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新年快樂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令
阿僧衹世界珍寶充滿
阿僧衹世界衣服充滿
阿僧衹世界妙香充滿
阿僧衹世界莊嚴具充滿
阿僧衹世界無量摩尼寶充滿
阿僧衹世界妙華充滿
阿僧衹世界上味充滿
阿僧衹世界財貨充滿
阿僧衹世界床座充滿,蓋以寶帳,敷以妙衣
阿僧衹世界種種莊嚴寶充滿
祝各位心想事成
新的一年如意自在
×××
《华严经.十迴向品》:新年快乐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令
阿僧衹世界珍宝充满
阿僧衹世界衣服充满
阿僧衹世界妙香充满
阿僧衹世界庄严具充满
阿僧衹世界无量摩尼宝充满
阿僧衹世界妙华充满
阿僧衹世界上味充满
阿僧衹世界财货充满
阿僧衹世界床座充满,盖以宝帐,敷以妙衣
阿僧衹世界种种庄严宝充满
祝各位心想事成
新的一年如意自在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新年快樂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華嚴經.十迴向品》:美的句子
《華嚴經.十迴向品》:美的句子
當願眾生
經文:
知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善根
集無邊功德善根
勤修習菩薩業行善根
普覆育一切世間善根
不知,什麼時候,你會對上面的句子,有感。
看起來像是老調牙的一種道德訓示。
看了就「煩」,並不意外。
我以前也是。
這種句子,會有什麼閱讀上的樂趣呢?
如果,
經過某種人生的歷練,你知道,
生命的過程中,能對別人好而來善根,
比「踏著別人」而來的利益,
更能讓人覺得生命更有一種溫暖的存在感。
那麼,你就會想去知道,那些大菩薩們是如們的打開心胸,
是如何的增長什麼樣的善根。
這時,這種句子,美的不得了。
×××
《华严经.十迴向品》:美的句子
当愿众生
经文:
知一切众生心行差别善根
集无边功德善根
勤修习菩萨业行善根
普复育一切世间善根
不知,什麽时候,你会对上面的句子,有感。
看起来像是老调牙的一种道德训示。
看了就「烦」,并不意外。
我以前也是。
这种句子,会有什麽阅读上的乐趣呢?
如果,
经过某种人生的历练,你知道,
生命的过程中,能对别人好而来善根,
比「踏着别人」而来的利益,
更能让人觉得生命更有一种温暖的存在感。
那麽,你就会想去知道,那些大菩萨们是如们的打开心胸,
是如何的增长什麽样的善根。
这时,这种句子,美的不得了。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暫爾
《華嚴經.十迴向品》:暫爾
當願眾生
經文:
菩薩一切皆周給 內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 不令暫爾生狹劣
這四句中,我眼是釘著「不令暫爾生狹劣」這句。
這是「目標」,
在這目標之指向性的驅動下,
上面的三句是方法,達至目標的可能的方法。
大乘佛法的幾項重要的特色的其中之一是:從「與他人關係」的視角來看待「達到目標的方法」。
平常,你怎麼的去思考「你要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什麼樣的模態?
如果你不愛這種思考的方式,那你和「大乘佛法」的相應度就不會強烈。
大乘佛法所提出的「邁向生命更成熟樣態」的各種實踐方法,你也會覺得不適用。
你有想過,你和他人的關係之樣態是:「不令(他人)暫爾生狹劣」,嗎?
來,什麼是狹劣?
狹劣,不是錯,不是違犯某種規範。
狹劣,只是「想要一直這樣下去」,如此而巳。
只有你想要「變化自己更向上的一種期待」發生時,於是「狹劣」這字眼,才會對你有意義起來。
但,想要去「變化自己更向上」,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令暫爾生狹劣」。啊,還「不令暫爾」呢!
菩薩一切皆周給 內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這是「方法」。
當然,要完全做到,幾乎不可能。從一般人性而言,幾乎啦。
不過,這方法的「方向性」指出了我們可以努力的「實踐方法」。
你有什麼「能力」可以去「幫助別人」?拿出來。
但,更重要的是,這幫助所能給予別人的「果效」是:必使其心永清淨。慎思!
在這過程中,你自己「一定會發生向上提升的自我變化」。一定!
心清淨,是「不狹劣」可能發生的前題。
只有在一種心清淨的感受中,才能有一種強大的「出離於目前狀況」的動力湧現。
不狹劣,於是可能。
來,大乘經典為什麼要「寫出來」。
因為,唸誦是踏出去的第一步。
《华严经.十迴向品》:暂尔
当愿众生
经文:
菩萨一切皆周给 内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 不令暂尔生狭劣
这四句中,我眼是钉着「不令暂尔生狭劣」这句。
这是「目标」,
在这目标之指向性的驱动下,
上面的三句是方法,达至目标的可能的方法。
大乘佛法的几项重要的特色的其中之一是:从「与他人关係」的视角来看待「达到目标的方法」。
平常,你怎麽的去思考「你要和他人之间的关係」是一种什麽样的模态?
如果你不爱这种思考的方式,那你和「大乘佛法」的相应度就不会强烈。
大乘佛法所提出的「迈向生命更成熟样态」的各种实践方法,你也会觉得不适用。
你有想过,你和他人的关係之样态是:「不令(他人)暂尔生狭劣」,吗?
来,什麽是狭劣?
狭劣,不是错,不是违犯某种规范。
狭劣,只是「想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此而巳。
只有你想要「变化自己更向上的一种期待」发生时,于是「狭劣」这字眼,才会对你有意义起来。
但,想要去「变化自己更向上」,并不是那麽容易的。
「不令暂尔生狭劣」。啊,还「不令暂尔」呢!
菩萨一切皆周给 内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这是「方法」。
当然,要完全做到,几乎不可能。从一般人性而言,几乎啦。
不过,这方法的「方向性」指出了我们可以努力的「实践方法」。
你有什麽「能力」可以去「帮助别人」?拿出来。
但,更重要的是,这帮助所能给予别人的「果效」是:必使其心永清淨。慎思!
在这过程中,你自己「一定会发生向上提升的自我变化」。一定!
心清淨,是「不狭劣」可能发生的前题。
只有在一种心清淨的感受中,才能有一种强大的「出离于目前状况」的动力涌现。
不狭劣,于是可能。
来,大乘经典为什麽要「写出来」。
因为,唸诵是踏出去的第一步。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大悲心
《華嚴經.十迴向品》:大悲心
當眾願生
經文:
入於字句甚深之義
修習無量廣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覆世間
佛學文本在許多表述中,常談到聞、思、修,這樣的三種學習過程。
聞,聽到。
思,想一想這裡面是什麼道理。
修,依著這道理去「實踐」。
聞思修,所針對的「學習對象」,並不是外在經驗界的「物」,相反的,
而是「此在(人)這種自己主體」。
佛學是古典學。
古典文本更多的是去思考「在此(人)這種存在物最大那種可能性之呈現」會是什麼?
人,這種存在物,和一般「物」的存之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是會自我變化的。
這一變化的過程,又是一種自我否定的過程。
對,人是會自我否定而變化的存在者。
自我(某種具持存性主體)會「自己否定自己」而且「又自我產生自我之變化」,這稱之為辨證性。
只有人,有這種可能。
你不會看到,「銅」自我否定變成「金」。
人的辨證性之可能性,雖是存在著就有的,即俱有性,但,絕大大大部分的人,
都是需要某種「誘發」才能啟動這種辨證性過程。
但,誘發之可能,需要聞思修這樣的一種共構的有機過程,三者缺一不可。
以,你從「不會」騎腳踏車變成為「會」騎,為例。
你要看到「腳踏車」。聞。
你要知道你和這腳踏車是可以有「騎」這樣的關係。換言之,至少不是去「牽著車」。思。
再來是,你要去「練習」,所以,你生命中的本俱有「騎」之能力,被誘發了出來。修。
佛學或許多古典文本學問,就是那種「對誘發生命辨證之可能性」所給予我們的一種建議。
佛學的建議,如上所抄之文本。這也佛法的「特色」。
修習無量廣大之心。
無量,當然是指可數出來的東東,這也是「對象性的東東」,即可以看到摸到的具體物。
人間世的任何物和關係,我們都可以「更好」。無量廣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覆世間,這是「如何更好」所指向的方向。
好,是要好到那裡去呢?什麼叫做好?大悲心。
大悲心是指,去期待著「別人可以更好」的那樣一種心情和思路。
這是佛法的特色。以「別人可以怎麼樣的更好」的心情,去實踐我們和這世間的種種可被實踐的呈現。
以,老師為例,以「學生怎麼樣可以更好的思路」去思考著如何實踐「調整自己的教學」。
在「為別人」的調整過程中,你「自己」產生了變化。你的辨證性,啟動了。
只有「為別人」而思,於是你的「辨證性」才能發動。
一旦只是「為自己」而思,你的所有思考和實踐,最大的可能只是「維持現狀」。
《华严经.十迴向品》
当众愿生
经文:
入于字句甚深之义
修习无量广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复世间
佛学文本在许多表述中,常谈到闻、思、修,这样的三种学习过程。
闻,听到。
思,想一想这裡面是什麽道理。
修,依着这道理去「实践」。
闻思修,所针对的「学习对象」,并不是外在经验界的「物」,相反的,
而是「此在(人)这种自己主体」。
佛学是古典学。
古典文本更多的是去思考「在此(人)这种存在物最大那种可能性之呈现」会是什麽?
人,这种存在物,和一般「物」的存之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会自我变化的。
这一变化的过程,又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
对,人是会自我否定而变化的存在者。
自我(某种具持存性主体)会「自己否定自己」而且「又自我产生自我之变化」,这称之为辨证性。
只有人,有这种可能。
你不会看到,「铜」自我否定变成「金」。
人的辨证性之可能性,虽是存在着就有的,即俱有性,但,绝大大大部分的人,
都是需要某种「诱发」才能启动这种辨证性过程。
但,诱发之可能,需要闻思修这样的一种共构的有机过程,三者缺一不可。
以,你从「不会」骑脚踏车变成为「会」骑,为例。
你要看到「脚踏车」。闻。
你要知道你和这脚踏车是可以有「骑」这样的关係。换言之,至少不是去「牵着车」。思。
再来是,你要去「练习」,所以,你生命中的本俱有「骑」之能力,被诱发了出来。修。
佛学或许多古典文本学问,就是那种「对诱发生命辨证之可能性」所给予我们的一种建议。
佛学的建议,如上所抄之文本。这也佛法的「特色」。
修习无量广大之心。
无量,当然是指可数出来的东东,这也是「对象性的东东」,即可以看到摸到的具体物。
人间世的任何物和关係,我们都可以「更好」。无量广大之心。
以大悲心普复世间,这是「如何更好」所指向的方向。
好,是要好到那裡去呢?什麽叫做好?大悲心。
大悲心是指,去期待着「别人可以更好」的那样一种心情和思路。
这是佛法的特色。以「别人可以怎麽样的更好」的心情,去实践我们和这世间的种种可被实践的呈现。
以,老师为例,以「学生怎麽样可以更好的思路」去思考着如何实践「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为别人」的调整过程中,你「自己」产生了变化。你的辨证性,启动了。
只有「为别人」而思,于是你的「辨证性」才能发动。
一旦只是「为自己」而思,你的所有思考和实践,最大的可能只是「维持现状」。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化解
《華嚴經.十迴向品》:化解
當願眾生
經文:
不斷諸業道 不捨菩薩行 求一切智終無退轉
×××
這一句,有很濃厚的大乘佛法味。
華嚴經是早期大乘佛法的經典。
在二三世紀後發展而來的很多大乘佛學經典,往往都會引用華嚴經中的句子。
「智」的意義,在這句子中凸顯的很到味。
智不是聰明。
聰明往往是一種「對自己可以更有利的」思維架構。
智,所朝向的「對象」,往往不是「對自己有利」這樣的面向,
而是朝向著,
對人間世的不可避免矛盾的化解,之可能的,思維架構。
既又要在人間世行走,對自己的照顧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這前題下,如何可能的又要「對他人」也有利益。
這樣的一組矛盾,如何可能化解,方法是什麼,如何實踐出來,這是「智」。
所以,求一切智。
即,如何化解在人間世行走中,「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往往不可避免的衝突。
古典,對這樣的主題,是更重視的。
如何,自己好,同時,也讓他人好。這是智。
這種智,也是聰明,但卻是有德在裡面的聰明。
如何有智呢?佛學的特色是往往會去提出「行法」,亦即,如何可能被實踐出來的方法。
矛盾化解之可能的方法是什麼?
