所以,如果你是走在修行路上,你才能走出既有视野,你才能打开心胸。

这里,并不是没有「感受」,没有「是非」;
而是,知道了,感受了,但我们「愿一切众生」。

这是菩萨的心胸。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清淨

《華嚴經.十迴向品》:清淨


經文:
願一切眾生清淨調伏 願一切眾生滅除煩惱

這是一段小文,乍看之下,也無驚人之處。

或許,人經歷過某一種生命的風浪後,才會感受到清淨與除煩惱之難得 。

人,為什麼無法清淨與除煩惱,
那是因為你自己很想要:忙與煩。

真的啊。你怕靜下來,因為一旦沒有外在的事黏上去,
你就會去「面對自己」。

面對自己,就會去看到自己的變化,看到生老病死,生死無常。
「死」現在前。

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弄得很「忙與煩」,這樣你的人生「才有事做」。才不會去「看到自己」。

來,
如果你真的在某一人生的階段中感受到清淨與除煩惱的渴望。

來,自己先要有這種心,才成。

有空,唸誦上文,讓自己的心朝向著這方向去走。

**
《华严经.十回向品》:清净


经文:
愿一切众生清净调伏 愿一切众生灭除烦恼

这是一段小文,乍看之下,也无惊人之处。

或许,人经历过某一种生命的风浪后,才会感受到清净与除烦恼之难得 。

人,为什么无法清净与除烦恼,
那是因为你自己很想要:忙与烦。

真的啊。你怕静下来,因为一旦没有外在的事黏上去,
你就会去「面对自己」。

面对自己,就会去看到自己的变化,看到生老病死,生死无常。
「死」现在前。

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弄得很「忙与烦」,这样你的人生「才有事做」。才不会去「看到自己」。

来,
如果你真的在某一人生的阶段中感受到清净与除烦恼的渴望。

来,自己先要有这种心,才成。

有空,念诵上文,让自己的心朝向着这方向去走。


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看自己的高度

《華嚴經.十迴向品》:看自己的高度

經文
欲令自身作第一塔 普使一切皆生歡喜,
欲於世間生平等心 欲為眾生作清涼池,
欲與眾生一切安樂 欲為眾生作大施主。

人在世界有各種對自我要求的理想。很好。

佛經中描繪的菩薩的自我理想是什麼呢?
經文表達的很美。

如果你的生命開始有更多力氣去向內看,
如果你覺得肉體生命所能呈現出的人格美的程度,是一種更大的善,
如果你覺得你想嘗試看看生命的德性轉化可以純化到什麼程度…

那麼,你就要先立志,如菩薩般的立志。

志,即願,會成為一種指導性的力量,帶著我們做出生命中的各種選擇。

學著菩薩,拉高自己的高度,終有一天,生命會走到那層次。


**
《华严经.十回向品》:看自己的高度

经文:
欲令自身作第一塔 普使一切皆生欢喜,
欲于世间生平等心 欲为众生作清凉池,
欲与众生一切安乐 欲为众生作大施主。

人在世界有各种对自我要求的理想。很好。

佛经中描绘的菩萨的自我理想是什么呢?
经文表达的很美。

如果你的生命开始有更多力气去向内看,
如果你觉得肉体生命所能呈现出的人格美的程度,是一种更大的善,
如果你觉得你想尝试看看生命的德性转化可以纯化到什么程度…

那么,你就要先立志,如菩萨般的立志。

志,即愿,会成为一种指导性的力量,带着我们做出生命中的各种选择。

学着菩萨,拉高自己的高度,终有一天,生命会走到那层次。

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智慧之啟動

《華嚴經.十迴向品》:智慧之啟動

經文
所謂
願一切眾生得清淨心,一切智寶而自莊嚴;
願一切眾生住善調地,遠離一切諸不善業。

可能會常聽人說,有智慧的人往往是能夠看到自己的人。

《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人如何「自知」?