「願」先行。
要先有一種願,一種願意去化解人間世矛盾的「心願」。
願會帶出「聰明」,化解矛盾的願,會帶出「智」。
唸誦,會帶出「願」。
所以大乘佛法,讀經、誦經,是重要的行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化解
当愿众生
经文:
不断诸业道 不捨菩萨行 求一切智终无退转
×××
这一句,有很浓厚的大乘佛法味。
华严经是早期大乘佛法的经典。
在二三世纪后发展而来的很多大乘佛学经典,往往都会引用华严经中的句子。
「智」的意义,在这句子中凸显的很到味。
智不是聪明。
聪明往往是一种「对自己可以更有利的」思维架构。
智,所朝向的「对象」,往往不是「对自己有利」这样的面向,
而是朝向着,
对人间世的不可避免矛盾的化解,之可能的,思维架构。
既又要在人间世行走,对自己的照顾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这前题下,如何可能的又要「对他人」也有利益。
这样的一组矛盾,如何可能化解,方法是什麽,如何实践出来,这是「智」。
所以,求一切智。
即,如何化解在人间世行走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往往不可避免的冲突。
古典,对这样的主题,是更重视的。
如何,自己好,同时,也让他人好。这是智。
这种智,也是聪明,但却是有德在裡面的聪明。
如何有智呢?佛学的特色是往往会去提出「行法」,亦即,如何可能被实践出来的方法。
矛盾化解之可能的方法是什麽?
「愿」先行。
要先有一种愿,一种愿意去化解人间世矛盾的「心愿」。
愿会带出「聪明」,化解矛盾的愿,会带出「智」。
唸诵,会带出「愿」。
所以大乘佛法,读经、诵经,是重要的行法。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諸根悅豫
《華嚴經.十迴向品》:諸根悅豫
當眾願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常能發起甚可愛樂平等大悲
願一切眾生念念發起甚可愛樂大菩提心 常令諸根歡喜悅豫
××
你會不會想要有一種「願」,一種希望別人「很好」的願。
應是不多。除非那是你「很親近而且是你喜歡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對生命有了某種新的看法,
你也覺得你願意去祈願「他人」也都能有很好的存在狀況。
但,那種祈願的內容,應是什麼呢?
在這種情況下,古典經典常常能給你很多「靈感」。
當你從古典文本中,看到某些句子,很適合來替別人祈願時,你有什麼感想?
我常被「撼動」。
不是「感動」。
撼動是指,古典文本中來替別人祈願的內容,其「檔次」又遠遠超出我腦袋內既有的想法。
你會祈願別人有「平等大悲」嗎?大概不會。
其實,你也想不出來。
因為,你自己也不敢想像自己可以那樣。
佛學的行法中,其實很多宗教也是如此,都強調要替別人祈願。
以前我只是當作那是某種老生常談的儀式罷了。
慢慢的,我有所感受。
當你有什麼替別人祈願內容的「檔次」,你有了這種想法和視野,
你自己也才有「基礎」可以轉化成那樣的檔次。
當我們深信別人做得到,想看到別人做得到時,往往我們自己才能做得到。
當我們「有能力」在「他人」身上看到某種可能發生的某種生命樣式,我們才能「有機會」讓自己也進入那種生命樣式。
他人,是我們可以怎樣的「鏡子」,而且,這是「先行的」。亦即,在於我們「自己行動」之前。
××
同學,想考上好研究所嗎?
一定要「鼓勵」「按讚」那些有心想考研的同學,
想像「他們」考上很棒研究所時,你替他們高興的「諸根悅豫」。
這些,是滋養你可以「向上跳躍」的動力。
《华严经.十迴向品》:诸根悦豫
当众愿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常能发起甚可爱乐平等大悲
愿一切众生念念发起甚可爱乐大菩提心 常令诸根欢喜悦豫
××
你会不会想要有一种「愿」,一种希望别人「很好」的愿。
应是不多。除非那是你「很亲近而且是你喜欢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对生命有了某种新的看法,
你也觉得你愿意去祈愿「他人」也都能有很好的存在状况。
但,那种祈愿的内容,应是什麽呢?
在这种情况下,古典经典常常能给你很多「灵感」。
当你从古典文本中,看到某些句子,很适合来替别人祈愿时,你有什麽感想?
我常被「撼动」。
不是「感动」。
撼动是指,古典文本中来替别人祈愿的内容,其「档次」又远远超出我脑袋内既有的想法。
你会祈愿别人有「平等大悲」吗?大概不会。
其实,你也想不出来。
因为,你自己也不敢想像自己可以那样。
佛学的行法中,其实很多宗教也是如此,都强调要替别人祈愿。
以前我只是当作那是某种老生常谈的仪式罢了。
慢慢的,我有所感受。
当你有什麽替别人祈愿内容的「档次」,你有了这种想法和视野,
你自己也才有「基础」可以转化成那样的档次。
当我们深信别人做得到,想看到别人做得到时,往往我们自己才能做得到。
当我们「有能力」在「他人」身上看到某种可能发生的某种生命样式,我们才能「有机会」让自己也进入那种生命样式。
他人,是我们可以怎样的「镜子」,而且,这是「先行的」。亦即,在于我们「自己行动」之前。
××
同学,想考上好研究所吗?
一定要「鼓励」「按赞」那些有心想考研的同学,
想像「他们」考上很棒研究所时,你替他们高兴的「诸根悦豫」。
这些,是滋养你可以「向上跳跃」的动力。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欣喜
《華嚴經.十迴向品》:欣喜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礙之業
願一切眾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
願一切眾生於怨於親等心攝受皆令安樂智慧清靜
這三句,你並不容易的唸出口。
真的,至少,我自己就是如此。
這三句指向的是對生命圓滿最大可能性的一種描述。
很美嗎?挺美的。
但生命有必要是往這方向調整嗎?
這是一問題。其實,要能想通這一追問,就不是太容易的事。
但如果,對你而言,這不是問題了。生命的可能性,是應有這樣的一種可能性之呈現。
再來是,「如何可能」的問題?這是「實踐論」所要去談的。
大乘佛法,很重視讀經、解經和講經,並以此為重要的實踐的方式。
為什麼?
這是對「意識」的重視。亦即,從六根而來的實踐方法中,很側重「意」這一根。
所以,後來就是中觀和唯識的理論發展。
充實完美生命最大的可能性,並不容易。每一步,往往都是向著「以前的既有模式」進行否定和超越。
很痛的,很累的。
這一實踐的過程,在實踐方法的討論上,往往強調身、口、意三者的共同配合。
但,真的不易。
從口開始吧。那至少是第一步。
其實,當你能唸出來的那一刻,大概你就會感受出一種邁向生命更大可能性的一種欣喜。
《华严经.十迴向品》:欣喜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除灭一切障碍之业
愿一切众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
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静
这三句,你并不容易的唸出口。
真的,至少,我自己就是如此。
这三句指向的是对生命圆满最大可能性的一种描述。
很美吗?挺美的。
但生命有必要是往这方向调整吗?
这是一问题。其实,要能想通这一追问,就不是太容易的事。
但如果,对你而言,这不是问题了。生命的可能性,是应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之呈现。
再来是,「如何可能」的问题?这是「实践论」所要去谈的。
大乘佛法,很重视读经、解经和讲经,并以此为重要的实践的方式。
为什麽?
这是对「意识」的重视。亦即,从六根而来的实践方法中,很侧重「意」这一根。
所以,后来就是中观和唯识的理论发展。
充实完美生命最大的可能性,并不容易。每一步,往往都是向着「以前的既有模式」进行否定和超越。
很痛的,很累的。
这一实践的过程,在实践方法的讨论上,往往强调身、口、意三者的共同配合。
但,真的不易。
从口开始吧。那至少是第一步。
其实,当你能唸出来的那一刻,大概你就会感受出一种迈向生命更大可能性的一种欣喜。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根本煩惱
《華嚴經.十迴向品》:根本煩惱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無畏心 離諸恐怖
願一切眾生常樂求法 具足喜樂眾法莊嚴
願一切眾生離諸惡趣 滅除一切三毒熾火
先談幾個名相的問題。
三毒,指貪、瞋、痴三種根本煩惱。
「根本煩惱」。
一、是根本。是指,人性會俱有的。往往是不學而能。
這不用否認,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去感受就知。我也一樣。
但這卻是可以被化解的,重點是,你有想要化解嗎?
其實,貪瞋痴是「蠻爽的」。
很多時候,根本就是你「一點都不想要離開這些」。
你有貪了什麼東東而覺得「很爽嗎」。
你有罵別人罵得「很爽嗎」。
你有「一直幻想某事物」而很爽嗎。
貪瞋痴,並不是什麼讓人覺得「苦」的事,而你又沒有能力去化解、離開。
不是。
恰相反。
那是你很想要事。你一點都不想沒有貪瞋痴。不然,你的「快樂」就沒有地方可找。
二、煩惱。
貪瞋痴那麼「有吸引力」,為什麼要遠離呢?
因為,這會有「後果」,亦即,在爽之後才會有的「結果」。
爽之後,所以你不以為意。
你甚至不認為這煩惱和貪瞋痴有什麼相互關係。
你只是「很不幸」碰上了讓你不上心的事。
如果,你開始能感受到很爽的貪瞋痴和某種很痛的煩惱之間,是有關連性的。
那就是「智慧」。
於是,你才會想去斷開二者的關連性。
但也不是那麼簡單你就有能力去斷開。所以要有「無畏心」。
於是就有了上面的文字。常樂求法,離諸惡趣。
無畏心、常樂求法、離諸惡趣,就能化解生命的根本煩惱。
只是你信嗎?你看得到這必然性嗎?
如果有。
發心、唸誦,這是第一步。
《华严经.十迴向品》:根本烦恼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无畏心 离诸恐怖
愿一切众生常乐求法 具足喜乐众法庄严
愿一切众生离诸恶趣 灭除一切三毒炽火
先谈几个名相的问题。
三毒,指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
「根本烦恼」。
一、是根本。是指,人性会俱有的。往往是不学而能。
这不用否认,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去感受就知。我也一样。
但这却是可以被化解的,重点是,你有想要化解吗?
其实,贪瞋痴是「蛮爽的」。
很多时候,根本就是你「一点都不想要离开这些」。
你有贪了什麽东东而觉得「很爽吗」。
你有骂别人骂得「很爽吗」。
你有「一直幻想某事物」而很爽吗。
贪瞋痴,并不是什麽让人觉得「苦」的事,而你又没有能力去化解、离开。
不是。
恰相反。
那是你很想要事。你一点都不想没有贪瞋痴。不然,你的「快乐」就没有地方可找。
二、烦恼。
贪瞋痴那麽「有吸引力」,为什麽要远离呢?
因为,这会有「后果」,亦即,在爽之后才会有的「结果」。
爽之后,所以你不以为意。
你甚至不认为这烦恼和贪瞋痴有什麽相互关係。
你只是「很不幸」碰上了让你不上心的事。
如果,你开始能感受到很爽的贪瞋痴和某种很痛的烦恼之间,是有关连性的。
那就是「智慧」。
于是,你才会想去断开二者的关连性。
但也不是那麽简单你就有能力去断开。所以要有「无畏心」。
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文字。常乐求法,离诸恶趣。
无畏心、常乐求法、离诸恶趣,就能化解生命的根本烦恼。
只是你信吗?你看得到这必然性吗?
如果有。
发心、唸诵,这是第一步。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光天化日之下
《華嚴經.十迴向品》:光天化日之下
當願眾生
經文:
以大乘心
清淨心
廣大心
欣悅心
慶幸心
歡喜心
增上心
安樂心
無濁心
善根迴向
這些字眼,看起來都很讓人溫暖,喜悅。
字,這種物理符號形狀,顯然,是能觸動你的某種「超出字形」之外的感受出來。
這幾個字,給你的,是不同的感受。
感受出來了,那表示「你的那種心」是先存在的。
存在前於感受。
透過唸誦,把存在的東東,以感受的形式,帶出來。
我挺喜海德格爾的術語,讓其「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迴向,是指,分享給別人。
其實,他人也是「本有的」。
迴向是期待「他人」也能同有感受。
「他人」都有了,自己也就必然一定會有。
因為我們是從自己的感受經驗,來想像他人。
喜慶他人之有,是「自己本有的」能「走到光天化日之下」的行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光天化日之下
当愿众生
经文:
以大乘心
清淨心
广大心
欣悦心
庆幸心
欢喜心
增上心
安乐心
无浊心
善根迴向
这些字眼,看起来都很让人温暖,喜悦。
字,这种物理符号形状,显然,是能触动你的某种「超出字形」之外的感受出来。
这几个字,给你的,是不同的感受。
感受出来了,那表示「你的那种心」是先存在的。
存在前于感受。
透过唸诵,把存在的东东,以感受的形式,带出来。
我挺喜海德格尔的术语,让其「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迴向,是指,分享给别人。
其实,他人也是「本有的」。
迴向是期待「他人」也能同有感受。
「他人」都有了,自己也就必然一定会有。
因为我们是从自己的感受经验,来想像他人。
喜庆他人之有,是「自己本有的」能「走到光天化日之下」的行法。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金剛
《華嚴經.十迴向品》:金剛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法身智身
願一切眾生得無勞倦身猶如金剛
願一切眾生得不可壞身無能傷害
願一切眾生得如變化身普現世間無有盡極
十迴向品的經文,往往會有這樣的文本結構出來。
願
一切眾生
成就XX
猶如某種現世經驗的什麼
首先是「願」。
願,很重要。
願是「意願」。
願是一切的「頭」。
當老師的當然會想希望學生想讀書。
雖然,讀書不是唯一。
但,有時總會去想說,明明是聰明的學生,就為什麼不想拿起書出來看下去?
相處久了。才明白。
他們一點都「不願意」去讀書。先「不願意」於是才有「讀不懂」。
慢慢的,久了,才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起願」才是重中之重。
但,也是難中之難。'
願,的根源,不在於「理智」。所以是無法說服的。
那麼,如何讓人「有願」呢?
古人有想出辦法來嗎?這是「行法」。
有。
「願一切眾生得無勞倦身猶如金剛」。
得「xx」猶如「xx」。
從你「感受的到的」(金剛)去聯想到你「願的」(無勞倦身)。
喜歡鑽石嗎?來,希望身體能不斷服務別人都不勞倦,如同讚石一樣的硬挺。
就這樣?
我也是問了又問?讀了又讀?想了又想。
經文是如此。
實踐看看吧,反正也沒有損失什麼。
後來,讀到,胡塞爾、榮格,也是如此的強調潛意識層(被動綜合判斷層)也是以聯想來運作。
××
後來,我在教室都會說:
同學,想讀書嗎?
來,先去「鼓勵」那些想讀書的同學,讀下去。
倒一杯水給他們,請他們喝飲料。對他們比「讚」。
同學往往笑做一團。
大好笑了。
有些還會偷偷拍下來,準備今天上傳網路去賺流量。
××
往往到了大三大四,會有同學「偷偷跑來問我」,是「偷偷」沒錯,說:
「誰誰」講話內容很不一樣,老師,你來教我怎麼讀書好不好?
我:沒問題。
同學:
老師,對不起,
我這樣問「讀書」,會不會很丟臉?真的不好意思。
同學,讀書「不丟臉」。
恭喜,願,長出來了。
《华严经.十迴向品》:金刚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法身智身
愿一切众生得无劳倦身犹如金刚
愿一切众生得不可坏身无能伤害
愿一切众生得如变化身普现世间无有尽极
十迴向品的经文,往往会有这样的文本结构出来。
愿
一切众生
成就XX
犹如某种现世经验的什麽
首先是「愿」。
愿,很重要。
愿是「意愿」。
愿是一切的「头」。
当老师的当然会想希望学生想读书。
虽然,读书不是唯一。
但,有时总会去想说,明明是聪明的学生,就为什麽不想拿起书出来看下去?
相处久了。才明白。
他们一点都「不愿意」去读书。先「不愿意」于是才有「读不懂」。
慢慢的,久了,才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起愿」才是重中之重。
但,也是难中之难。'
愿,的根源,不在于「理智」。所以是无法说服的。
那麽,如何让人「有愿」呢?
古人有想出办法来吗?这是「行法」。
有。
「愿一切众生得无劳倦身犹如金刚」。
得「xx」犹如「xx」。
从你「感受的到的」(金刚)去联想到你「愿的」(无劳倦身)。
喜欢鑽石吗?来,希望身体能不断服务别人都不劳倦,如同赞石一样的硬挺。
就这样?
我也是问了又问?读了又读?想了又想。
经文是如此。
实践看看吧,反正也没有损失什麽。
后来,读到,胡塞尔、荣格,也是如此的强调潜意识层(被动综合判断层)也是以联想来运作。
××
后来,我在教室都会说:
同学,想读书吗?
来,先去「鼓励」那些想读书的同学,读下去。
倒一杯水给他们,请他们喝饮料。对他们比「赞」。
同学往往笑做一团。
大好笑了。
有些还会偷偷拍下来,准备今天上传网路去赚流量。
××
往往到了大三大四,会有同学「偷偷跑来问我」,是「偷偷」没错,说:
「谁谁」讲话内容很不一样,老师,你来教我怎麽读书好不好?
我:没问题。
同学:
老师,对不起,
我这样问「读书」,会不会很丢脸?真的不好意思。
同学,读书「不丢脸」。
恭喜,愿,长出来了。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手的「施」
《華嚴經.十迴向品》:手的「施」
當願眾生
經文:
成就施手周給十方
願力任持一切智道
住於究竟離垢之心
法身智身無斷無壞
這次談到「手」這和我們相關的「物」。
從手,聯想到「施手」,施是指付出,給予。
人,其實不太會去「付出給予」。雖然「本性」中具有。
這是人的慣性,一種反射動作。我也是。
佛學文本,說明,我們從「施」這個動作或這個行為來下手,來改變生命。
但這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先行的聯想或觀想,這樣,我們才有更好的實踐的基礎。
這聯想的內容方向,是指能成就自己具有「利他」的能力。
要利他,真的不容易。
哈。
不是講講就會有的。
要有「願力」、「離垢之心」、「智身」,人才能踏出「利他」第一步。
每次我們有用到手去做什麼事時,如果你背下來這一句,就試著去聯想出這一句,唸出來。
這是佛學很有特色的讓人具有實踐能力的練習方法。
大乘佛法從「他人」的視角來看待「解決生命煩惱」這目標。
「利他」是為了解決「生老病死」這種人無法逃避的苦而來的一種「方法」。
利他,是一種「媒介」,指向一種生命的超越的可能性。
「利他」時,相想,這和解決生老病死之苦有什麼關係?
這「想想」,很重要。
大乘佛法談「聞、思、修」是連著一起講的,這是一種實踐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連續性動作。
《华严经.十迴向品》:手的「施」
当愿众生
经文:
成就施手周给十方
愿力任持一切智道
住于究竟离垢之心
法身智身无断无坏
这次谈到「手」这和我们相关的「物」。
从手,联想到「施手」,施是指付出,给予。
人,其实不太会去「付出给予」。虽然「本性」中具有。
这是人的惯性,一种反射动作。我也是。
佛学文本,说明,我们从「施」这个动作或这个行为来下手,来改变生命。
但这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先行的联想或观想,这样,我们才有更好的实践的基础。
这联想的内容方向,是指能成就自己具有「利他」的能力。
要利他,真的不容易。
哈。
不是讲讲就会有的。
要有「愿力」、「离垢之心」、「智身」,人才能踏出「利他」第一步。
每次我们有用到手去做什麽事时,如果你背下来这一句,就试着去联想出这一句,唸出来。
这是佛学很有特色的让人具有实践能力的练习方法。
大乘佛法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解决生命烦恼」这目标。
「利他」是为了解决「生老病死」这种人无法逃避的苦而来的一种「方法」。
利他,是一种「媒介」,指向一种生命的超越的可能性。
「利他」时,相想,这和解决生老病死之苦有什麽关係?
这「想想」,很重要。
大乘佛法谈「闻、思、修」是连着一起讲的,这是一种实践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动作。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首
《華嚴經.十迴向品》:首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如來首
成就智首
一切世間最第一首
為具足首
為清淨首
為坐道場首
前面講到牙齒、聲音……等等,我們都經驗的到的東東。
從這些我們可以經驗東東,向上更進一步的聯想,聯想到與生命的德性、智慧有關的境界。
這樣子,生命的轉化,就進入了一種可能的狀況或狀態。
「可能性」。
可能性是一種前題,是一種背景域。先有這種可能性的背景性,真實的現象才有可能升起,或發生。
學會「單字」,於是你才能有「句子」。
可能性的背景域,並不是你「會去覺受到」的那部分。
但卻是真正經驗現象,即你感受到的具體物,會成立的先決條件。
你講句子,思考句子,來表達你的想法。
你往往在這過程中不會去「覺知」到你對「單字」的選擇和使用。
但,你選擇了,使用了,單字。而且,只在你能「擁有的單字量」內去選擇。
你被你的單字量「決定了」表達的可能性。
但你覺知不到「單字」對你的影響,你只在「句子」那一層面上打轉。
表達時,句子是你「意識的到的」,但是,更底層的「單字」,你意識不到,但卻決定了你能「想出」什麼句子。
經文,給我們的是我們概念中的「背景域」,或著說是生命句子的「生命單字」。
生命的單字,你往往在生活中意識不到,但卻對你的「思考、想像範圍」,有決定性的影響。
來,跟著「經典」來唸誦,不一定是這本,其他的經典也可以。
增大你的生命質量的「背景域」,生命單字,你更豐美的生活,才有被實踐出來的背景域的支撐。
如果我這樣講你覺得有感,可以去讀現象學的「視域理論」。
《华严经.十迴向品》:首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如来首
成就智首
一切世间最第一首
为具足首
为清淨首
为坐道场首
前面讲到牙齿、声音……等等,我们都经验的到的东东。
从这些我们可以经验东东,向上更进一步的联想,联想到与生命的德性、智慧有关的境界。
这样子,生命的转化,就进入了一种可能的状况或状态。
「可能性」。
可能性是一种前题,是一种背景域。先有这种可能性的背景性,真实的现象才有可能升起,或发生。
学会「单字」,于是你才能有「句子」。
可能性的背景域,并不是你「会去觉受到」的那部分。
但却是真正经验现象,即你感受到的具体物,会成立的先决条件。
你讲句子,思考句子,来表达你的想法。
你往往在这过程中不会去「觉知」到你对「单字」的选择和使用。
但,你选择了,使用了,单字。而且,只在你能「拥有的单字量」内去选择。
你被你的单字量「决定了」表达的可能性。
但你觉知不到「单字」对你的影响,你只在「句子」那一层面上打转。
表达时,句子是你「意识的到的」,但是,更底层的「单字」,你意识不到,但却决定了你能「想出」什麽句子。
经文,给我们的是我们概念中的「背景域」,或着说是生命句子的「生命单字」。
生命的单字,你往往在生活中意识不到,但却对你的「思考、想像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
来,跟着「经典」来唸诵,不一定是这本,其他的经典也可以。
增大你的生命质量的「背景域」,生命单字,你更丰美的生活,才有被实践出来的背景域的支撑。
如果我这样讲你觉得有感,可以去读现象学的「视域理论」。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舌感
《華嚴經.十迴向品》:舌感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軟薄舌 恆受美妙清淨上味
願一切眾生得辯才舌 能斷一切世間疑網
願一切眾生得光明舌 能放無數萬億光明
透過「舌」這一經驗值的媒介,我們感受了什麼?