很難。因為,「自知」是一件很痛苦的行為;
罵人很爽,批判別人很爽,光只是「回頭看看自己」,你就痛的受不了。

所以,要先有「清淨心」,沒有這種心境,你無法回向自己。
回頭看自己,是智,是智寶,所以是「自莊嚴」。

自己是什麼貨色?自己比誰都清楚。
想不想承認罷了。但承認,是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但承認也很難,因為,我們會用各種「外在」美好口號,以要求別人為方法,來「化妝自己」好像也有。

所以,我們要「善調」,調整自己;想去調整自己,自然而然就會「遠離一切諸不善業」。

不容易做到。

沒關係,先發起這種心。我們先唸誦,為別人唸誦,常唸誦;「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種子有了,時間到,自己心中的種子自會發芽。


**
《华严经.十回向品》:智能之启动

经文:
所谓
愿一切众生得清净心,一切智宝而自庄严;
愿一切众生住善调地,远离一切诸不善业。

可能会常听人说,有智慧的人往往是能够看到自己的人。

《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人如何「自知」?

很难。因为,「自知」是一件很痛苦的行为;
骂人很爽,批判别人很爽,光只是「回头看看自己」,你就痛的受不了。

所以,要先有「清净心」,没有这种心境,你无法回向自己。
回头看自己,是智,是智宝,所以是「自庄严」。

自己是什么货色?自己比谁都清楚。
想不想承认罢了。但承认,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但承认也很难,因为,我们会用各种「外在」美好口号,以要求别人为方法,来「化妆自己」好像也有。

所以,我们要「善调」,调整自己;想去调整自己,自然而然就会「远离一切诸不善业」。

不容易做到。

没关系,先发起这种心。我们先念诵,为别人念诵,常念诵;「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种子有了,时间到,自己心中的种子自会发芽。



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自我的畫像

《華嚴經.十迴向品》:自我的畫像

當願眾生。

經文
具質直心 安樂心 利益心
仁慈心 恭恪心 無怨恨心 無仇敵心
能隨受者方俗所宜 於彼彼中作諸利益



這幾個心,不容易。
我們不一定發的起來。

甚至,在現代的社會,發這種心也許是一種「好笑」。

沒關係。

來,朋友、同學,
如果你想改變自己,如果你想讓人別可以自己產生變化,
你自己具有那些心,
才是真正的方法:於彼彼中作諸利益。

改變自己就 一定可以改變別人;像不像量子力學中的量子糾緾理論。

自己一改變,別人一定會跟著改變。

如果只是想要改變別人,那一定是要讓自己「不會變」,才有可能觀察出別人來。

如果只想改變別人,那自己一定不會變;依佛學,自己不會變,別人不可能變。

其實改變自己才是最難的難。真的難。但,卻是能入手的。

所以,理解與誦唸,是開始讓自己的這些心可以呈現的,入手功。

慢慢的,如果自己感覺自己在向著這方向移動,
那麼,就是開始在「於彼彼中作諸利益」。


《华严经.十回向品》:自我的画像

当愿众生。

经文:
具质直心 安乐心 利益心
仁慈心 恭恪心 无怨恨心 无仇敌心
能随受者方俗所宜 于彼彼中作诸利益

这几个心,不容易。
我们不一定发的起来。

甚至,在现代的社会,发这种心也许是一种「好笑」。

没关系。

来,朋友、同学,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如果你想让人别可以自己产生变化,
你自己具有那些心,
才是真正的方法:于彼彼中作诸利益。

改变自己就 一定可以改变别人;像不像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緾理论。

自己一改变,别人一定会跟着改变。

如果只是想要改变别人,那一定是要让自己「不会变」,才有可能观察出别人来。

如果只想改变别人,那自己一定不会变;依佛学,自己不会变,别人不可能变。


其实改变自己才是最难的难。难。真的难。但,却是能入手的。

所以,理解与诵念,是开始让自己的这些心可以呈现的,入手功。

慢慢的,如果自己感觉自己在向着这方向移动,
那么,就是开始在「于彼彼中作诸利益」。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求法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常求正法 不惜身命資生之具,
願一切眾生悉得法利 能斷一切眾生疑惑。

求「法」,是指求智慧,
求我們有一種判斷能力,這判斷能力能讓我們決斷:
我們所做的是不是合乎公義,
合乎一種讓生命更有價值的存在。

這並不容易,或說,這很難。

我們往往在乎生活中的是不是有利於自己,這沒有錯。

但,人生如果要有一種「不虛空」的價值感,就不只是有利於自己那樣而已。

但,這並不容易。

我們能開這種竅嗎?我們能有這種眼光嗎?