這一感受,能讓我們連想到什麼「人的德性之象徵」?
然後我們就連想起來,稱想「當願眾生」。
首先,如果不讀經典,我們有時「想出來的」不太有什麼氣勢。
再來,看著大修行人是怎麼想的,我們馬上感到自己的小氣。
感到自己的「小氣」,那意味著,你在內心深處已經「長出」了「大氣」。
我們這世界是「對立性」的世界,只有在「對立性」中,意義才會出來。
有「大」才能讓「小」是有意義。
理解到「小」之意義時,「大」的感受已存在於「理解的背景域」,所以「小」才能被理解。
真的從大修行人(菩薩)的言語中看到自己的「小氣」,那麼,「大氣」已在我們的背景域中凸顯出來了。
再來是,我們把那「大氣」,在經驗中,實踐出來。
《华严经.十迴向品》:舌感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软薄舌 恆受美妙清淨上味
愿一切众生得辩才舌 能断一切世间疑网
愿一切众生得光明舌 能放无数万亿光明
透过「舌」这一经验值的媒介,我们感受了什麽?
这一感受,能让我们连想到什麽「人的德性之象徵」?
然后我们就连想起来,称想「当愿众生」。
首先,如果不读经典,我们有时「想出来的」不太有什麽气势。
再来,看着大修行人是怎麽想的,我们马上感到自己的小气。
感到自己的「小气」,那意味着,你在内心深处已经「长出」了「大气」。
我们这世界是「对立性」的世界,只有在「对立性」中,意义才会出来。
有「大」才能让「小」是有意义。
理解到「小」之意义时,「大」的感受已存在于「理解的背景域」,所以「小」才能被理解。
真的从大修行人(菩萨)的言语中看到自己的「小气」,那麽,「大气」已在我们的背景域中凸显出来了。
再来是,我们把那「大气」,在经验中,实践出来。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牙齒
《華嚴經.十迴向品》:牙齒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可憶念莊嚴牙齒 其口清淨無可惡相
願一切眾生牙齒成就具滿四十 常出種種希有妙香
關於牙齒,你會想到什麼?
刷牙、牙膏、牙醫……。
關於牙齒,如何可能與「修行」有著一些行法上的關係呢?
這是《華嚴經》常見到的行法。從你切身可見的經驗中,來和修行扣上關係。
例如,牙齒。
從牙齒,連帶著出來「觀想」,一種和「生命德性」有相關的聯想的觀想。
從具體事物,聯想到「生命與德性之成熟相」。
這是行法。
這種「方法」,一開始你會覺得好像怪怪的,怎麼可能?
的確。
佛法的「行法」,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那是來自「佛學理論」而推演出來的。
大乘,基本上是「唯識觀」,識,即觀念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媒介。
認真的說,「識」是:經驗界是怎麼形成的「基礎」。
如果這一「唯識關」你走不過,這種「意根」修法,你下不了深心的。
一旦你在認識論上,對唯識論有某種理解和認可後,「觀想」就是一種隨時可和生活結合的「行法」。
例如,我在「寫字」,
那麼,我就可以唱言,當願眾生:字句清晰,悅可眾生;文義圓滿,法喜充滿。
念頭一入阿賴耶,因立果圓。
《华严经.十迴向品》:牙齿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可忆念庄严牙齿 其口清淨无可恶相
愿一切众生牙齿成就具满四十 常出种种希有妙香
关于牙齿,你会想到什麽?
刷牙、牙膏、牙医……。
关于牙齿,如何可能与「修行」有着一些行法上的关係呢?
这是《华严经》常见到的行法。从你切身可见的经验中,来和修行扣上关係。
例如,牙齿。
从牙齿,连带着出来「观想」,一种和「生命德性」有相关的联想的观想。
从具体事物,联想到「生命与德性之成熟相」。
这是行法。
这种「方法」,一开始你会觉得好像怪怪的,怎麽可能?
的确。
佛法的「行法」,并不是无中生有的。那是来自「佛学理论」而推演出来的。
大乘,基本上是「唯识观」,识,即观念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媒介。
认真的说,「识」是:经验界是怎麽形成的「基础」。
如果这一「唯识关」你走不过,这种「意根」修法,你下不了深心的。
一旦你在认识论上,对唯识论有某种理解和认可后,「观想」就是一种随时可和生活结合的「行法」。
例如,我在「写字」,
那麽,我就可以唱言,当愿众生:字句清晰,悦可众生;文义圆满,法喜充满。
念头一入阿赖耶,因立果圆。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耳朵的行法
《華嚴經.十迴向品》:耳朵的行法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無礙耳 普聞一切說法之音
願一切眾生得無障耳 悉能解了一切音聲
願一切眾生得如來耳 一切聰達無所雍滯
我們很少有往這種方向去祝福他人,祈願他人。
為什麼諸菩薩會如此的以這方向去祝福他人。
他們是如何想到的。
或著用大學時王淮老師的表達:如何可能?
佛學是去「變化自己」的學問和方法,一定要記得去問自己:如何可能?
只是單純背内容是没有真正獲得佛學的好處。
佛典的內容是「實踐的指導手冊」。是為了讓你去實踐,而改變自己,這是「修行」。
為了解釋這樣內容之所以能產生的邏輯性,以便於你能了解而去實踐,就有一套論述,就是佛學。
這三句只是「實踐手冊式」的表法。
如何實踐:去默唸、且觀想,這三句。
語言,有這樣的一種生成結構,亦即,如果你「內心沒有那種感受或潛在觀念」,你是無法「講出來的」。
語言,不會無中生有。
語言,只是把「本有的東東」,但模模糊糊的內容,用語法的邏輯性再去重新的再現而已。
這一語言再現的過程,會把內心中模模糊糊的內容,聚焦化,具體化,對象化。
被聚焦化、具體化、對象化的內容,是在經驗界被人所展現出來或生成出來的前題。胡塞爾《被動綜合判斷》,如是說。
《华严经.十迴向品》:耳朵的行法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耳 普闻一切说法之音
愿一切众生得无障耳 悉能解了一切音声
愿一切众生得如来耳 一切聪达无所雍滞
我们很少有往这种方向去祝福他人,祈愿他人。
为什麽诸菩萨会如此的以这方向去祝福他人。
他们是如何想到的。
或着用大学时王淮老师的表达:如何可能?
佛学是去「变化自己」的学问和方法,一定要记得去问自己:如何可能?
只是單純背内容是没有真正獲得佛學的好處。
佛典的内容是「实践的指导手册」。是为了让你去实践,而改变自己,这是「修行」。
为了解释这样内容之所以能产生的逻辑性,以便于你能了解而去实践,就有一套论述,就是佛学。
这三句只是「实践手册式」的表法。
如何实践:去默唸、且观想,这三句。
语言,有这样的一种生成结构,亦即,如果你「内心没有那种感受或潜在观念」,你是无法「讲出来的」。
语言,不会无中生有。
语言,只是把「本有的东东」,但模模煳煳的内容,用语法的逻辑性再去重新的再现而已。
这一语言再现的过程,会把内心中模模煳煳的内容,聚焦化,具体化,对象化。
被聚焦化、具体化、对象化的内容,是在经验界被人所展现出来或生成出来的前题,胡塞尔《被动综合判断》,如是说。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質變
《華嚴經.十迴向品》:質變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 開廣智藏
願一切眾生得淨肉眼 光明鑒徹無能蔽者
佛洛依德、榮格這二位心理學家,在其理論中,強調「聯想」在心理構成作用中的原則性。
聯想。
或許,古大修行人,也早就發現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就是如上。
聯想。
從個人切身上的肉身經驗,如「無礙眼」,然後,聯想到心理結構層面「開廣智藏」,來「改變生命」。
你想,「開廣智藏」嗎?如果開廣知藏,那麼,我們就更能有智慧,實用角度而言,能把書讀書,試考好。
如何可能?
現代性文化,其實,是否定人的質變的,所以要你去「找天賦」。找到一種你可以躺著就會出人頭也的項目。
哈,「天賦」沒那一回事啦。但人的確有某種面向的特別表現性,這可以被長出來的,
生命是變化出來的,而不是「天賦出來的」。
資本主義愈兇的地方,天賦論愈強大,因為,這樣才能把人「固定成」消費的數字單位,生產的投入單位。
如果人是會質變的,資本主義一定「大亂」。工人變老板。生產者就是擁有者。
but, why not?
這是阿多諾說的,在《啟蒙的辯證》中。
所以,人如何可能質變呢?
你有沒有很佩服古人,人家腦袋想這種事。我們想著生產和消費。
「聯想」,是人性質變的方法。用佛學的術語,觀想。
從「無礙眼」聯想到「 開廣智藏」。
從「眾生得淨肉眼」聯想到 「 光明鑒徹無能蔽者」。
有沒有用?
你去讀讀榮格的書,再來下結論。
如果有道理,去「做看看」。
《華嚴經》中的〈淨行品〉就是這一思路修行方法的擴大說明。
《华严经.十迴向品》:质变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 开广智藏
愿一切众生得淨肉眼 光明鉴彻无能蔽者
佛洛依德、荣格这二位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强调「联想」在心理构成作用中的原则性。
联想。
或许,古大修行人,也早就发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就是如上。
联想。
从个人切身上的肉身经验,如「无碍眼」,然后,联想到心理结构层面「开广智藏」,来「改变生命」。
你想,「开广智藏」吗?如果开广知藏,那麽,我们就更能有智慧,实用角度而言,能把书读书,试考好。
如何可能?
现代性文化,其实,是否定人的质变的,所以要你去「找天赋」。找到一种你可以躺着就会出人头也的项目。
哈,「天赋」没那一回事啦。但人的确有某种面向的特别表现性,这可以被长出来的,
生命是变化出来的,而不是「天赋出来的」。
资本主义愈凶的地方,天赋论愈强大,因为,这样才能把人「固定成」消费的数字单位,生产的投入单位。
如果人是会质变的,资本主义一定「大乱」。工人变老板。生产者就是拥有者。
but, why not?
这是阿多诺说的,在《启蒙的辩证》中。
所以,人如何可能质变呢?
你有没有很佩服古人,人家脑袋想这种事。我们想着生产和消费。
「联想」,是人性质变的方法。用佛学的术语,观想。
从「无碍眼」联想到「 开广智藏」。
从「众生得淨肉眼」联想到 「 光明鉴彻无能蔽者」。
有没有用?
你去读读荣格的书,再来下结论。
如果有道理,去「做看看」。
《华严经》中的〈淨行品〉就是这一思路修行方法的扩大说明。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積極想像力
《華嚴經.十迴向品》:積極想像力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潤澤髮 密緻髮 不侵鬢額髮 能滅一切眾生煩惱
錄了這句經文,不知你會不會覺得怪怪的。
滅煩惱是好事啦,但為什麼前面的文字是得什麼髮呢?
為什麼經典是這樣的一種敘事邏輯呢?
為什麼不用別的事情事物呢?一定要用頭髮嗎?
未必。
在經典中,還有很多不同的講法,不同的事物被使用來描述。
但這句,這樣用,也不是隨意的。
煩惱,往往來自「頭腦」。而頭髮是長在「頭腦」「之上」的。
從好頭髮到滅煩惱之間,仍是有「相似性」「想像力」之間的關連的。
而,相似性、想像力,恰恰是「集體潛意識」的運作規則。
如果用胡塞爾的論述骨架,那是,「被動綜合判斷」的運作規則。
而被動綜合判斷,是我們「一般生活中」「理性的」生活樣態之所以能形成所奠基的基礎背景域。
用榮格的講法,這是一種「積極想像」的方式,來化解內心的自我衝突。
但佛學更有意思,想像是以「願一切眾生」開始的。
這很重要。
這是大乘的核心心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积极想像力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润泽髮 密緻髮 不侵鬓额髮 能灭一切众生烦恼
录了这句经文,不知你会不会觉得怪怪的。
灭烦恼是好事啦,但为什麽前面的文字是得什麽髮呢?
为什麽经典是这样的一种叙事逻辑呢?
为什麽不用别的事情事物呢?一定要用头髮吗?
未必。
在经典中,还有很多不同的讲法,不同的事物被使用来描述。
但这句,这样用,也不是随意的。
烦恼,往往来自「头脑」。而头髮是长在「头脑」「之上」的。
从好头髮到灭烦恼之间,仍是有「相似性」「想像力」之间的关连的。
而,相似性、想像力,恰恰是「集体潜意识」的运作规则。
如果用胡塞尔的论述骨架,那是,「被动综合判断」的运作规则。
而被动综合判断,是我们「一般生活中」「理性的」生活样态之所以能形成所奠基的基础背景域。
用荣格的讲法,这是一种「积极想像」的方式,来化解内心的自我冲突。
但佛学更有意思,想像是以「愿一切众生」开始的。
这很重要。
这是大乘的核心心法。
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外在的相
《華嚴經.十迴向品》:外在的相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不雜亂莊嚴相 以一切相莊嚴其身
願一切眾生得善淨語言莊嚴相 具足種種無盡辯才
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功德聲莊嚴相 其音清淨聞者喜悅
相,就是外在可以被看到的「具象物」。
相,是表相,是一種旋起旋滅的過程。
相,在一般觀念中,跟某種「本質性」的東東,比起來,比較不受重視。
我們都愛說看「真心」,不要看「表演」。
相,的確是「表演」。
但,佛學文本中,「相」卻是常出現的文本內容。
這讓我很起疑。
為什麼?
佛學談「相」,是一種「行法所必要的媒介」。
人終究是經驗性的存在,沒有「相」,談什麼修行呢?
再來,古典文本是肯認,「相」和「本質」,是一種二合一的關係。
所以,傳統才會有「相由心生」這樣的經驗性結論。
其實,量子力學,也是如此說的。
佛典中,常提出「很多生命成熟性的相」,那是讓你「觀想用的」。
心與相,即是一種二合一的相互構成關係,那麼,從「相」著手,心就可能被改變。
不要小看佛典文字中所描述出來的相,若不是佛學經典文本,若不是大修行人,這些「相」,你還真的「想不出來」。
海德格爾:理解奠基於先行的領會。
理解是把那「先行的但非主題性的」領會,現身出來。
觀想「相」,是把那你內心中本具有的質素,對象化出來。
這一過程,用容格的說法,是「個體化」的過程,是「自我」和「集體潛意識」相互統一的過程。
拋棄古典觀念不談,至少,會讓「心理健康」。
《华严经.十迴向品》:外在的相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不杂乱庄严相 以一切相庄严其身
愿一切众生得善淨语言庄严相 具足种种无尽辩才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功德声庄严相 其音清淨闻者喜悦
相,就是外在可以被看到的「具象物」。
相,是表相,是一种旋起旋灭的过程。
相,在一般观念中,跟某种「本质性」的东东,比起来,比较不受重视。
我们都爱说看「真心」,不要看「表演」。
相,的确是「表演」。
但,佛学文本中,「相」却是常出现的文本内容。
这让我很起疑。
为什麽?
佛学谈「相」,是一种「行法所必要的媒介」。
人终究是经验性的存在,没有「相」,谈什麽修行呢?
再来,古典文本是肯认,「相」和「本质」,是一种二合一的关係。
所以,传统才会有「相由心生」这样的经验性结论。
其实,量子力学,也是如此说的。
佛典中,常提出「很多生命成熟性的相」,那是让你「观想用的」。
心与相,即是一种二合一的相互构成关係,那麽,从「相」着手,心就可能被改变。
不要小看佛典文字中所描述出来的相,若不是佛学经典文本,若不是大修行人,这些「相」,你还真的「想不出来」。
海德格尔:理解奠基于先行的领会。
理解是把那「先行的但非主题性的」领会,现身出来。
观想「相」,是把那你内心中本具有的质素,对象化出来。
这一过程,用容格的说法,是「个体化」的过程,是「自我」和「集体潜意识」相互统一的过程。
抛弃古典观念不谈,至少,会让「心理健康」。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威字
《華嚴經.十迴向品》:威字
當願眾生
經文:
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威德自在心故
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廣大智恆無絕故
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無量功德普覆一切皆究竟故
又欲令一切眾生以諸功德蓋其心故
大威德,這是佛典中常會看到的字眼。
當然,這是中文譯名。
德字的上面是「威」字。
德是德性。德性是一種讓你覺得「處處可憐」的一種感受,
還是一種你會被有所降服的現象呈現?
德性的感受,之所以冒出,冒出什麼感受,不是「你能決定的」。
那感受就出來了。真正的德性是「威」。
像藝術品一樣,真正的藝術品會對主體給出「美感」,這不是你給出來的,是「形而上」給出來的。
超出你的意志力之外的,就是形而上。
德必有威。
你可以不想,不要,不學,不理。
沒關係。
但,真正德性如同真正藝術品一樣,一種純粹的感受會對你給出,來自形而上。
德與美一樣,是一種純粹性的經驗界呈現之現象。
純粹,就會有美,就會有威。
學問亦然。
《荀子勸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修行,亦然。
《华严经.十迴向品》:威字
当愿众生
经文: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大威德自在心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广大智恆无绝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无量功德普复一切皆究竟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以诸功德盖其心故
大威德,这是佛典中常会看到的字眼。
当然,这是中文译名。
德字的上面是「威」字。
德是德性。德性是一种让你觉得「处处可怜」的一种感受,
还是一种你会被有所降服的现象呈现?
德性的感受,之所以冒出,冒出什麽感受,不是「你能决定的」。
那感受就出来了。真正的德性是「威」。
像艺术品一样,真正的艺术品会对主体给出「美感」,这不是你给出来的,是「形而上」给出来的。
超出你的意志力之外的,就是形而上。
德必有威。
你可以不想,不要,不学,不理。
没关係。
但,真正德性如同真正艺术品一样,一种纯粹的感受会对你给出,来自形而上。
德与美一样,是一种纯粹性的经验界呈现之现象。
纯粹,就会有美,就会有威。
学问亦然。
《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修行,亦然。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預想的形式
《華嚴經.十迴向品》:預想的形式
當願眾生
經文:
悲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咸令清淨 遠離慳嫉
受勝妙生 具大威德
生大信解 永離瞋恚及諸翳濁
十回向品對人的可能成就的生命德性之面向,其觀察的詳細,往往讓我驚奇不已。
對人的人格性的美好想像,並不容易,要能形成文字,更不容易。
如不是自己走過,很難有文字可以被給出。
透過文字,我們把具足在我們生命中的可能性,再次的「響應了出來」,
再次的為自己畫出人生的某種可能的未來期待,一種具有美感的人格期待。
依胡塞爾的「時間」現象學,先有期待,先有某種「預想的形式」,你才能有在「 目前」行動上的可能,你才可能知道要去做什麼。
那麼,努力的擴充自己的可能的「預想的形式」,是改變自己必要的條件。
你對人生有多大的想像呢?
多看書。多讀經典。是很好的方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预想的形式
当愿众生
经文:
悲愍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咸令清淨 远离悭嫉
受胜妙生 具大威德
生大信解 永离瞋恚及诸翳浊
十回向品对人的可能成就的生命德性之面向,其观察的详细,往往让我惊奇不已。
对人的人格性的美好想像,并不容易,要能形成文字,更不容易。
如不是自己走过,很难有文字可以被给出。
透过文字,我们把具足在我们生命中的可能性,再次的「响应了出来」,
再次的为自己画出人生的某种可能的未来期待,一种具有美感的人格期待。
依胡塞爾的「時間」現象學,先有期待,先有某种「预想的形式」,你才能有在「 目前」行动上的可能,你才可能知道要去做什麽。
那麽,努力的扩充自己的可能的「预想的形式」,是改变自己必要的条件。
你对人生有多大的想像呢?
多看书。多读经典。是很好的方法。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理觀
《華嚴經.十迴向品》:理觀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財寶豐足無所乏少
願一切眾生成就無盡大功德藏
願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安隱快樂
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平等之心
願一切眾生永離諸難處得一切智
榮格有談到「積極想像」這一方法,一種心理療法。
我會連想到傳統佛學行法中的「觀想」。
觀想,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是「理觀」。
理觀是去「觀想某種道理」。
這是大乘所強調的觀法行法。
華嚴經,就很有這種特色和內容。
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漂亮的觀念和想法,來觀想。
讓我們的生命可以趨向這種可能性。
觀想,是觀「願一切眾生……」。
如果你覺得如此觀想只是一種「幻想」,你當然不會去實踐。
如果你讀讀榮格的心理學觀念,可以接受他的理論,其實也就是佛學的「觀」的理論,
或許你就可以「實驗看看」。
唸誦、觀想。這是行法。
生命的存在樣態,其了「因果性」之效果外,同時也有「同時性的非因果性」,榮格如是談。
這同時性的非因果性,是以「相似性」來運作。
讓你的理觀中的「相似形式」來共構你生命中的精彩。
《华严经.十迴向品》:理观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财宝丰足无所乏少
愿一切众生成就无尽大功德藏
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隐快乐
愿一切众生皆得清淨平等之心
愿一切众生永离诸难处得一切智
荣格有谈到「积极想像」这一方法,一种心理疗法。
我会连想到传统佛学行法中的「观想」。
观想,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理观」。
理观是去「观想某种道理」。
这是大乘所强调的观法行法。
华严经,就很有这种特色和内容。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漂亮的观念和想法,来观想。
让我们的生命可以趋向这种可能性。
观想,是观「愿一切众生……」。
如果你觉得如此观想只是一种「幻想」,你当然不会去实践。
如果你读读荣格的心理学观念,可以接受他的理论,其实也就是佛学的「观」的理论,
或许你就可以「实验看看」。
唸诵、观想。这是行法。
生命的存在样态,其了「因果性」之效果外,同时也有「同时性的非因果性」,荣格如是谈。
这同时性的非因果性,是以「相似性」来运作。
让你的理观中的「相似形式」来共构你生命中的精彩。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感受更多
《華嚴經.十迴向品》:感受更多
當願眾生
經文:
生於此心
所謂無著心 無縛心
解脫心 大力心
甚深心 善攝心
無執心 無壽者心
善調伏心 不散亂心
不妄計心 具種種寶性心
佛學經典中,這樣的表述方式,是儒學比較少看到的。
這是對人性的可能現象的一種正面的陳列。
人性可能的呈現現象是數不盡的,正面的陳列這種表述方式,掛一漏萬是必然的文字之不足。
所以,為什麼佛學經典往往愛用這種正面陳列的表述方式呢?