誦經,是讓我們有智慧的法門。

哦,求正法,經文的文字力量是:「不惜身命資生之具」。

這不是文字的花樣,這是一種真實的感受。

到了這裡,生命就是另一種視野了。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常求正法 不惜身命资生之具,
愿一切众生悉得法利 能断一切众生疑惑。

求「法」,是指求智慧,
求我们有一种判断能力,这判断能力能让我们决断:
我们所做的是不是合乎公义,
合乎一种让生命更有价值的存在。

这并不容易,或说,这很难。

我们往往在乎生活中的是不是有利于自己,这没有错。

但,人生如果要有一种「不虚空」的价值感,就不只是有利于自己那样而已。

但,这并不容易。

我们能开这种窍吗?我们能有这种眼光吗?

诵经,是让我们有智慧的法门。

哦,求正法,经文的文字力量是:「不惜身命资生之具」。

这不是文字的花样,这是一种真实的感受。

到了这里,生命就是另一种视野了。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做一個有用的人:《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做一個有用的人:《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離無益語 常樂獨處心無二念
願一切眾生成最第一清淨福田 攝諸眾生令修福業

這段經文,和「做一個有用的人」有什麼關係?

一般而人,總是要「做出什麼看得見的東東」,被認可,於是才能說是有用的人。

但,佛法,其實未必只是佛法,古典智慧,所想的方向,就不是那樣。

讓自己是德性具足,清淨具足的人,就是對社會最有用的人。

自己德性具足,清淨具足,別人就可以看到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就有可能改變別人自己。

所以,成就第一清淨福田,於是,就有一種可以「攝受」他人的力量被自然地展現出。

如何成就清淨福田,一、離無益語,二、常樂獨處,三、心無二念。

這不容易,應說「很難」。尤其是第一項,那是基本功。

所以,我們唸誦發願,邁開第一步。


做一个有用的人:《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离无益语 常乐独处心无二念
愿一切众生成最第一清净福田 摄诸众生令修福业

这段经文,和「做一个有用的人」有什么关系?

一般而人,总是要「做出什么看得见的东东」,被认可,于是才能说是有用的人。

但,佛法,其实未必只是佛法,古典智慧,所想的方向,就不是那样。

让自己是德性具足,清净具足的人,就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自己德性具足,清净具足,别人就可以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有可能改变别人自己。

所以,成就第一清净福田,于是,就有一种可以「摄受」他人的力量被自然地展现出。

如何成就清净福田,一、离无益语,二、常乐独处,三、心无二念。

这不容易,应说「很难」。尤其是第一项,那是基本功。

所以,我们念诵发愿,迈开第一步。

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善知識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善知識

經文:
所謂
願一切眾生心常憶持善知識教 專勤守護 令不忘失;
願一切眾生與善知識同一義利 普攝一切與共善根。

善知識,就是老師。

你想和老師有什麼樣的關係?

或著,你並不想和「所謂老師」有什麼關係?

沒關係。

來,如果你想要有好老師,好善知識,好長輩,好長官,
他們能在你的生涯中對你有所助益,
那麼你可依經文,發如是願。

或著,你的人生經驗中受善知識極大影響,
你也想要你的下一代,也都能這種好機緣,
你也可以發如是願。

有好老師,真的是很難得的「緣分」,這並不會平白無故就有。

這經文很美。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善知识

经文:
所谓
愿一切众生心常忆持善知识教 专勤守护 令不忘失;
愿一切众生与善知识同一义利 普摄一切与共善根。

善知识,就是老师。

你想和老师有什么样的关系?

或着,你并不想和「所谓老师」有什么关系?

没关系。

来,如果你想要有好老师,好善知识,好长辈,好长官,
他们能在你的生涯中对你有所帮助,
那么你可能依经文,发如是愿。

或着,你的人生经验中受善知识极大影响,
你也想要你的下一代,也都能这种好机缘,
你也可以发如是愿。

有好老师,真的是很难得的「缘分」,这并不会平白无故就有。

这经文很美。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讀書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入大寶洲,見善知識,

具足成就一切善根。


這文,很簡單。


你有女兒、兒子或是關心的人,正在教育系統中學習嗎?


在教育系統中,什麼因緣最重要?


老師!


真的。


那是因為我是老師,所以我感受很深。


老師也是人,有各種想法,各種觀念,各種意識形態;

一般而言,

大概也不會有老師會去「反思」自己的立場所依待的理論系統。


如果你的兒子女兒碰到種天天嘲笑「讀書」是傻人行為的老師,

那你怎麼辦?