因為,佛學經典不是「理論」的文本,而是修行的文本。
佛學經典不是想完整的說明什麼,而更是想指示一種方式,可以讓你產生向上變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說明有理論,也只是為了讓「修行的方式」變得更為可接受。
從修行的角度而言,正面的陳列就是必要的,否則實踐無下手處。
從「理解」修行的角度而言,那麼,把「修行實相」以對象化式的表述出來,是聞思修的必要過程。
到了後來,我更欣賞這些被正面表列的名相。
不是大修行者的經驗談,還真是表列不出來。不然你試著去寫看看?
以這些為表列者為媒介,我們就可以超越性的感受更多。
不是嗎?
《华严经.十迴向品》:感受更多
当愿众生
经文:
生于此心
所谓无着心 无缚心
解脱心 大力心
甚深心 善摄心
无执心 无寿者心
善调伏心 不散乱心
不妄计心 具种种宝性心
佛学经典中,这样的表述方式,是儒学比较少看到的。
这是对人性的可能现象的一种正面的陈列。
人性可能的呈现现象是数不尽的,正面的陈列这种表述方式,挂一漏万是必然的文字之不足。
所以,为什麽佛学经典往往爱用这种正面陈列的表述方式呢?
因为,佛学经典不是「理论」的文本,而是修行的文本。
佛学经典不是想完整的说明什麽,而更是想指示一种方式,可以让你产生向上变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说明有理论,也只是为了让「修行的方式」变得更为可接受。
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正面的陈列就是必要的,否则实践无下手处。
从「理解」修行的角度而言,那麽,把「修行实相」以对象化式的表述出来,是闻思修的必要过程。
到了后来,我更欣赏这些被正面表列的名相。
不是大修行者的经验谈,还真是表列不出来。不然你试着去写看看?
以这些为表列者为媒介,我们就可以超越性的感受更多。
不是吗?
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得到
《華嚴經.十迴向品》:得到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皆悉能行大會施
盡施
善施
最勝施
無上施
最無上施
無等等施
超諸世間施
一切諸佛所稱歎施。
布施,是佛學中的重要「行法」。
這點,當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待」。
滅煩惱,是佛學的宗旨。
在佛學理論上,為什麼人會有煩惱,因為人有「取心」。
只要你有「取心」,就如同在陽光下一定有影子,一定會有「煩惱」。
理論上,如何破解?如果你真的想要「滅除煩惱」。
於是有「行法」出來了,就是「布施」。
這布施的過程,你會體會出來,人是可以「放下取心」的,真的。
「真正感受到」人有這種可能,於是你才能切真的相信人有滅除煩惱的可能。
布施,不是一種制度,不是一種「禮法」,布施是「行法」,一種改變自己的方法,
一種讓自己去「經驗到」知道人原來有滅除煩惱的可能性的「教學方法」。
所以,布施是「一層一層」的向自己挑戰。
你會怕嗎?
嗯,有捨故有得。
《华严经.十迴向品》:得到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皆悉能行大会施
尽施
善施
最胜施
无上施
最无上施
无等等施
超诸世间施
一切诸佛所称歎施。
布施,是佛学中的重要「行法」。
这点,当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灭烦恼,是佛学的宗旨。
在佛学理论上,为什麽人会有烦恼,因为人有「取心」。
只要你有「取心」,就如同在阳光下一定有影子,一定会有「烦恼」。
理论上,如何破解?如果你真的想要「灭除烦恼」。
于是有「行法」出来了,就是「布施」。
这布施的过程,你会体会出来,人是可以「放下取心」的,真的。
「真正感受到」人有这种可能,于是你才能切真的相信人有灭除烦恼的可能。
布施,不是一种制度,不是一种「礼法」,布施是「行法」,一种改变自己的方法,
一种让自己去「经验到」知道人原来有灭除烦恼的可能性的「教学方法」。
所以,布施是「一层一层」的向自己挑战。
你会怕吗?
嗯,有捨故有得。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欲
《華嚴經.十迴向品》:欲
當願眾生
經文:
欲令自身作第一塔 普使一切皆生歡喜
欲於世間生平等心 欲為眾生作清涼池
欲與眾生一切安樂 欲為眾生作大施主
智慧自在
「欲」,大乘佛學不排斥「欲」。
只是看「欲」什麼?
欲,什麼?理論上,佛學也沒有定下某種「普世是非的價值」在,只是「凡事有因果」。
你「欲」什麼呢?
你欲的東東,會有什麼「果效」呢?
你欲的東東,的果效,會不會有超出你的想像能力之外的「後作用力」呢?
經典,往往是提醒我們,那些我們可能看不到的「後作用力」。
欲:平等心、清涼池、一切安樂、作大施主。
欲了這些,有什麼作用、果效?
智慧自在。
《华严经.十迴向品》:欲
当愿众生
经文:
欲令自身作第一塔 普使一切皆生欢喜
欲于世间生平等心 欲为众生作清凉池
欲与众生一切安乐 欲为众生作大施主
智慧自在
「欲」,大乘佛学不排斥「欲」。
只是看「欲」什麽?
欲,什麽?理论上,佛学也没有定下某种「普世是非的价值」在,只是「凡事有因果」。
你「欲」什麽呢?
你欲的东东,会有什麽「果效」呢?
你欲的东东,的果效,会不会有超出你的想像能力之外的「后作用力」呢?
经典,往往是提醒我们,那些我们可能看不到的「后作用力」。
欲:平等心、清凉池、一切安乐、作大施主。
欲了这些,有什麽作用、果效?
智慧自在。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煩惱
《華嚴經.十迴向品》:煩惱
當願眾生
經文:
具質直心
安樂心
利益心
仁慈心
恭恪心
無怨恨心
無仇敵心
能隨受者方俗所宜
於彼彼中作諸利益
你想不想,你可能就是經中所描述般的那樣的一種存在者。
這樣有什麼好?這是首先你會問自己的。我也問過。
對啊,那樣有什麼好?
可以賺更多錢嗎?
可以讓自己的「所想」被實現嗎?
可以有更多掌聲嗎?
大概不會。你用「一般經驗」判斷下,這是必然的結論。
什麼狀況下,你會想要成為「如經中所描述的」那樣的人?
先有那種「願力」,所以你才會去有所行為,即「修行」。
這些心,能幹什麼?能幫上什麼?
佛學基本上所想的所思考的所朝向的是:消除煩惱。
這很重要嗎?如果你每天都賺大錢賺的挺煩惱的,你一點都不想去「消除」,對不對?
生老病死,是佛學所指向的一種煩惱根源。
有這種「煩惱根源」,所以才有世間的「總總經驗界的煩惱」。
如果你不會「生老病死」,這世界你還想去追求什麼而煩惱呢?
生老病死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煩惱,而且化不掉。
如可化解這種根源性煩惱?對,有上面所談的那種心,就可以了。
這是「化解的方法」,行法。這種方法,可以化解「與生俱來的煩惱」。
具體實踐的初步,來,去唸誦。
《华严经.十迴向品》:烦恼
当愿众生
经文:
具质直心
安乐心
利益心
仁慈心
恭恪心
无怨恨心
无仇敌心
能随受者方俗所宜
于彼彼中作诸利益
你想不想,你可能就是经中所描述般的那样的一种存在者。
这样有什麽好?这是首先你会问自己的。我也问过。
对啊,那样有什麽好?
可以赚更多钱吗?
可以让自己的「所想」被实现吗?
可以有更多掌声吗?
大概不会。你用「一般经验」判断下,这是必然的结论。
什麽状况下,你会想要成为「如经中所描述的」那样的人?
先有那种「愿力」,所以你才会去有所行为,即「修行」。
这些心,能干什麽?能帮上什麽?
佛学基本上所想的所思考的所朝向的是:消除烦恼。
这很重要吗?如果你每天都赚大钱赚的挺烦恼的,你一点都不想去「消除」,对不对?
生老病死,是佛学所指向的一种烦恼根源。
有这种「烦恼根源」,所以才有世间的「总总经验界的烦恼」。
如果你不会「生老病死」,这世界你还想去追求什麽而烦恼呢?
生老病死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烦恼,而且化不掉。
如可化解这种根源性烦恼?对,有上面所谈的那种心,就可以了。
这是「化解的方法」,行法。这种方法,可以化解「与生俱来的烦恼」。
具体实践的初步,来,去唸诵。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經文:
願一切眾生覆以善法除滅世間塵垢熱惱
願一切眾生得智慧藏令眾樂見心無厭足
這是很典型的佛學思維。
但這只是「宣傳」嗎?還是說,這是真的有「實效」。
如何能「除滅世間塵垢熱惱」?答案是:覆以善法。
如何能「令眾樂見心無厭足」?答案是:得智慧藏。
一是善法,一是智慧。
第二項,讓我又多想了一點。
原來,智慧才是那種讓別人樂見的「真正力道所在」。
智慧。
你想讓別人「樂見你嗎」?
《华严经.十迴向品》
经文:
愿一切众生复以善法除灭世间尘垢热恼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藏令众乐见心无厌足
这是很典型的佛学思维。
但这只是「宣传」吗?还是说,这是真的有「实效」。
如何能「除灭世间尘垢热恼」?答案是:复以善法。
如何能「令众乐见心无厌足」?答案是:得智慧藏。
一是善法,一是智慧。
第二项,让我又多想了一点。
原来,智慧才是那种让别人乐见的「真正力道所在」。
智慧。
你想让别人「乐见你吗」?
2022年5月7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肉體
《華嚴經.十迴向品》:肉體
當願眾生
經文:
諸根明利
內藏充實
毐不能侵
病不能傷
始終無患
永得安樂
佛學如何去看待「肉體」呢?
人總要有「肉體」,
這是修行的基礎。
所以,佛學對「肉體」有願。
挺美的。
是人想要的,但又是更好的修行基礎。
一邊唸誦,一邊「觀想」,觀想那「肉體」美好的「畫面」。
畫面,很重要。
更深層意識心的運作,是以「畫面」來運作的,而不是「邏輯」。
用榮格的理論,「想像」是一種重要分析方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肉体
当愿众生
经文:
诸根明利
内藏充实
毐不能侵
病不能伤
始终无患
永得安乐
佛学如何去看待「肉体」呢?
人总要有「肉体」,
这是修行的基础。
所以,佛学对「肉体」有愿。
挺美的。
是人想要的,但又是更好的修行基础。
一边唸诵,一边「观想」,观想那「肉体」美好的「画面」。
画面,很重要。
更深层意识心的运作,是以「画面」来运作的,而不是「逻辑」。
用荣格的理论,「想像」是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慧
《華嚴經.十迴向品》:慧
當願眾生皆得
經文:
第一慧
廣大慧
不虛妄慧
無倒慧
平等實慧
清淨慧
佛家經典中,愛談慧。
某個角度而言,談慧可能比談「慈悲」更多。
慈悲,是行法,是在這過程中,證入「慧」。
所以,佛學經典中,尤其是大乘經典,「慧」的內容有各種表述。
我也講不清楚這些慧的內容會是什麼?
但,那不重要。
把這些「慧」當作一種「目標」,一種讓生命有所方向的目標。
人世間的種種,除了會讓你在裡面喜怒哀樂之外,其實,都可以從事件看到「慧」。
帶著「慧眼」,來看世界。
帶著唸誦之心,之行,來增長「慧根」,以啟「慧眼」。
《华严经.十迴向品》:慧
当愿众生皆得
经文:
第一慧
广大慧
不虚妄慧
无倒慧
平等实慧
清淨慧
佛家经典中,爱谈慧。
某个角度而言,谈慧可能比谈「慈悲」更多。
慈悲,是行法,是在这过程中,证入「慧」。
所以,佛学经典中,尤其是大乘经典,「慧」的内容有各种表述。
我也讲不清楚这些慧的内容会是什麽?
但,那不重要。
把这些「慧」当作一种「目标」,一种让生命有所方向的目标。
人世间的种种,除了会让你在裡面喜怒哀乐之外,其实,都可以从事件看到「慧」。
带着「慧眼」,来看世界。
带着唸诵之心,之行,来增长「慧根」,以启「慧眼」。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繫念
《華嚴經.十迴向品》:繫念
當願眾生
經文:
專心救護於一切 令其遠離眾惡業,
如是饒益諸群生 繫念思惟未曾捨。
這句,不知你會不會有點「看不上眼」。
我以前如此。
華嚴經中好的句子,很多;美的句子,很多。
這句,首先,你會覺得會不會有點「調子太高」。
救護於一切。
這,太概有點難。不,幾乎不可能。
那麼,這句是要如何的來讓我有另一眼光重新打量呢?
在最一句。「繫念思惟未曾捨」。
對,第一句,看起來,做到的機會很少。
但,即使如此,我們仍應「繫念思惟未曾捨」。
這是「行法」。
大乘很特有的行法。
用嚴格的行法術語來說,這是「意根」的行法,而這恰是大乘所凸顯的。
繫念思惟,並沒有那麼簡單。真的,真的。
一天二十四小時中,你腦袋想的東東,值得被你「寫出來的」,大概很少又少。
繫念思惟未曾捨。這是行法。
想辦法讓你在一天中,有幾個暫時,把這句在腦袋中,想了一想。
這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這能讓你的生命,起變化。
自己好好的想一個好句子,於是,你可以「繫念思惟未曾捨」。
如果你一時想不出來,這文中的提示句,其實,很有大心的量。
《华严经.十迴向品》:繫念
当愿众生
经文:
专心救护于一切 令其远离众恶业,
如是饶益诸群生 繫念思惟未曾捨。
这句,不知你会不会有点「看不上眼」。
我以前如此。
华严经中好的句子,很多;美的句子,很多。
这句,首先,你会觉得会不会有点「调子太高」。
救护于一切。
这,太概有点难。不,几乎不可能。
那麽,这句是要如何的来让我有另一眼光重新打量呢?
在最一句。「繫念思惟未曾捨」。
对,第一句,看起来,做到的机会很少。
但,即使如此,我们仍应「繫念思惟未曾捨」。
这是「行法」。
大乘很特有的行法。
用严格的行法术语来说,这是「意根」的行法,而这恰是大乘所凸显的。
繫念思惟,并没有那麽简单。真的,真的。
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你脑袋想的东东,值得被你「写出来的」,大概很少又少。
繫念思惟未曾捨。这是行法。
想办法让你在一天中,有几个暂时,把这句在脑袋中,想了一想。
这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这能让你的生命,起变化。
自己好好的想一个好句子,于是,你可以「繫念思惟未曾捨」。
如果你一时想不出来,这文中的提示句,其实,很有大心的量。
2022年4月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 善根
《華嚴經.十迴向品》: 善根
當願眾生
經文:
積集善根
成就善根
增長善根
思惟善根
繫念善根
分別善根
愛樂善根
修習善根
安住善根
善根,當然就是「一片好心」。
但,你有想過,一片好心的內容應是什麼嗎?
佛學很吸引我的地方之一是,往往一些我們理所當然的「概念」,佛學會去「分析」。
一分析,往往你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想法」出來。
但,也只有能「分析」,我們才能談「修行」。
修行是方法,方法要有「對象」來針對。
善根的「對象」出來了,我們才能有「方法」。
有時, 「對象」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未必重要。重要的是,因對象化之後,所能談出的「方法」,
即「行法」。
那是,具體可操作的。
具體可操作,這很重要。你才能真正有「方法」去改變目前的自己而更向上。
積集、成就、增長、思惟、繫念、分別、愛樂、修習、安住。
這些是「可具體操作」的方法,即作法。
生命一但有「作法」即實踐,生命才能變動。
《华严经.十迴向品》: 善根
当愿众生
经文:
积集善根
成就善根
增长善根
思惟善根
繫念善根
分别善根
爱乐善根
修习善根
安住善根
善根,当然就是「一片好心」。
但,你有想过,一片好心的内容应是什麽吗?
佛学很吸引我的地方之一是,往往一些我们理所当然的「概念」,佛学会去「分析」。
一分析,往往你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想法」出来。
但,也只有能「分析」,我们才能谈「修行」。
修行是方法,方法要有「对象」来针对。
善根的「对象」出来了,我们才能有「方法」。
有时, 「对象」的具体内容是什麽?未必重要。重要的是,因对象化之后,所能谈出的「方法」,
即「行法」。
那是,具体可操作的。
具体可操作,这很重要。你才能真正有「方法」去改变目前的自己而更向上。
积集、成就、增长、思惟、繫念、分别、爱乐、修习、安住。
这些是「可具体操作」的方法,即作法。
生命一但有「作法」即实践,生命才能变动。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以我善根
《華嚴經.十迴向品》:以我善根
當願眾生。
經文:
以我善根,
願一切趣生一切眾生,
皆得清淨功德圓滿,
不可沮壞、無有窮盡,常得尊重,
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
為別人祝願,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說不簡單有二點:
一、為別人的別人是指「所有的人」。你要不要去試試用好的祝願祝一下那位你很討厭的人?這是行法。
二、用什麼內容來祝願。
經典列出的內容,常會讓我有一種「振奮」感。
的確,生命值得這樣的去展現出如此的姿態來。
好美啊!
祝願別人,就是祝願「真正的自己」。
你往往活在「想像中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是在「潛意識層」或「集體潛意識」或「被動綜合分析層」的。
在那裡,你的生命的「未來」之可能性,被形塑著。
佛學用佛法早已論證證明,你如何去「看待」別人的當下,就是在型塑「未來的自己」。
真的。
所以,同學,多鼓勵你的別人同學用功讀書,鼓勵別人同學去讀台大。
你眼中的別人,就是「未來的自己」。
《华严经.十迴向品》:以我善根
当愿众生。
经文:
以我善根,
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
皆得清淨功德圆满,
不可沮坏、无有穷尽,常得尊重,
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
为别人祝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说不简单有二点:
一、为别人的别人是指「所有的人」。你要不要去试试用好的祝愿祝一下那位你很讨厌的人?这是行法。
二、用什麽内容来祝愿。
经典列出的内容,常会让我有一种「振奋」感。
的确,生命值得这样的去展现出如此的姿态来。
好美啊!
祝愿别人,就是祝愿「真正的自己」。
你往往活在「想像中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是在「潜意识层」或「集体潜意识」或「被动综合分析层」的。
在那裡,你的生命的「未来」之可能性,被形塑着。
佛学用佛法早已论证证明,你如何去「看待」别人的当下,就是在型塑「未来的自己」。
真的。
所以,同学,多鼓励你的别人同学用功读书,鼓励别人同学去读台大。
你眼中的别人,就是「未来的自己」。
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真實
《華嚴經.十迴向品》:真實
經文:
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 令免一切諸苦事故。
為一切眾生作護 悉令解脫諸煩惱故。
為一切眾生作歸 皆令得離諸怖畏故。
為一切眾生作趣 令得至於一切智故。
這是第三遍從頭抄讀《華嚴經.十迴向品》。
經典文本,往往是愈讀感受愈深。這一特色,所以是經典。
讀經典,誘引著讀者去增長自己的視野和智慧,然後能再更深刻的讀下去。一種向上的循環。
這段,我抄過二次了。
原本想要抄其他的落段文字,但無法不被這一段吸引。
不過,這次,我有不同的感受。
佛學的特色,這次就在抄寫的過程,感受強烈。
苦事、煩惱、怖畏、一切智。
這恰恰是佛學所關心的核心。
苦事、煩惱、怖畏,這些恰恰是我們現世中的一般人,所「故意去忘記」的事。
但,這些每天與你共存。
佛學把眼睛,盯著這些人之存在不可能避免的現象。
任何現世的成功和得意,時間一久,都會煙消雲滅。
只有,苦事、煩惱、怖畏,會不斷的湧現。
如何可能去和苦事、煩惱、怖畏共存而不受其「害」,就只能是「智」。
一切智是看透這些現象虛擬性的那種智。
如何修,
唸誦這些句子吧。這是第一步。
藉著這些句子,讓我們首先願意去面對生命中必然的現象。
不再故意視而不見,不再故意用各種「煩忙」讓自己去閃躲。
將苦事、煩惱、怖畏定位出來,所以,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人生。
真的,我們真的非常不願意、不容易,把眼睛去看著這些明顯顯的存在。
《华严经.十迴向品》:真实
经文: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 令免一切诸苦事故。
为一切众生作护 悉令解脱诸烦恼故。
为一切众生作归 皆令得离诸怖畏故。
为一切众生作趣 令得至于一切智故。
这是第三遍从头抄读《华严经.十迴向品》。
经典文本,往往是愈读感受愈深。这一特色,所以是经典。
读经典,诱引着读者去增长自己的视野和智慧,然后能再更深刻的读下去。一种向上的循环。
这段,我抄过二次了。
原本想要抄其他的落段文字,但无法不被这一段吸引。
不过,这次,我有不同的感受。
佛学的特色,这次就在抄写的过程,感受强烈。
苦事、烦恼、怖畏、一切智。
这恰恰是佛学所关心的核心。
苦事、烦恼、怖畏,这些恰恰是我们现世中的一般人,所「故意去忘记」的事。
但,这些每天与你共存。
佛学把眼睛,盯着这些人之存在不可能避免的现象。
任何现世的成功和得意,时间一久,都会烟消云灭。
只有,苦事、烦恼、怖畏,会不断的涌现。
如何可能去和苦事、烦恼、怖畏共存而不受其「害」,就只能是「智」。
一切智是看透这些现象虚拟性的那种智。
如何修,
唸诵这些句子吧。这是第一步。
藉着这些句子,让我们首先愿意去面对生命中必然的现象。
不再故意视而不见,不再故意用各种「烦忙」让自己去闪躲。
将苦事、烦恼、怖畏定位出来,所以,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人生。
真的,我们真的非常不愿意、不容易,把眼睛去看着这些明显显的存在。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辯才
《華嚴經.十迴向品》:辯才
當願眾生
經文:
為令諸菩薩
得清淨無畏故,
具無礙辯才故,
入無礙智地故,
住一切智心故,
成就無盡善根故。
菩薩是大乘經典中對「他人」的代稱。
這幾個項次,
看著看著,
是有某種邏輯性。
無畏→辯才→智地→智心→善根。
對修行而言,這是我們可以反省思考的次地和呈現。
第二項,「辯才」,我就很有感受。
往往,我們都會形象化的認為人應「傻傻的」,才像是修行者。
但,「辯才」在第二順位。
辯才,才能下接「智地」。
辯才是一種「言說的能力」,是一種「語言的能力」。
我想起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的確,講的出來,才能是真正的「理解」。能理解,所以是「智『地』」。
理解之物,是「對象性」之物。但恰恰是「對象性之物」,所以,我們才能從對象性之物中來「指引出」其背後的背景域,即「智心」。
智心,不是對象性的作用,而是被動綜合分析之作用。
所「了悟的」被動綜給分析這一奠基地,即是「善根」。
但辯才的「前行」是無畏。
無畏什麼呢?深思中……
《华严经.十迴向品》:辩才
当愿众生
经文:
为令诸菩萨
得清淨无畏故,
具无碍辩才故,
入无碍智地故,
住一切智心故,
成就无尽善根故。
菩萨是大乘经典中对「他人」的代称。
这几个项次,
看着看着,
是有某种逻辑性。
无畏→辩才→智地→智心→善根。
对修行而言,这是我们可以反省思考的次地和呈现。
第二项,「辩才」,我就很有感受。
往往,我们都会形象化的认为人应「傻傻的」,才像是修行者。
但,「辩才」在第二顺位。
辩才,才能下接「智地」。
辩才是一种「言说的能力」,是一种「语言的能力」。
我想起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的确,讲的出来,才能是真正的「理解」。能理解,所以是「智『地』」。
理解之物,是「对象性」之物。但恰恰是「对象性之物」,所以,我们才能从对象性之物中来「指引出」其背后的背景域,即「智心」。
智心,不是对象性的作用,而是被动综合分析之作用。
所「了悟的」被动综给分析这一奠基地,即是「善根」。
但辩才的「前行」是无畏。
无畏什麽呢?深思中……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過程
《華嚴經.十迴向品》:過程
當願眾生
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平等無分別同體善根故迴向,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莊嚴清淨身語意業故迴向。
這二句,不容易「有感」。
我走了很多行路之後,才開始漸漸有感受出來。
「感受」騙不了自己。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感受是相應。是一種讓自己看見自己的一種人身上的現象。
有感受後,你才會去期待自己「盡可能的也可以有如此的質性在自己身上」。
因為你感受到那種「價值」。
對佛學而言,談「價值」是有某種方向性的,即指向「解脫」。
解脫,是指,人有能力在種種的「苦中」依然可以不慌地走過。
對,解脫,並不是指「沒有苦」。苦是人生的基本組成元素。解脫是指,你不被苦壓迫,如是而已。
但這如何可能?