高興?

他會笑同學在讀書,因為他自己也沒有讀書的經驗和受益!


放心,那位老師也一定覺得自己的立場是對的。


你想要有「好老師」嗎?在你的兒子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因緣殊勝?未必你就一定有。


來,有空發這種願,如上經文,然後有機幫助別人好好讀書,就去做。


因立果圓。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入大宝洲,见善知识,

具足成就一切善根。


这文,很简单。


你有女儿、儿子或是关心的人,正在教育系统中学习吗?


在教育系统中,什么因缘最重要?


老师!


真的。


那是因为我是老师,所以我感受很深。


老师也是人,有各种想法,各种观念,各种意识形态;

一般而言,

大概也不会有老师会去「反思」自己的立场所依待的理论系统。


如果你的儿子女儿碰到种天天嘲笑「读书」是傻人行为的老师,

那你怎么办?

高兴?

他会笑同学在读书,因为他自己也没有读书的经验和受益!


放心,那位老师也一定觉得自己的立场是对的。


你想要有「好老师」吗?在你的儿子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因缘殊胜?未必你就一定有。


来,有空发这种愿,如上经文,然后有机帮助别人好好读书,就去做。


因立果圆。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吃飯時的願:《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吃飯時的願:《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最上味 甘露充滿
願一切眾生得法智味 了知一切諸味業用
願一切眾生得無量味 了達法界 安住實際大法城中

你吃飯時,是否會想到「他人」;
你吃飯時,是否也希望別人跟你一樣的飽足。

當你要修行,當你要圓滿生命的德性大用;
終究你會走向這種渴望,對他人圓滿的一種渴望。

但,除了和自己一樣飽足之外,是否還有更「高檔次」的希望也隨順流露出來呢?

這一更高檔次的「隨順流露」,是「迴向行」行法的精髓。

上列經文,就是如此。

從自己得味,到他人也得味,
之後,以此「因緣」,再走向更高檔次的「願」:希望眾生得最上味、法智味、無量味。

這種法味,這種願用,是更高檔次的「行」。隨順而出,隨順流露,隨順而上,是這種行法的精神。

他人即自己;願眾生如此,即自己如此。

**
吃饭时的愿:《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最上味 甘露充满
愿一切众生得法智味 了知一切诸味业用
愿一切众生得无量味 了达法界 安住实际大法城中

你吃饭时,是否会想到「他人」;
你吃饭时,是否也希望别人跟你一样的饱足。

当你要修行,当你要圆满生命的德性大用;
终究你会走向这种渴望,对他人圆满的一种渴望。

但,除了和自己一样饱足之外,是否还有更「高档次」的希望也随顺流露出来呢?

这一更高档次的「随顺流露」,是「回向行」行法的精髓。

上列经文,就是如此。

从自己得味,到他人也得味,
之后,以此「因缘」,再走向更高档次的「愿」:希望众生得最上味、法智味、无量味。

这种法味,这种愿用,是更高档次的「行」。随顺而出,随顺流露,随顺而上,是这种行法的精神。

他人即自己;愿众生如此,即自己如此。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親密關係者的期待:《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親密關係者的期待:《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菩薩摩詞薩(修者可改唸XXX者或當願眾生)
於念念中得不可說不可說十力地
具足一切福德  成就清淨善根
為一切眾生福田

人人都有親密關係者。
當父母的,女、兒即是;其他關係,也都有親密者。

你所關心的親密者,你期待有什麼「成就」呢?

經抄中的願景,很美。

我尤其喜歡:為一切眾生福田。

什麼是一切眾生的福田,
亦即,
你是「田地」,眾生依著你的存在,能讓眾生自己種出最大的人生收獲。

正如同土地般。

成就清淨善根,也是我的另一期待。

要有善根,就不容易;我們損人利己的事總是會有的。

但,「清淨」善根,更不容易。

但願XXX(我自己唸的)
在其一生中,
皆得成就清淨善根  為一切眾生福田。

再來,佛學中,這是「行法」,
你不只是期待他人如此,你自己也從對他人的期待中看到自己。

佛學,意口身三者是連結的。
有想法(意),有祈願詞誦出(口),這一同時,你的「身成就」的可能性,即已存在了。

**
亲密关系者的期待:《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菩萨摩词萨(修者可改念XXX者或当愿众生)
于念念中得不可说不可说十力地
具足一切福德  成就清净善根
为一切众生福田

人人都有亲密关系者。
当父母的,女、儿即是;其他关系,也都有亲密者。

你所关心的亲密者,你期待有什么「成就」呢?