經文中講得很清楚。雖然你可能看不出所以。沒關係,這是過程。
《华严经.十迴向品》:过程
当愿众生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平等无分别同体善根故迴向,
为令一切众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庄严清淨身语意业故迴向。
这二句,不容易「有感」。
我走了很多行路之后,才开始渐渐有感受出来。
「感受」骗不了自己。有就有,没有就沒有。
感受是相应。是一种让自己看见自己的一种人身上的现象。
有感受后,你才会去期待自己「尽可能的也可以有如此的质性在自己身上」。
因为你感受到那种「价值」。
对佛学而言,谈「价值」是有某种方向性的,即指向「解脱」。
解脱,是指,人有能力在种种的「苦中」依然可以不慌地走过。
对,解脱,并不是指「没有苦」。苦是人生的基本组成元素。解脱是指,你不被苦压迫,如是而已。
但这如何可能?
经文中讲得很清楚。虽然你可能看不出所以。没关係,这是过程。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回向品》:淨妙
《華嚴經.十回向品》:淨妙
當願眾生。
經文:
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淨妙功德,
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妙相,
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業果,
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一切智心。
這個不容易發。
是為「一切眾生」。你用心發看看,一切哦。
發心是一種行法。
首先你要認同這種「方法」。你才會想去實踐。
但在你所能了解的「思想系統」,或是你的生活世界中,「發心」往往一般被等同於「幻想」。
幻想,只是一種心裡上的波動,沒有什麼其他「外溢」的效果。
我以前也如是想。
後來,讀胡塞爾的《經驗與判斷》與《被動綜合分析》,大致上可以如下說,
你的情感與意念,是一種「動力」,會影響了你的「判斷」。
只是要你沒排斥上述講法到無法相信的地步,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對上述講法仍有所感觸。
那麼,
讓自己藉由經典的提示,讓自己去藉由讀誦去「長出」這種大願大思大情在自己的生命中,在自己的肉身中,應沒有什麼壞處。
以這種「修行」方式,讓自己獲得了「更廣大更堅強更有智慧更有情感」的判斷力可以發動的基礎,是一種生命自己變化的方法。
如果你在讀某些「難的書」一直無法讀下去,
那麼去唸誦這些「廣大意蘊」的經典文字,去增廣你的「被動綜合分析」的背景域,你有一天就會長出可以「理解」的感受出來。
理解是「相應」。
真的,你去感受看看,看看理解是不是一種「相應感」。所以是「淨妙」。
《华严经.十回向品》:淨妙
当愿众生。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淨妙功德,
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淨妙相,
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淨业果,
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淨一切智心。
这个不容易发。
是为「一切众生」。你用心发看看,一切哦。
发心是一种行法。
首先你要认同这种「方法」。你才会想去实践。
但在你所能了解的「思想系统」,或是你的生活世界中,「发心」往往一般被等同于「幻想」。
幻想,只是一种心裡上的波动,没有什麽其他「外溢」的效果。
我以前也如是想。
后来,读胡塞尔的《经验与判断》与《被动综合分析》,大致上可以如下说,
你的情感与意念,是一种「动力」,会影响了你的「判断」。
只是要你没排斥上述讲法到无法相信的地步,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对上述讲法仍有所感触。
那麽,
让自己藉由经典的提示,让自己去藉由读诵去「长出」这种大愿大思大情在自己的生命中,在自己的肉身中,应没有什麽坏处。
以这种「修行」方式,让自己获得了「更广大更坚强更有智慧更有情感」的判断力可以发动的基础,是一种生命自己变化的方法。
如果你在读某些「难的书」一直无法读下去,
那麽去唸诵这些「广大意蕴」的经典文字,去增广你的「被动综合分析」的背景域,你有一天就会长出可以「理解」的感受出来。
理解是「相应」。
真的,你去感受看看,看看理解是不是一种「相应感」。所以是「淨妙」。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語言
《華嚴經.十迴向品》:語言
當願眾生
經文:
心不恐怖
心不迷惑
不亂不散
不濁不劣
其心一緣
心善寂定
心善分別
心善安住
這幾個名詞,其實看起來,還挺順眼的。
你有想要那是你生命被別人感受到的「特色」嗎?
你有想要如果你生命能夠這樣的「能力」,正如同你會游泳一樣,那你會對人生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嗎?
如果你生命可以俱足這樣的能力,你會如何的和別人相處呢?
想想,就很棒,對不對。
但,只是想想,因為你不相信。你不相信,那些描述是人的肉身可以達致的一種特質。
我以前也是。
那是人「想像」出來的。
但後來,我愛讀和「語言」相關的學術論述,尤其是現象學,一個有趣的結論是:能被「講出來的」就俱被實踐可能性。
「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能被語言講出來,就指向了一種可能性。
真正不存在的,你也找不出「語言」來呈現。
經典是大修行人的語言,經典的文字,指向了一種很高檔次的可能性。
而,唸誦,是行法,是你與「那種可能性」開始產生關係的方法。
用一種佛學中高層次的哲學論述而言,
語言並不是很好的工具,語言並不純粹,語言無法讓你真正感受到「實相」,
但語言具有一種與實相「相似性」的性質,
所以,語言可以是修行的工具。
文字是被印出來的語言。
所以,「口業」很重要。
所以,唸誦經典,是向著更好層次去朝向的自我轉變的第一步。
《华严经.十迴向品》:语言
当愿众生
经文:
心不恐怖
心不迷惑
不乱不散
不浊不劣
其心一缘
心善寂定
心善分别
心善安住
这几个名词,其实看起来,还挺顺眼的。
你有想要那是你生命被别人感受到的「特色」吗?
你有想要如果你生命能够这样的「能力」,正如同你会游泳一样,那你会对人生有什麽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你生命可以俱足这样的能力,你会如何的和别人相处呢?
想想,就很棒,对不对。
但,只是想想,因为你不相信。你不相信,那些描述是人的肉身可以达致的一种特质。
我以前也是。
那是人「想像」出来的。
但后来,我爱读和「语言」相关的学术论述,尤其是现象学,一个有趣的结论是:能被「讲出来的」就俱被实践可能性。
「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能被语言讲出来,就指向了一种可能性。
真正不存在的,你也找不出「语言」来呈现。
经典是大修行人的语言,经典的文字,指向了一种很高档次的可能性。
而,唸诵,是行法,是你与「那种可能性」开始产生关係的方法。
用一种佛学中高层次的哲学论述而言,
语言并不是很好的工具,语言并不纯粹,语言无法让你真正感受到「实相」,
但语言具有一种与实相「相似性」的性质,
所以,语言可以是修行的工具。
文字是被印出来的语言。
所以,「口业」很重要。
所以,唸诵经典,是向着更好层次去朝向的自我转变的第一步。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尊重
《華嚴經.十迴向品》:尊重
當願眾生
經文:
於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於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於悔諸過業心生尊重
於隨喜善根心生尊重
一種你自己都不想去尊重的東東,你大概不會去得、去做。
尊重,很難。
有了尊重,你才會想去往那方向去變化自己。
你想尊重什麼?
經典列了幾個項目。
這些,你有想尊重嗎?如果沒有,從修行角度而言,那你要先設法去尊重「那些」。
但,「那些」真的很難去被尊重,對不對,沒有去瞧不起,就很棒了。
人,如何可能往那方向去尊重?
嗯,這,那你就可以往那方向去思考了,這是改變自己的開始,
去思考:如何可能做到?
唸誦吧,這是行法,讓我們有根基地去開始思考。
《华严经.十迴向品》:尊重
当愿众生
经文:
于摄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于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于悔诸过业心生尊重
于随喜善根心生尊重
一种你自己都不想去尊重的东东,你大概不会去得、去做。
尊重,很难。
有了尊重,你才会想去往那方向去变化自己。
你想尊重什麽?
经典列了几个项目。
这些,你有想尊重吗?如果没有,从修行角度而言,那你要先设法去尊重「那些」。
但,「那些」真的很难去被尊重,对不对,没有去瞧不起,就很棒了。
人,如何可能往那方向去尊重?
嗯,这,那你就可以往那方向去思考了,这是改变自己的开始,
去思考:如何可能做到?
唸诵吧,这是行法,让我们有根基地去开始思考。