经抄中的愿景,很美。

我尤其喜欢:为一切众生福田。

什么是一切众生的福田,
亦即,
你是「田地」,众生依着你的存在,能让众生自己种出最大的人生收获。

正如同土地般。

成就清净善根,也是我的另一期待。

要有善根,就不容易;我们损人利己的事总是会有的。

但,「清净」善根,更不容易。

但愿XXX(我自己念的)
在其一生中,
皆得成就清净善根  为一切众生福田。

再来,佛学中,这是「行法」,
你不只是期待他人如此,你自己也从对他人的期待中看到自己。

佛学,意口身三者是连结的。
有想法(意),有祈愿词诵出(口),这一同时,你的「身成就」的可能性,即已存在了。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他人如何的圓滿:《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他人如何的圓滿:《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當願某某人)
以無礙眼等視眾生
眾相嚴身  無有玷缺
言音淨妙  功德圓滿
諸根調伏  十力成就
善心滿足  無所依住

總有你喜歡的人吧。
總有一些人,你想要去祝福吧。
總有一些人,你希望他過得很不錯吧。

一般而言,我們用生活中的好事來祝福。很好。

但,人更難的,是生命的一種更好品質的成長。

如果,你有那種「心眼」,
你希望你喜歡的人的好是往那種生命靈性更好的狀態去發展的那種好,
是那種不受憂愁逼迫的好,
是那種德性日長而生命懚定安心的好 ,
是那種不去看不起自己而得自在的那種好,…

上面的句子,你可以多唸誦。

從字面的句義來看,
你也不是直接說某人有這些品質,
而是說,
希望某人能如此的去看待別人。


對,
一個人,
只有他能如此的去看待別人時,去對別人如此時,那才真正說明了他有這種品質。


他人如何的圆满:《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经文:
(当愿某某人)
以无碍眼等视众生
众相严身  无有玷缺
言音净妙  功德圆满
诸根调伏  十力成就
善心满足  无所依住

总有你喜欢的人吧。
总有一些人,你想要去祝福吧。
总有一些人,你希望他过得很不错吧。

一般而言,我们用生活中的好事来祝福。很好。

但,人更难的,是生命的一种更好质量的成长。

如果,你有那种「心眼」,
你希望你喜欢的人的好是往那种生命灵性更好的状态去发展的那种好,
是那种不受忧愁逼迫的好,
是那种德性日长而生命懚定安心的好 ,
是那种不去看不起自己而得自在的那种好,…

上面的句子,你可以多念诵。

从字面的句义来看,
你也不是直接说某人有这些质量,
而是说,
希望某人能如此的去看待别人。


对,
一个人,
只有他能如此的去看待别人时,去对别人如此时,那才真正说明了他有这种质量。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一種圓滿:《華嚴經.十迴向品》

一種圓滿:《華嚴經.十迴向品》

經文
菩薩摩詞薩以諸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
以我善根
願一切趣生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
不可沮壞  無有窮盡
常得尊重  正念不忘
獲決定慧  具無量智
身口意業  一切功德圓滿莊嚴


理論上,祝福別人就是祝福自己。

但真實的感受與作用,只有你去做了,你才會有自己的點滴在心。

有時,在某種無名的、就乍然而來的感動中,
你也會想去祝福別人。 

但你又不知如何祝福起。

上面的句子,是非常圓滿的一種表述。

背下來吧。很好用的。當你想感謝別人時,想祝福別人時。
**
一种圆满:《华严经.十回向品》

经文:
菩萨摩词萨以诸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
以我善根
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
不可沮坏  无有穷尽
常得尊重  正念不忘
获决定慧  具无量智
身口意业  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理论上,祝福别人就是祝福自己。

但真实的感受与作用,只有你去做了,你才会有自己的点滴在心。

有时,在某种无名的、就乍然而来的感动中,
你也会想去祝福别人。 

但你又不知如何祝福起。

上面的句子,是非常圆满的一种表述。

背下来吧。很好用的。当你想感谢别人时,想祝福别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